首页 理论教育 博雅教育在波兰高校中的发展

博雅教育在波兰高校中的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波兰的博雅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下半叶。博雅教育对雅盖隆大学的学术文化发展和交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由雅盖隆大学开始的博雅教育数百年来一直是波兰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即使在博雅教育受到怀疑和名望下滑的年代也是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博雅教育在波兰的角色遭到了严重的贬抑和排斥,博雅教育被视为激励人们去怀疑、批判和质询,并引起社会发展的倒退的因素。

第三节 博雅教育在波兰高校中的发展

波兰的博雅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下半叶。1364年,波兰的第一所大学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按照博罗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的模式成立,它的前身为克拉科夫学院,1400年正式改制为大学。它是波兰高等教育600年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早在15世纪,雅盖隆大学就是欧洲最国际化的大学之一,拥有44%的外国留学生。在雅盖隆大学成立的第二年,博雅教育学院便与该校的医学院和法学院一起成立,博雅教育成为大学的基本课程和学生的必修科目。所有的学生在进入其他学院的专业学习之前,必须要先在博雅学院学习;同样,大学的教授们在其他学院上课之前,也必须首先在博雅学院开始他们的工作。14~15世纪是博雅教育在雅盖隆大学的黄金时期,雅盖隆大学成为许多优秀学者学术交流、研究和学习的中心,比如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哥白尼以及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Jagiellonian University,2012)。博雅教育对雅盖隆大学的学术文化发展和交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由雅盖隆大学开始的博雅教育数百年来一直是波兰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即使在博雅教育受到怀疑和名望下滑的年代也是如此。在波兰社会主义时期,博雅教育的理念,诸如学术自由、批判性思维、公民参与、服务和领导的尽职精神也依然是波兰高等教育的哲学和伦理指南。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博雅教育在波兰的角色遭到了严重的贬抑和排斥,博雅教育被视为激励人们去怀疑、批判和质询,并引起社会发展的倒退(Heyneman,1998)的因素。因此,波兰政府和高等教育部重新调整了高等院校的结构和教育目标去迎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博雅教育几乎完全被忽视。为了使高等教育帮助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建设,波兰政府建立了许多职业和技术学院,其大部分课程和项目都是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填鸭式的背诵教学法和狭隘的专业教育限制了博雅教育强调的批判、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严格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保持与国家高度一致(Heyneman,1998)。在这种体制下,波兰教育的政策对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很多专业院校对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目要求很低,专业技术教育则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状态一直到1989年之后才得以改变。

自从1990年以来,波兰的高等教育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波兰高等院校一方面坚持教育对经济和社会需求负有的责任,另一方面也继续坚持民主价值、创新思维和高质量的教学。在新的形势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波兰高等教育不断反思教育的角色和功能。许多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者也在院校、国家和国际层面上提出了改革课程的问。这一系列问题过去20年来促使波兰的高等教育不断走向民主化、欧洲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过去20年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是高等教育应该成为实现个人经济成功和国家经济成长的一个动力,教育必须帮助人们实现经济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培训,以使其获得一技之长来实现经济目标,一些学生和院校为此变得越发功利化和世俗化。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成为职业培训场所来迎合市场经济的总体需要,同时高校也面对着越来越多培训更多的专业和技术人才的压力。1989年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计划被列入了国家发展的政策纲领。波兰的《高等教育法》在2005年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民和专业人才。波兰政府也认为教育更需要去培养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波兰各高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运作(Law on Higher Education,2005)。波兰《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工作能力、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而硕士生的培训则注重在其专业领域内的学习。波兰教育部所制定的政策和教育标准也符合博罗尼亚进程的要求,并且按照波兰国家质量架构的指导来实施。目前波兰教育部要求波兰所有的公立大学都需要发展以专业为导向的课程,使毕业生不仅仅具有专业技能在波兰境内工作,而且也能够胜任欧盟劳动市场的需求。

