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的道德规范

教育目的的道德规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从人的属性视角分析,还是从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性质考虑,制定教育目的都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标准,捍卫人和教育的道德追求。具体而言,教育目的的道德规范包括教育自身的道德要求、人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公民道德要求三个方面。教育目的中的公民自律道德规范是基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所决定的。因此,制定教育目的的标准规范是教育目的转型、确立新教育目的观的前提。

(三)教育目的的道德规范

无论是从人的属性视角分析,还是从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性质考虑,制定教育目的都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标准,捍卫人和教育的道德追求。具体而言,教育目的的道德规范包括教育自身的道德要求、人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公民道德要求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目的要合乎教育的道德规范。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承载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对这一神圣使命的重托,因此,对教育提出道德要求是无条件的、必然的。同时,对教育的道德要求也是确保其自主、自由实践的基本保证,不然,教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缺乏成立的基础。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应该是道德的。教育的道德要求在教育目的上的规范就是要培养道德的人,教育目的所奠定的教育观必须也是道德的,即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必须是道德的。这就要求,教育目的中的人应体现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这种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要求教育实践自然地采取道德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教育目的自身应能引领教育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使每个人享受到教育的呵护,沿着自己的方向和社会的要求前行。

其次,教育目的要内含人的社会道德规范。人是社会中的人,他必须尊重、维护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教育目的中的人也不例外。从现实中的教育目的来看,“几乎所有的法定的教育目的都非常强调社会道德。其核心是社会能力,即一种对人民和社会总体的关系的理想(31)。这些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博爱、理解、宽容、共生等,它是社会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石。但是,在界定社会道德规范时,需要警惕以团体、政党的道德标准来代替社会道德要求的危险,这里的社会道德要求一定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不然,这种教育就是不道德的,其教育目的就有滑向终极者定位的倾向——被某个团体所终极定位的可能。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就是公平、正义,教育目的中的人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道德要求,体现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想。

再者,教育目的要体现人作为公民的道德规范。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尊重,只有合格的公民,现代社会才能不断向前,走向文明、进步,这也是生命尊严的保证和标志。教育自然负有养成受教育者公民素养的职责,从道德视角分析,教育目的还应恪守公民道德的规范,而公民素养的核心就是自律性道德规范,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强调人之自主、自治的历史必然。教育目的中的公民自律道德规范是基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公民是个体人在与国家的正义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和在与其他的个体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中的身份定位,它是个体人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员,既在地位平等和政治自由中充分自主地参与并处理、认同国家社会的事务,履行自己作为公民的义务与责任,表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又在独立自主中不受干扰地过个人的私人生活,在个人私德的实现中选择个人的生活目的与生活方式”(32)。所以,公民自律道德的素养是在如何认识、协调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体现出来的,它是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自律。因而,公民道德规范要求教育目的中的人必须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来规定其发展的素养、界定其人格特征,从而养成自律的公民道德。

确立教育目的的人类学、心理学和道德规范,可以有效避免在教育目的转型过程中非教育目的、伪教育目的的出现。在教育变革的实践中,一些很有市场的教育目的论,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人的解放”等,看似非常具有时代性和诱惑力,但如果从以上规范来分析,其教育目的的特征就是不充分的,甚至是非教育的目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强调了人发展的过程,但缺乏目的的一般性、普遍性等人类学规范,更不具备道德规范;而“人的解放”虽然张扬了人性、人权,但这是整个社会的目的,有将教育目的泛化的倾向,夸大了教育的功能。因此,制定教育目的的标准规范是教育目的转型、确立新教育目的观的前提。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育目的规范的转型是其自身转型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基本规范,我们自然地就将研究的问题推向具体的教育目的观了。

【注释】

(1)[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2)[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5)[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6)刘放桐:《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11页。

(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15页。

(9)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12页。

(10)[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1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1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32页。

(1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14页。

(14)金生鈜:《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15)[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出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1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7)同上,第121页。

(1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30页。

(19)[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20)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0页。

(21)[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22)同上,第1118页。

(2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14- 615页。

(24)[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第2版,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5)[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26)同上,第3页。

(27)[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第2版,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8)[奥地利]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李其龙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29)[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第2版,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0)[德]布雷钦卡:《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彭正梅、张坤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1)[德]布雷钦卡:《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彭正梅、张坤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32)金生鈜:《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