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国力

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国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文化国力,实质上是综合国力中的包括民族性格与精神、社会制度等在内的软国力,是软国力的具象说法。就广义而言,文化国力包含着综合国力中的所有软国力部分;就狭义而言,主要指包括文化教育资本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精神风貌及其创造能力。教育力的强弱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的生命量能,因而成为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国力说到底,是其国民的精神风貌。

二、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国力

所谓文化国力,实质上是综合国力中的包括民族性格与精神、社会制度等在内的软国力,是软国力的具象说法。可以说,文化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骨,软国力的魂。

现代文化国力论建立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它植根于社会的文明发展现实,离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政治文明建设为导向、以教育科技发展为前提、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文化国力论便会成为抽象无垠的空谈。

1.文化国力概说

文化既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融合或冲突的重要因素。当代世界,国际间的文化冲突相对于军事冲突在上升,军事冲突也往往缘于文化冲突。在国内,公众的文化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在上升,物质需求也往往缘于文化需求。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素质、能力和命运。

(1)文化国力的内涵。什么叫文化国力?文化国力即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心理驱动力和行为规范力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独特精神产品,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殊财富。文化所具有的陶冶、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创造力方面起着其他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承载的精神传统及其创造的文明财富,不仅增进了社会财富,也构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独特资源——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性和无尽性,其优质性与优势性一定会在各民族国家的相互竞争中展示出其特殊量能。

(2)文化国力的特征。文化国力与综合国力系统中的经济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对应,是综合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积累水平和发展创新状况,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念、意志、智力与智慧力量。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对此说得深刻:无论在科学与工业领域,还是在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国家的重要性都不再与其人数或财富成正比,而将与其对思想领域的贡献成正比[4]

第一,一般来说,文化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国力包含着综合国力中的所有软国力部分;就狭义而言,主要指包括文化教育资本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精神风貌及其创造能力。

第二,文化国力是综合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自身同时又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包含着多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形成一种动态的活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可以说,文化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部分。

(3)文化国力的要素。作为广义的资源,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分,文化、教育、科技、人口、政治、卫生等,都属于社会资源范畴。文化既是一个族群社会的文明符号,也是一个族群社会的智能资源,它属于任何一个族群所拥有的广义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部分。

第一,人力。人是文化的载体和主体,是文化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什么竞争,背后都是人的竞争;无论什么力,没有人力它们什么都不是。因此,人的力量,即人的智能及其创造力,决定着文化的势位与势能。

第二,教育力。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的遗传与创造机制。教育力的强弱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的生命量能,因而成为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国民精神风貌是文化国力的支柱或核心。一个国家的文化国力说到底,是其国民的精神风貌。国民精神风貌一旦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并融入国家建设进程中,就会产生无穷尽的力量。因此又可以说,文化国力的“力”,正是依托在具有无限生机的民族精神力上。

第四,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国力的源泉。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文化力来自于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文化既无法割裂,也不会静止不动。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它既是传承的产物,又是创新的成果。传承与创新,使文化国力汇成不竭的巨流。

第五,政治文化是文化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是一个族群社会文化文明的产物之一。一切政治文化、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能力、政府形象等,都是政治文化的标志,它们亦作为重要构成要素融汇于文化国力体系之中。

第六,经济文化是文化国力的另一重要构成要素,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创新力和发展力。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强烈地显现出来。研究表明,企业既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创造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创造载体。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经济文化现象,既丰富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内容,又成为推动经济行为文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4)文化国力的考量。文化国力难以量化,特别是软指标量化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问题。但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第一,文化国力的某些构成要素,比如教育与学校发展水平、社会职业培训与投入,科技水平与投入,人力资源质量与社会人文指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等,都是可以通过指标量化加以测算的,并可以通过可信度较强的数据测算出现实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社会信息化,各种反映文化国力的数据及其传播程度、透明度、可比性均会增强,从而为文化国力的测算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某些精神文化因素也会不断通过一些物质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显现出来。这些现象既可以通过社会实证调查,也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的强化,推动对文化国力发展的测算。

2.文化国力与文化竞争力

文化是一种风格、气质与行为做派。文化国力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胜人一筹的文化底蕴、族群风格、文雅气质与行为做派,就谈不上文化力,更不要说文化竞争力。

(1)文化是一个族群社会的生存发展与文明文雅方式。一方面,文化的优势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族群社会的经济发展持续力和政治文明推进力。因此,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政治能力之争,更是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之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不仅带来资本、货物、服务、人员等在各国间的频繁流动,更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比较。如果中国不能迅速提升国民的文明素养和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与国家话语权

文化既内化于精神,又外显于形象。一个国家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上的概念,也不只是经济学、政治学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学上的概念。

