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知名”高职院校

国际知名”高职院校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30余年的探索性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规模化扩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在中国教育领域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规模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此而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重要体现,是推进高职教育建设发展的主要抓手。

第三节 应该着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

经过30余年的探索性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规模化扩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在中国教育领域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规模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院校参与并共享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这一系列举措,对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顺利通过验收,100所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实施,中国高职教育将站在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上。对此,一些高职院校提出了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思考和建议[3],笔者认为:推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致力于打造一批类型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优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以此来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彰显高等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大国的实力和水准,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有效实施。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巨大成效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目标的提出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巨大成效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示范院校建设的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它的基本任务是提升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创新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以下简称《示范意见》),明确提出: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将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据此而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重要体现,是推进高职教育建设发展的主要抓手。它的基本任务是:“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简而言之,就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提高”和“引领”。这一点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对于国家示范校高职院校的建设成效,政府、高职教育界和产业界基本上都持一种正面的评价。就政府的而言,教高〔2010〕8号文件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4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就高职战线的切身感受而言,示范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上[4]。具体来说:①推动了各级政府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显著增加。截至2009年末,中央财政对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专项投入已达25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三项投入总计达100亿元。这一规模与中央对高等教育“211”一期立项学校的投入(27.55亿元)总体相当,但与“985工程”一期中央对34学校的投入相去甚远(仅北大、清华两校的前3年投入已达36亿元,中央总投入预计在300亿左右)。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高职培养的类型特色显著增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成为了高职战线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同时在推进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制度化。③强化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与2005年相比,示范院校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学生比例由不足40%提高到90%,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比例由68%提高到97%,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订单培养的成功实施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实现了就业,这与普通本高校近年来的低就业率(2009年为68%,2010年为72.2%)形成了鲜明对照。④推行了高职院校间的对口支援、跨省招生等政策,高职教育的区际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强化。目前,示范院校跨省招生比例已达30%,面向西部招生比例达10%,共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21所,为对口支援院校培训师资1.3万人次,联合培养学生10余万人次,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各地参照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及实施办法,相继设立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省级建设院校达187所。

(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提出

2010年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之年,国家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十一五”收官与“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任务。就高职战线而言,恰逢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国家和各级各类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制订之际,示范一期顺利验收,骨干院校建设计划顺利启动,各高职院校迎来了一个重新审视与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契机。在此过程中,高职战线围绕着“示范后高职怎么办”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部分学校特别是前100所国家示范校中的许多学校已经将这一目标写入了自己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怎么看待高职院校自发形成的这种发展追求?笔者认为:

第一,如前所述,经过国家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适应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专业特色初步彰显、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明显提升,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已经产生了比较公认的国内一流水平和一定的国际知名度。比如天津职业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整体实力上的龙头地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高人一筹都是很好的明证。因此,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目标的提出是个别学校办学实力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

第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是高职战线面对激烈竞争压力和长远发展问题时作出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对前100所国家示范校的困扰尤其明显。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的整体培养目标下移,办应用性本科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趋势,加之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适时启动客观上给这批学校造成了一种“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窘迫局面,不发展没有出路,这批院校普遍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感。而对于骨干院校和其他1000多所学校而言,国家推动计划管到2013年,骨干院校计划申报截止和建设单位验收成功后仍将面临相同的困境,特别在当前高中生源呈现下降格局的情况下,整个高职战线如何面向2020年,办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第三,《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普通高等院校高校,特别是已列入“985工程”、“211工程”的学校都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比照普通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定位、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体现了高职院校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的精神面貌和巩固示范成果、深化内涵建设的不懈追求,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综上所述,在“十二五”规划实施进程中、在示范建设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提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合乎逻辑、顺乎情理,关键是国家如何因势利导,一鼓作气,推动高职再腾飞。

二、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应当成为国家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主动适应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推进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国家而言,在大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应当着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并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实施,以此表明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决心。

第一,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关系看,它是顺应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使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关键在科技创新,基础在人才培养。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还是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都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数以亿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今后我国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要求来看,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是基础、是大头;同时,除了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之外,突出高技能应当是弥补产业升级“人才短板”的核心工程。因此,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乃是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努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不仅需要整体提升,更加需要树立榜样、带动整体,重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院校。

