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逐步形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和培养体系。“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职业信心不足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的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得不到应有重视;三是职称评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思政课”教师的倾向。“思政课”教师既然是学生思想的导航者,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本人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和保持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思政课”教师应该是既有政治意识又有学术素养、既有科研水平又有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实施好“05”新课程方案,仔细研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从理论上作一番较为深入的思考,无疑是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现状与分析

我们的“思政课”教师,无论在哪个城市、无论在哪所大学,其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其工作环境的影响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工作价值观毕竟是一定文化环境作用的结果,而我国南北方和东西部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工作价值观或多或少会有不同。因此,上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对“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为此,上海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而言,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上海各部门各级领导采取了各种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尤其是在“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更是加大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各高校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本评价

1:已取得的成绩

(1)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印发了《上海高等学校“思政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依据,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逐步形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和培养体系。市政府和市教委对“思政课”教师学历层次、业务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视,把“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使用纳入上海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每年都能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多种渠道,为“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创造条件,而且优化配置培训资源,形成了适应形势需求的研修和培训一体化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从整体上看,目前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在政治上,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坚定,政治态度明确,对重大理论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工作上,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思想活跃,勇于进取,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不畏清贫,乐于奉献,并把“思政课”教学视为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热情和创造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心态上,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思想较为稳定,感到充实,心情舒畅。在这支队伍中既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学科带头人,也活跃着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他们在“思政课”教学园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特别注意在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等方面下工夫;既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又深入学生,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较为重视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2:还存在的不足

(1)数量不足。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根据上海市年鉴统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达82:1%,毛入学率的提高意味着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必然发生深刻变革,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预示着高等教育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其中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整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多数高校缺编严重,生师比过高,教师队伍规模无法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个矛盾必然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有所表现。相对于扩招的学生人数来说,教师数量是明显不足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专任‘思政课’教师总体上按不低于1∶350~400的比例配备。”但客观事实是有很多学校的师生比远远高于此数字,大部分学校的师生比高达1∶600,有些甚至更高。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大,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就很难做到,师生交流的机会非常少,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教学任务过重,也就没有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育人的效果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职业信心有待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职业信心不足的情况不在少数。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德育教研室对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景的评价并不高,分别有16:4%和2:0%的教师认为“发展前景不乐观”和“完全没有前途”,有高达28:8%的人对职业前景“说不清”。在“您是否有过从事其他职业的想法?”的问题上,回答“经常想”的有9:8%,“偶尔想”的占77:3%,而“从来不想”的只有22:5%。造成“思政课”教师职业信心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政课”教师工作辛苦而待遇偏低。他们既要教学,又要做科研;学生思想变化大,备课年年更新;学生中出现了问题,就要受到责备;一些学校的课时津贴低,教师的劳动价值难以体现;二是进修提高难。有的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得不到应有重视;三是职称评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思政课”教师的倾向。不少人认为这不是一门课,有的对其科研成果加以贬低。

(3)个别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影响队伍的整体水平。“思政课”教师既然是学生思想的导航者,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本人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但个别教师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仍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比如有“思政课”教师认为“要重新评价鸦片战争,若不是鸦片战争,说不定我们还处于封建社会,至少鸦片战争帮助我们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比完全的封建社会要好”。还有个别老师在课堂上竭力推崇胡适的观点和做法。另外,教师自我职业道德评价也不高。调研发现,在对“您能否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教育事业为荣’”的提问中,只有35%的教师回答完全能够做到,而有一半的教师认为“只能部分做到”。

(二)分析与思考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是建设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1:新形势、新要求,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是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传播者,起着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判别能力的作用。当代青年大学生,他们身处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肩负着新的重大使命,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大学生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愿望更加迫切,青年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渴望科学的理论。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低,关系到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方向,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后继有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一系列创新理论。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必须深入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思政课”是传播党的理论,帮助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最主要的阵地。理论要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必须通过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去传授、去灌输。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既然关心社会的、公开的关系,也就必须进行某种宣传。”[2]宣传和组织是“最有力的行动手段”[3],“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组织者、实施者,培养的是大批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尚未成熟,急需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一大批年轻人,“思政课”教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担当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骨干,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中去,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让先进理论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指南,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比以前更为严峻。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速,各种冲突此起彼伏。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扩展与深化,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复杂。高校内部改革全面启动,涉及学生招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均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就必须紧紧把握社会现实的脉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前进的方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教育、引导是利用各种言论渠道,摆事实、讲道理、排除思想障碍、解除思想疙瘩。教育是引导、鼓舞、鞭策的前提,引导、鼓舞、鞭策是教育的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平等对话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同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的:“人们期望教师将担负起道德指引和教育指引的作用,使学习者能够在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不迷失方向。”[4]