然而,以市场和专业技术为导向的教育政策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教育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专业化,教育机构也被视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工人和技术人才。这些面对市场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教育政策将教育的愿景局限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范畴,没有鼓励学生走出功利的误区而深度探讨教育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缺乏对学生求知精神、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等的培养。同时,这些教育政策也没有适度地强调对学生的民主意识的培养以及高等院校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功利主义和市场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就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波兰的高等院校在20年来不停地围绕着市场化和商业化这些主题发展,这也使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断地抨击教育的市场化和物质化,并反思教育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提出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但是问题并不仅仅如此,也有许多人赞同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认为教育就是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个人工作的要求。这种看法在专业技术院校得到了更大的支持,这些专业学院的教育管理者认为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市场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其余的并不重要。也有一些教师认为狭隘的专业教育沿袭了波兰在1989年之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单一培训模式,长此下去将培养不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并导致波兰的教育发展与世界脱轨,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的挑战。经过多次的辩论和反思之后,博雅教育注重全人发展和专业培训的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新的课程改革和转换也开始运作。1989年之后,政府对高等院校的资助开始减少,从而导致高校去寻找额外的资源和收入,并迫使教师在不同的院校身兼数职,增加自己的收入。普通综合性的大学和专业技术院校都面对同样的资金压力,这些压力促使综合性高等院校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这导致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育。比如,部分高校开始开设一些与市场相关并且收费的课程,如财务、金融、商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波兰高等院校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导向发展不仅仅导致部分院校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和市场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它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学术质量、教育的意义和课程的多元化,其结果就是课程的统一化、单一化和职业化。

不少波兰学者认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在过去20年中大大影响了波兰高等院校的质量和大学的精神,使大学成为市场的培训中心而忽略了教育的传统学术价值和社会角色,而不少教师也乐于享受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带给他们的利益(Kowalski,2004)。大学教育市场化的走向引起了很多波兰学者的担心,他们呼吁去重新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博雅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更好的公民和学有所长的综合性人才,而非局限于狭隘的知识领域或者某方面的专家和工程师。10年来,随着波兰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加入博罗尼亚进程之后需要面对的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博雅教育再度成为一个新的讨论话题。虽然博罗尼亚进程使高等院校的要求变得更加格式化和制度化,但是它也帮助波兰的高等院校在欧洲教育体系中拥有更多选择促进教育的发展。尽管波兰高等院校的学者们对于博罗尼亚进程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博罗尼亚进程的统一模式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培养。他们认为博罗尼亚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模式而非在课程体系的发展以及政策转换方面的改变(Tomusk,2007)。为了回应博罗尼亚进程带来的教育改革,波兰高等院校对本科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这些调整也按照欧洲博雅教育学院(Europe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联盟所推动的章程将教育的目标放置于博雅教育的传统理念范畴中,同时,使本科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公众认知融合在一起。波兰著名的博雅教育学者比奥特·维尔哲克指出,这些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和坚实的基础,它一方面保持了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和丰富性,另外一方面也保持了学习在本土文化范围内学习的独特性(Wilczek,2009)。欧洲博雅学院的教育理念使波兰教育不再局限于过去数十年中一直沿用的专业教育模式,而迈向一种多元和更具人文氛围的教育模式。尽管这些理念具有很好的前瞻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除了普通的艺术学院之外,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课程在一些专业学院的课程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和核心课程仍然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主流课程,而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则成了“营养”学分。比如,在一些以农林专业为主的大学中,院系可以自由选择开设艺术、人文、社会科学或者经济课程。事实上,大多数的院系都选择开设经济课程。而在一些必修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大学中,这些课程也是以专业化的模式来看设。比如,伦理、社会学或者心理学课程,教授们常常以纯专业的角度来探讨,很多非专业的学生无法了解教导的内容,只能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些肤浅的内容。事实上,不少非专业性的波兰大学一直以来都有开设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的悠久传统和历史。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课程按照各个院系的特色来开设,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则相对较少。哲学、法律、政治学、新闻专业、社会学、教师教育等课程则比较普遍。但是在专业教育为导向的院校,博雅教育的课程仍然是以专业教育的内容为主,人文与科学的课程没有得到平衡发展(MSHE,2009)。

几年来,随着波兰教育进入博罗尼亚进程,不少波兰高校对于博雅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认同,尽管每个学校实施的程度不一。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改进,比如强调小班制、课堂报告、小组讨论、小组研究项目、教学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等。但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很多波兰大学仍旧遇到了阻力和挑战,尤其是年纪相对较大的老师,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此外,不少院校保持传统的专业教育和技术传授特色,比如对学生的评估还是以考试(口试和笔试)为主,而结果就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课本和老师讲授的内容,但却往往忽略了深度学习反思、批判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公民的社会责任力,而这些都是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根据波兰高等教育科学部2009年的统计,1989年之后高等教育的入学情况明显地反映了劳动市场和职业发展的趋势。在2005~2006年,26%的学生选择了一些新成立的专业,比如经济学、商业管理和管理等,这个数字比1990年增加了70%。而在同一时期,曾经非常流行的工程类专业则下滑了50%。在专业院校,比如医学院或者法学院,学生入学人数则上升了70%,而技术和电脑类专业的学生在2005~2006年度保持在60%左右(MSHE,2009)。这些数据显示出尽管学生选择的专业必1989年之前更为多元,但是学生对高等专业教育的选择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