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与城市社区的互动机制

大学与城市社区的互动机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正在改变着城市化的进程。大学对城市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对大学的需求也越加迫切。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反之,大学又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城市是大学的载体和依托,大学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

第四节 大学与城市/社区的互动机制

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开始,大学与城市就一直相伴共荣。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欧洲现代大学的兴起,开启了城市与大学新的互动发展模式的新时代。

汉语中“城市”最原本的含义是城与市的结合。尽管我国以太学、杏坛讲学和后来的书院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正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成为决定性的生产因素。城市发展也从粗放型的无序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精心策划的品质提升,从传统城市、工业城市向服务型城市、高科技城市、创新城市的方向发展。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正在改变着城市化的进程。

大学对城市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对大学的需求也越加迫切。在我国,大多数大学都建立在城市,而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大多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核心城市。2005年中国管理研究院组织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前100名大学集中在33个城市,其中53个大学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六个城市。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城市的大学越多越强,就越能证明这个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几乎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都希望在当地建设大学,没有大学的城市急于建设大学,有大学的城市要建更多更好的大学,大学成为供不应求的社会稀缺资源。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现出两者具有互动的利益共赢基础。

大学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但确实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套支撑,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向城市集中的情况下,大学也必然向城市集中;而且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提供服务的能力就越强,对大学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反之,大学又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大学为城市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智慧、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城市是大学的载体和依托,大学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学子参加高考,填报高校志愿时,不仅要选择大学,同时也要选择城市。名牌大学与名牌城市的结合往往是大多数学生的理想追求,这些学生又会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正如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的体会、传统的城市或者是政府驱动或者是企业驱动,大学在城市发展中属于可有可无的边缘性组织,但是,随着创新型城市和创意型城市的出现,大学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量(9)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刘铁和邬大光认为,大学和城市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城市化与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的互动上(10)。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杨羽认为,大学和城市同是社会生产力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发展为大学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客观需求,提供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舞台;大学在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与集聚、社会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11)。天津大学郄海霞博士在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中提出了“三维九要素”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主要活动群体及相关要素之间的互动框架,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大学与城市互动的主要维度和具体方式,详见表2-1(12)

表2-1 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三维九要素”分析框架

img28

大学与城市确实存在合作互动的利益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也还存在一些可能导致冲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会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等教育以国家办学为主,实施中央和省两级管理。除去4个直辖市以外,大多数城市的政府对所在地大学缺乏在人事任命、资金投入、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权力。高等学校大多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能与地方政府平起平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属地管理和相互交流。

我国高等学校遵循较为严格的计划管理模式,不允许实行自主招生和自主办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等学校与当地社会全面融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无法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以至于使大学始终处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相对独立的状态,大学的智力、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把主要职责放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实施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于高等教育不能立竿见影,而对开展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管理属地高等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