2:“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感压力巨大

新周刊》和新浪网曾发表过一个“中国人压力测试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媒体普遍关注,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调查所得,人们感觉压力大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5]。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篇报告及其结论的科学性,因为它的数据取自部分城市网民。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该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现状,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上海居民的压力,是很巨大的。上海“思政课”教师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的角度,相对于其他城市的教师同行来说,压力要大很多。上海整体环境竞争激烈,高校也不例外;上海的学生获取的信息途径多而且快,相对见多识广,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也高;经济压力很大,收入和支出远不成比例,致使一些教师必须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不得不去做一些兼职来提高和改善物质生活水平。

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融入上海大文化圈。目前,上海的“思政课”教师中,很多都来自上海以外的省市,中青年教师就更多了。外来教师已成为上海“思政课”教师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这些教师要很好地工作和生活,首先得要融入上海大文化圈。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曾经指出:来自一个山村或是来自一个小城市的新来者,经常被大城市的冷漠方式的对待所打击。当今来上海的“思政课”教师与上海城市社会同样存在一些隔阂。“思政课”教师要对上海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解决本土化问题,主要包括对上海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地域历史文化的认同,最主要的是要融入上海大文化圈。因此,外地来上海的“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风俗、语言、生活方式,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产生对上海文化的热爱和归属感。

3:着力注重素质的提高

(1)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高校如何有效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需要有一大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他们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与担当的任务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较明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足。历史的重任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加大力度重新学习,重新精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构建与完善知识结构。

(2)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道德和人格既是教师为师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完成职业任务的有效保证。“思政课”教师不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探究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思维及其方法等。这些需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化学生。培养“思政课”教师对工作应有的责任感,对学生应有的热情,使其行为能成为学生的楷模。自觉抵制社会上“金钱至上”等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使其不要太注重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很难想象道德水平很低的教师能培养出道德水平很高的学生。培育“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极其重要,必须积极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通过学习、内省、积善、慎独等有效方法,加强人格的修养。

二、建议与对策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各个方面提高认识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强调,“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一要在思想认识上抓落实,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还需要各个方面不断加强认识。

其一,市教育党委、市教委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思政课”教师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一特定性质决定的。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大举措,是有效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是有效实施素质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振兴教育事业和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其二,各高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因此,高校领导要从政治高度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关系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关系到学校培养后备干部、培养未来学科带头人的高度来认识,彻底改变以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形成的偏见,热心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成长,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思政课”教师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而且,上级主管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往往是鞭长莫及,只有各校领导的关怀才能充分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在高校管理及各项改革中关心爱护“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等方面给“思政课”以平等的机会。为此,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到“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使他们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从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怀“思政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专题报告的机会,特别是提供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的机会,还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各学校要统筹规划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研究这支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与措施,制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确保队伍稳定、健康发展。

其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思政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塑造人”的硬任务;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国民的工作中占据着主要角色,他们有条件通过系统的教学发挥其他角色所起不到的主导作用。而且,“思政课”教师不仅通过系统教学来培养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和其他方式与学生联系、沟通,来矫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良思想、行为和品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德、智、体三者中,“德”是根本。“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科学人生观的基础上解决好“智”学的根本前提,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专业思想和严谨学风,激发学习动力。可以说,学生素质的高低,未来社会主义公民的合格与否,都与高校“思政课”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1:建立“思政课”教师的录用、遴选和调配制度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开放有效而健全的“思政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一机制下,人才频繁流动是必然趋势,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加剧的形势,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新模式。

可以通过加强协作、联合办学、互聘联聘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种途径,拓宽“思政课”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思政课”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当“思政课”人力资源需要系统地扩大和补充时,“思政课”教师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起某种聘任制度,按人力资源需求经常性地进行增加、维持和调整“思政课”教师的活动,保持“思政课”教师需求的动态平衡,维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岗位培训、择优进修、“传帮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拓展“思政课”教师培养路径;通过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选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招聘校外高水平人才、创新人事管理模式等举措,调整和改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思政课”教师的录用、遴选和调配工作是一个复杂完整而又连续的程序化操作过程。一个有效的“思政课”教师录用、评聘和调配系统可以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2:建立“思政课”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比较,“思政课”教师主管部门或学校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它并非只是年终对“思政课”教师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根据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也应借鉴世界知名企业通用的360度考核,又称全视角绩效考核法。“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工作业绩也是多维度的,因此,通过主管领导、同事、教师本人和学生(评教)来考核,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地考核“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业绩。