第二,从教育改革与高职发展的长远目标看,它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决心、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发挥高端引领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职发展国家战略,在具体的政策出台上不仅要有面的铺开(骨干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要有点的深化,最终实现整体推进。为此,国家应当启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以此为抓手,推动一部分高职院校继续强化内涵、凝练特色,同时要允许和鼓励这类学校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新的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制度,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道路上的排头兵和桥头堡,以榜样的力量和实践的价值引领整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创新。

第三,从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与高职院校的当前任务看,它是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和提升吸引力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不仅在学理上有定论,政策上有体现,更加需要在实践上加以不断深化。实事求是地讲,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至今,虽然在扩大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改善高职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型人才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低端地位,没有改变高职教育作为“相当于专科”的低层次学历价值,没有改变高职毕业生作为“基层一线人才”的低收入状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可以凭借和凝聚的历史资源十分有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策导向特色比较明显,尽管国家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自主办学,但是解决高职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政府,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的战略来加以高端统领、系统优化。因此,国家应当启动新的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计划,为高职教育发展争取更大的投入、营造更好的氛围、搭建更高的平台,从而推动整个高职战线真正把提升教育质量、彰显类型特色、构建现代体系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与长期追求,提升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三、怎样实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建设战略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确立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院校的目标,不仅仅是大量高职院校在进入示范后发展阶段提出的关于自身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自觉追求,同时也应当成为国家必须在战略层面加以重视,在政策层面加以推进的迫切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鉴中外各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经验,采用工程推进的方法加以落实。具体的思路是:

1.总结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成功做法。应该说,从2006年开始,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进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中央引导、地方为主、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围绕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资源,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推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示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以工程推进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从每一所参与示范建设的院校来说,它是一个建设项目,有具体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计划,并以计划任务书形式向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承诺建设目标和要求,获得建设资金并接受验收和考核,通过项目的科学管理,达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预期目标。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将来应当继续坚持。

2.借鉴“985工程”、“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建设。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部为加强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又实施了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

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这三项工程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以工程推动的方法来实施,采用项目申报的办法来建设,体现了选择重点,持续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实践证明,它对提高高等教学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理应吸取和借鉴。

3.以高职教育“双百工程”为抓手,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建设。总结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借鉴“985工程”、“211工程”等有益经验,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建设行动计划,应以“双百”工程来推进。

“双百工程”,首先就是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分期分批选择200所左右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和特色建设。“双百工程”,同时意味着该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双重目标并重。以“双百工程”作为抓手,在数量上是合理的,大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数量的1/6,并且与已经进行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和正在进行的国家骨干校建设总量相等,因此,它可以理解为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继续和深化。

四、“高等职业教育双百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计划的后续工程和深化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双百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的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重点建设200所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到2020年左右,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有较大进展,有一批高职院校和专业进入国内一流并达到国际水平。具体建设内容是:

1.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在近200所学校中,选择一批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战略性新兴需要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通过加快校企合作、引入现代化教学工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办法,以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适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使其服务产业、行业、企业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2.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200所学校中,通过招投标和合作联合的办法,围绕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人才培养过程通用性较强,选择大约100个左右普适性专业进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200所学校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鼓励建立由高职院校牵头,国内外职业院校参与,中外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在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4.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能力和机制建设。包括青年职教教师国际文化交流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留学生培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等等。

5.高职教育层次提升工程。根据国际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200所院校中,选择若干优势特色专业进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试点,并逐步推广和层次上移,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6.高职院校领导人物培养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热爱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中青年骨干,通过出国研修、企业锻炼等途径,培养高职教育管理、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领军人才。

总之,实施“高职教育双百工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抓住有利时机、抓紧建设,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

[1]以上数据均来自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其中单列高职院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始自2002年,当年数据分别为548所和192万人,2011年数据尚未公布。

[2]朱雪梅:《直面生源危机:中国高职院校发展格局与战略》,《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8期。

[3]向红梅:《国家示范高职后示范建设现状及期望路径》,《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5期。

[4]马树超:《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