(2)所谓文化竞争力,即是表明一个族群或国家的文化不仅能自我欣赏和自我发展,而且能和他者相比并影响他人。美国在今日世界的“超强”地位,除了依靠资本、科技、军事之强力外,更是文化强力所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所以十多年前美国学者就乐观地预言:假如美国将来有一天原材料枯竭了,工人也不愿意工作了,但只要世界还向往美国文化,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就是不可战胜的。“向往”二字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近代以来的中国积贫积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自身文化体系的僵化日久,缺乏创新激励元素。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这么长的时期内,中国GDP总量一直是世界第一,占据着世界经济总量的1/3甚至以上。这一情况说明,中国的文化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伟大的,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封建性糟粕长期以来得不到适时改革扬弃,对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着相当大的滞化作用。文化资源的老化及其带来的动力迟钝,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在夜郎自大的感觉里和闭关锁国的理念下,中国偏安于一隅,不知外界的辉煌灿烂,不知西方开始迅速迈上了现代化道路。在1820年到1850年的短短30年间,英、美等国的经济总量开始超过中国。中西发展的相悖,中国落后的悲惨遭遇,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整合自己的文化。

正是由于感受到种种生存危机,近代以来的先贤们开始从器物更新认识发展到探索文化发生学机制,即文化自新的自由机缘,由此试图通过新文化运动来更新国人的精神观念和转换生存发展方式。

因时而变,因势而动。外部世界的这种新动向及其新趋势,无疑也说明处于社会全面转型和和平崛起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和精神家园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8月12日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他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将提升文化竞争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中国文化,是新时期的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和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强者从挑战中看到机遇,而弱者只看到威胁。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是强者,而不是弱者。

3.教育力、文化力及其国家核心竞争力

(1)文化能否形成力量,取决于教育的传承与传播。因此,教育力构成文化力的基础。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教育,其质量与效能直接决定着一个族群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量能,因而教育及其教育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6世纪德国的著名社会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和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曾精辟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共同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到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5]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主持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各国所创造和保持的一种能够使组织竞争能力得到持续的环境。报告特别强调国家政策与制度这一环境资源的至关重要,并在基础要素方面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充分证实,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取决于拥有文化力的人的竞争力,而人的竞争力实际上透视着教育力及其教育竞争力。其中,高等教育及其高等学校在教育国力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又占据着关键性地位。

(2)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增强。

第一,教育与教育力或教育竞争力不是一个概念。所谓教育,是全部社会教育活动的总称;而教育力或教育竞争力,则是对教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水平与质量,以及围绕教育活动展开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

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国教育竞争力有了极大增强。根据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报》的最近联合研究数据,中国是近十年来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该项研究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者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

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排在最后5位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

中国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6]

(3)先进发达的文化教育是世界一切文明强势国家的关键支撑。

第一,在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但价格终究要回归价值,且只能围绕着价值波动。基于这一认识,就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真正的内在价值是其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族群社会的组织水准、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而这正是世界各国围绕自身综合国力与竞争力展开行动的中心着力点。

工业化以来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日益关注到教育事业对国家综合国力形成的特殊作用。整个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效果进行广泛且不计烦劳的估算和量度,结论是:世界竞争已经从以军事、经济和政治为主导的国家综合国力转向以文化与教育实力为主导,特别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教育,其质量水平如何直接事关一个民族的人口质量和国家创新力。因此,一流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流的教育。

第二,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教育事业同社会的各个领域交相渗透、互动共荣,要解决任何社会问题都涉及教育,这就致使教育问题在思想认识上必然呈现国家化和民族化特征,在政策制定上呈现战略化和工具化特征,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大众化与普及化特征。此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sell)在1926年出版的《教育论》一书中所指出的:“现在世界列强都有一种重要的趋势,即以国家的强大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在各国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中日益处于中心地位,并逐渐成为国家实现其利益的工具。[7]康纳尔在他的《20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也指出,随着新的意识形态起作用,随着国家竞争的加剧,随着技术社会的成长要求更高水平的学力,出现了一种要求公众当局为教育创造更为有效条件的关注。

第三,大学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主体力量。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说得好,“大学的健康发展将把一个民族推到大学竭尽全力所能推到的高度”。[8]大学的兴起带来大国的兴起,这不仅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个世界现象。大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绝不是一种装饰品、奢侈品,而是社会发展、区域发展的发动机,是国家与区域文明水平的标志。

一方面,文化国力作为一种软国力或软实力,不可能自发生成,它需要具有特别资质的社会组织机构加以打造。于是,作为文化国力的关键标志——高等学校成为打造软国力和进行文化创新的最重要场所,高等学校的教育力、学术力和知识创新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形成的关键性基础。

另一方面,一流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这已为世界多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历程所充分证实。以美国为例,美国在文化国力及其软实力的构建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其努力打造成功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群,不仅为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动力和人才资源,还为塑造美国形象、传播美国文化、吸引别国人才资源和构建美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权力体系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