为了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确立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就是通过满足“思政课”教师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但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思政课”教师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方式来满足“思政课”教师的需要。“思政课”教师主管部门的管理就是要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美国学者赫兹伯格认为,影响员工工作有两类因素:一类称为保健因素;另一类称为激励因素。这种激励因素既包括酬金激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挖掘精神激励,包括良好的工作氛围、自主的创作精神、参与管理的民主意识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主人翁”意识等。这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原因,而这些都与“思政课”教师渴望受到尊重、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是相符合的。

3:建立“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

要加强实践,拓宽“思政课教师新视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素质、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素质;既要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也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干家;不仅要教好“思政课”,而且要参与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青年“思政课”教师应该兼任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只有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管“思政课”的上级有关部门可从全市范围内进行规划或出台有关政策,以便学校有据可依,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领导是根本,教师是关键。有关部门可以规定把社会实践环节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纳入教师业务档案。比如学校每年或每学期有组织有计划把选派有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后,再回到课堂,就可以运用掌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讲授相关的“思政课”课程,回答学生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4:制定“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制度

“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的深层意义是可以满足“思政课”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发展的需求。毋庸置疑,每一个“思政课”课教师都具有希望受到重视和尊重、希望从事更为重要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更大发展的倾向,我们将这种倾向称为发展需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的直接目的就是使“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及科研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掌握“思政课”教育教学及科研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培训为满足“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公平的途径。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可以衔接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及未来发展。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从未参加过工作的新教师而言,学校教育所完成的是基础教育和基本专业技术教育,刚进入高校后一般都不能马上适应或满足“思政课”教学的工作要求。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看,即便是博士毕业生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在进入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时,都需要有一个不断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思政课”教学的特殊需求,不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精力,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工作一段时间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参加培训可以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适应“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每个人包括“思政课”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思政课”课教师的整体竞争力;对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思政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教师适应“思政课”发展变化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中央5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所以,要按照“思政课”课程新方案的要求,坚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业务素质并重,加强教师对党的路线、教育方针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方针和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育培训制度。

在“05”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与原动力,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和素质提高,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素质提高。所以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这是教师思想素质、知识水平持续提高的必由之路,也是“思政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要结合上海的各种特点,加强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围绕“05方案”形成培训合力,以学历提升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本校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实验前培训与跟进培训相结合,干训、师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网络培训与面授相结合等方式,实现培训模式的多元化。进一步规范培训行为,力求实效,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是保证实现师资培训工作目标的关键和前提。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方向正确、目标明晰、措施得当、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向一个全新的水平。

附录:访谈实录

(一)访谈一

1:基本情况

访谈时间:2008年8月

访谈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校园

访谈对象:社科部主任,教授

2:访谈记录

问:请问你们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

答:我们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情况还可以。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有专职教师16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7人。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较高。

问:作为社科部主任,你是如何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

答:主要是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两个方面来抓的。一是从数量上来抓,一方面是招聘新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从学校行政部门和各学院中有相关背景的老师中邀请一些来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解决了我们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管理相结合,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相结合,更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更有效果。二是从质量上来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为教师争取利益。其次,保证各项政策到位,组织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开阔老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再次,抓团队建设,培养团队精神。集体备课,进行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各个教研室经常组织活动,社科部每个月一次集体活动,有时候有主题,有时候没有主题,大家随意探讨,可以交流上课体会,如何把握和驾驭课堂等。四门课打通,相互交流,资源共享。通过这些活动,大家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问:作为“思政课”教师管理者,你有哪些困惑?

答:一是相对于其他院系的领导,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沟通,尽管有分管“思政课”教师的校领导,但是毕竟他们不在第一线,有些情况他们未必特别清楚,要认真和他们沟通,才能争取到该争取的利益。二是教学效果的问题。每个老师都非常敬业,也是非常认真在教学,个别教师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整体教学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这不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问题,每次学校讲课比赛,社科部的老师都能拿到不少奖项,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问:你对本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

答:政府层面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改变把“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性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还不够的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给予特殊的津贴。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在[2005]5号文件中的要求,“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待遇”。“高效益、高水平、高待遇”是一流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高效益是关键,高水平是核心,高待遇是保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要有高待遇作为保证。应该制定政策,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待遇不一般的高于高校所有其他人员,包括专业教师,这样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良。要通过提高标准,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只有优秀教师才能成为“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享受优厚的待遇。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上许多人对“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和教师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校内不受重视,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影响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信心不足,甚至望而却步。在大的环境方面为“思政课”教师发展创造了好的外围条件,让社会都觉得“思政课”教师的地位确实比较高,使“思政课”教师能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当然,在提高地位的同时,也要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压力,对“思政课”教师入门设置门槛,每年进行严格的考评。

