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实现

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实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培养和依靠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体育在实现人自身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同德育、智育、美育一道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社会是由个体人组合而成的有机群体。所以,体育运动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它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邻里和睦的增进等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实现

(一)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和谐的人

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培养和依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和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身体和谐,即身体健康,生理机能协调。②人格和谐,即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和协调,能实现物质有限性和精神无限性的统一。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幸福和发展。③思想和谐,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考虑问题,理性处理问题。④品质和谐,即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既考虑个人利益,又兼顾集体利益。和谐社会是一个人可以获得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体育正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能够改善人的大脑代谢机能,为神经系统的工作创造适宜的兴奋状态,从而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因此,促进身体发展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之一,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体育往往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体育工作的内在优势,对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发展包括了身心发展两个方面,其中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人自身的和谐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体育就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体育就是一门以人体为对象,以运动为手段,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的学科。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不断开发人的身体潜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不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文明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和谐的宗旨,为社会塑造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体育在实现人自身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同德育、智育、美育一道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张玉梅 等,2007:65-66)。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弥足珍贵,影响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体育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是由个体人组合而成的有机群体。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性,现实社会时常出现的不安定状态,正是人类这种天然攻击性释放的结果,如果使人类的这种攻击性、不良情绪和行为在一个可控的社会安全系统内得到释放,将会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增多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余暇时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们生存的压力。现代体育以其严密的规则、激烈的竞争,恰恰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既使人类的攻击性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又使人际关系得以亲和。在这种双重作用下,体育运动可以肩负起促进人际交流、疏导生活情感、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责任,防范人们因为精神生活空虚而打架、赌博、参加非法组织、信仰邪教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如何把体育作为控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工具,使社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做到“活而不乱、安定有序”是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着重发挥的作用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激烈,工作和生活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物理空间”越来越小,而“心理空间”却越来越大,人际关系趋于疏远。而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所以体育运动中的互动与合作对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等体育运动的多种形式,包含了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人们在氛围比较轻松的体育活动中,平等的、按照规则活动着,互相了解、互相合作,培养了情感,增进了交流,改善了关系,增强了团结。所以,体育运动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它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邻里和睦的增进等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张玉梅 等,2007:65-66)。一场社区运动会,把许多个家庭组织起来,这些平时只是偶尔见面,却从不说话的邻居,通过共同参与一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而彼此熟识,往后再见面也不会陌生了,邻里关系变得和睦,彼此友善并相互帮助,这对建立和谐社区作用十分明显,也成为社区工作者首选活动方案。

(三)体育促进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因(刘国华,2005:442-4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共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新阶层的突起使得工人和农民等社会主体阶层的地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我国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及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了种种矛盾和不和谐现象(陈永生,2008:42-43)。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可以将不同民族、阶层、职业以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促进各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发展,同时体育转移了社会焦点,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对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程路明,2006:4-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间就流传着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方式,蒙古族同胞向往彪悍的身体,喜欢角力、摔跤;苗族同胞们民风淳朴,也喜欢耍刀弄抢,流行一种“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壮族同胞喜欢载歌载舞,等等。这些民族民间体育都在不同时期为我国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举办体育运动可以化解民族间的矛盾,增加友谊,加强团结。但任何体育比赛都必须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举行,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体育比赛就会造成负面影响,不能让市场经济的一些毒瘤渗透到体育原本神圣的领土里。

(四)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还是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可以主宰自己,但无法凌驾于自然之上,人有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人与自然是否和谐,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但是受到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力量。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相反,生态的毁坏、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气候的异常又影响着体育运动的进行或运动效果。各种体育场馆的布置设计,建筑与装饰,既可供人们健身、娱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具有美化妆点城市建设的审美价值。

体育也正是通过对人的作用,唤起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珍惜和保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投资主体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绿色奥运”的提出,为人类体育的发展书写了新篇章,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这样的理念,充分肯定了自然、人、体育的关系。“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空前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如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的绿色举办理念,我国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建设优美绿色生态环境与运动健身功能融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这种环境与体育的紧密结合已不仅仅是一次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更是形成了一种环保的理念,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体育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体育的主体产业不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参与了物质财富在社会的交换活动,对物质财富在社会二三次再分配有重要作用。体育与经济结合,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结合,对发展生产力,促进商业、贸易、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展市场经济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步面向社会(朱林 等,2007:1316-1318)。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事业,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对扩大就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运动,在继续发挥其生物、教育、政治、娱乐等功能的同时,体育的经济功能也日渐显著。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体育产业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收入,通过制造和销售体育产品,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巨大推动,体育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重大体育比赛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专用标志出售、门票收入、发行纪念币、发行体育彩票以及收纳广告费用等手段都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随着世界经济与国际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体育产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已进入各行业的前10名。体育已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构建富民的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