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本”的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本”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并首次对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再次,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唤。为了尽快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应该反思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而不能以继承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依附性人格;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而应该是教学生“会学”。

二、“以学生为本”的理论依据

首先,这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要求通过和谐的体育、德育和智育来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与体魄的健全。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由、解放个性不仅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对神权的思想武器,也成为人文主义教育家改革教育、解放儿童的思想动力。18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教育”,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在知识经济兴起、知识产业迅速发展、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社会流动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与不断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了。

其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弘扬。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并首次对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历史的分析。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马克思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就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个性发展与主体性的弘扬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们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总之,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再次,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唤。知识经济与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世界各国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认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厚基础,包括深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科学素养、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功底;二是强能力,包括很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三是高品格,包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与合作精神以及鲜明的主体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四是有特色,包括知识的特色、才能的特色、兴趣的特色与方法的特色等;五是善创新,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超常的创新思想与综合的创新能力等。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六重六轻”的现象,即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继承教育,轻创新教育。总之,对大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关注不够。为了尽快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应该反思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而不能以继承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依附性人格;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而应该是教学生“会学”。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很多大学都提出了“注重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树立了“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动手能力培养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