另外,建议上海市采取“思政课”教师结对子的制度,比如综合性大学可以和单科性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实行学校之间的传帮带,确保教师能到其他学校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走出校园来获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新的信息,走进新课程,带出新理念,达到开阔视野、相互学习、提高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访谈二

1:基本情况

访谈时间:2008年9月

访谈方式:电话采访

访谈对象:中年教师,博士,副教授

2:访谈记录

问:请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

答:第一,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抓得很紧,而且抓得很深入,很到位,投入的精力很多。制定了很多相关计划,但是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要一贯到底,具有连续性。第二,经费比较充足,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提供了经费保障。当然,经费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用在刀刃上,要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第三,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建立了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围绕新的课程设置、新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结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骨干队伍长远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研修,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问:你对本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哪些建议?

答:首先,“思政课”教师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龙头的力量还不够强,在全国具有声望的“思政课”教师不多。要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优惠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思政课”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批市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师型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造就“思政课”“名师”,积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建设上海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其次,整合“思政课”教师力量,改变队伍相对单一的局面,“思政课”教师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人生实践、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进行的教育是其他教师不可替代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学生管理工作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客观实际要求学校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来源,应从学校行政部门、辅导员队伍中挑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热爱“思政课”教学、有较强工作能力者的人员,确定为兼职教师。不论专职还是兼职教师的确定,都应从严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宁缺毋滥,做到专职教师稳定,兼职教师相对稳定,切忌搞“临时工”、“临时抱佛脚”。

最后,制定明确的目标,让中、青年教师看到希望。多年来,经过种种努力,上海各高校均已逐步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近年来面临的不可避免的新老交替,一些老教师相继退离或即将退离工作岗位,大量中青年教师补充到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中青年教师的增加,一方面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实了力量,增添了活力。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这支队伍的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中青年教师的压力很大,希望尽快评职称,但是评职称主要看的是科研,潜心钻研教学的教师并不是很多;而且对于现在的待遇也不是很满意,在上海生活压力也不小。这些问题不利于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各高校在职称评聘上也应给予“思政课”教师以足够的重视。“思政课”教师往往工作量大、教学工作的重复性强,致使教师深入研究的时间与精力都显得不足,加上政策性又很强,所以出成果难,尤其是出有影响的成果更是难上加难。基于此,建议学校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应着重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当然,也需要考核科研成果。在名额分配上,应保证“思政课”教师中高职称人数不低于全校教师的平均数。在待遇问题上,也应有所改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确保其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上。

(三)访谈三

1:基本情况

访谈时间:2008年9月

访谈地点:中江路两岸咖啡厅

访谈对象:青年教师,硕士,讲师,从事“思政课”教师工作6年

2:访谈记录

问:作为青年教师,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

答:我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但是对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没有太大信心。当然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非常认真的,因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学生。

问:你目前工作的困惑主要是哪些?

答:第一,教学效果总是很难达到自己的要求。尽管每次都非常认真备课,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有的学生觉得是因为喜欢老师才喜欢上课的,至于上课的内容他们并不是很感兴趣。第二,职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评职称,必须要发表论文或者申请课题,可是现在发表文章和申请课题都很困难,很多杂志尤其是核心期刊,看到是讲师、硕士的文章根本就不愿意用。第三,心态比较浮躁,很难沉静下来看书写文章。我们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第一线的最基层的老师,这样下去觉得没有前途。

问:你对本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

答:首先,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现在老师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上课、写文章,有时候觉得像闭门造车,甚至一个学校的老师都不怎么交流,导致思维僵化,知识更新缓慢。可以通过上海“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为教师参加市内、国内甚至国际会议等提供条件,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有机会获得新的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扩大教师的学术影响,以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其次,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思政课”教师中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经受实践的锻炼少,对社会的了解都来自书本、电视、网络等媒体。因而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困难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需要从实践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本身不能充分捕捉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又怎能在教学中说服教育学生呢?因此应支持和提倡“思政课”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参观访问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先进单位,安排青年教师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锻炼,选派优秀青年出国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并用自己的理论优势,帮助学生分析、解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充实提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师所面对的成百上千的大学生是否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否理解改革开放,是否坚信社会主义,是否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问题。

最后,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自1993年高校实施新的工资制度以来,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在同行业中,由于受专业性质的限制,“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收入较其他专业课的教师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这支队伍的稳定。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由于职业满意度低,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仅把“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暂时性的工作和谋生的手段从而采取应付的方式,遇到机会,便脱离“思政课”教学队伍。所以,只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生活待遇,才有可能从物质利益上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04页。

[4]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页。

[5]http://www.sh.xinhuanet.com/2008-05/30/content_7845313.htm,来源:《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