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

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挥行业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土资源行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土资源行业是国土资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根据,是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国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除了主要集中于国土资源部门外,在其他一些部门中也还存在。

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

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组[1]

向 东1 徐 明1 粟显进3 徐 文4 黄华明5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3.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4.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5.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国土资源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行业,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制约。发展国土资源行业,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能源、矿产资源尤为重要。发展国土资源行业人才是关键,培养国土资源行业所需人才是国土资源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高等学校的共同任务。发挥行业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土资源行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报告以国土资源行业发展为背景,阐述了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行业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土资源行业实行产教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规律,提出了政府推动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绪论

(一)国土资源行业、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概念

1.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狭义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疆域范围内从上空到地下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五大类自然资源;广义除了包含前者外,还有被称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以及人类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创造出来,并且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条件的各种设施。

2.国土资源行业教育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5号),组建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是主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而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的总体架构是“一部三局一机构”,即国土资源部,部管的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由此可见,从国家行政视角来看,国土与资源,通俗讲即土地与矿产,在这个视域内,“国土资源”应该是从狭义角度讲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

由此,我们认为,“国土资源行业教育”指的就是“一部三局一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相应的国土资源系统所举办或管理的教育。

(二)本的研究范围

“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范围非常大,所涉及的学校层次、类型非常多,为了便于展开研究《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我们将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为国土资源(大地质)范围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具体包括国土、冶金、煤田、地矿和测绘五个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发展国土资源行业的需要

本研究通过对国土资源行业教育提出建议,对国土资源行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给国土资源行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为国土资源行业提供人力支持。

2.发展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需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土资源行业与行业教育的关系,其结论对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土资源行业是国土资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根据,是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和规划必须以国土资源行业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行业发展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基础及依据,是高职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因,行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各项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土资源行业各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在行业背景下利用政策加快院校的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几年国家对国土资源投入每年有几百亿资金,地质环境治理、废弃矿山资源调查评价、土地整理、境外找矿等项目多,各学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质专业、人才优势,主动切入、投身到国土资源建设中去,服务好国土资源行业。学院要适度引进一些地质专业顶尖人才,以此带动建设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整体水平。要根据国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转变办学方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主动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作贡献。

二、国土资源行业管理体制变迁

(一)国土资源行业管理

国土资源行业是指从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行政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国土资源行业涵盖了地质勘查、土地管理等行业,其中地质勘查行业涉及地矿、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由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国土资源部,随之形成了目前的国土资源行业。

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国土资源行业的管理机关。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制定全国国土资源行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和信息服务,指导地方国土资源行业管理。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点加强本地区国土资源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指导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与发展。

国土资源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是政府与各类国土资源企业和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行业自律、行业风气及行业规则建设,开展行业市场调研、经验交流和技术培训等活动,向国土资源行业管理机关提供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国土资源行业管理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国土资源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从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企事业单位(包括相关企业、有关事业单位、院校和科研单位、各种中介组织及其人员)是两个管理客体。

img2

图1 国土资源行业管理基本框架示意图

(二)国土资源行业管理现状

1.政府方面

第一,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散,部门之间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目前,我国国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除了主要集中于国土资源部门外,在其他一些部门中也还存在。同时,一些行业管理职能在国土资源部与相关部委间存在交叉,如“制定地质勘查规划和行业发展战略”、“完善地质勘查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推进地质勘查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对地质勘查市场的引导与监管”、“制定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职能和工业与信息化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存在交叉。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现象在各个地方仍然存在。由于政府部门是企业(企业化的地勘单位)的主管部门,国有制实际上成为部门所有制,一些企业仍然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

第三,市县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亟待加强。

2.行业协会方面

第一,全国性国土资源行业协会欠缺,部分国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缺位(行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

第二,行业自律亟待加强,国土资源行业市场主体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竞争行为。

第三,我国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性质、职能不明确;二是与主管部门关系尚未理顺;三是编制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四是行业协会间职责交叉;五是职业化问题。

3.企业方面

第一,国有地勘队伍三分天下,尚未企业化。属地化前国有地勘队伍总规模108万人,分布在11个部门。1999年有64万人的地勘队伍实行了属地化管理。属地化后国有地勘队伍呈三分格局:①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②属地化管理的地勘队伍;③中央国资委和其他行业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

据《2006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2006年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为92.87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3.67万人,离退休人员39.20万人。在职职工中从事地质勘查的人员有26.58万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9.52%。

第二,目前的地勘企业大都是地勘单位投资兴办的,股权关系理不清。很多地勘企业经营管理层都是由事业单位的领导兼任着,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职责不清、权限不明,企业无法真正实现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目前大部分的地勘单位兴办的企业都不能摆脱这一状况,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受阻。

第三,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社会资金近年来一直大于政府投资,民营勘查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主体之一,但普遍是小型企业,勘查技术不够先进,企业运行也不够规范。

(三)国土资源行业管理体制变迁

国土资源行业(地质勘查行业)包括地质勘查、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国土资源行业(地质勘查行业)虽然与其他行业同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但由于实行似是而非的“多几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的方针,成为部门分割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可以说,地质勘查行业具备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缺点——缺乏活力,却不具备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优点——集中统一。涉及行业内部利益关系问题时,需要处理的不是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是国有经济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涉及行业外部利益关系问题时,无论是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是国有经济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都由于部门分割的牵制而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起步和发展也因此而具有特殊的困难。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将地质部改为地质矿产部,改名后的新部新增的两项职能之一是对地质勘查全行业进行协调。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概念从此出现。尽管行业管理的内容很不完整,行业管理的手段十分有限,行业管理的权威性很低——只有协调职能,但这确实是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这一新生事物的萌芽。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地质矿产部撤销,并入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责任等16项职能,国土资源行业管理正式列入国务院职能部门的行政职能。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中明确指出:要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管理和规范国土资源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这是国土资源行业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实行政企(事)分开,强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质和矿产资源执法监督的职能,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将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矿产资源严格管理和有效保护,政企(事)分开,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

这次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二是将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三是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是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

三、改革开放以来,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土资源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结合近十几年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实际,课题组将国土资源行业的高职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有益探索与孕育萌芽阶段(1980-1998年)

改革开放以后,国土资源(地矿)行业职业教育整体呈现改革发展态势,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绩。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职业教育相关决策相继出台,职业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学应运而生。

“八五”期间,学校布点迅速扩大,地矿部办及省办中专、技校共有34所,年招生规模可达6 000~7 000人(数据来源:中国地质教育,1997(4):57-60.)。这为后来校校合并或重组、升格,在数量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作好了比较好的准备。

“九五”期间,随着地矿部全面开展“二次创业”,地勘单位从事业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跨越式转变,地矿职业学校也逐步展开战略性结构调整,有了新的改革与发展机遇,一些有一定实力、基础比较雄厚的中等层次职业学校谋求改革与发展。1996年,国家颂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里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可以说,它的颁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从法律上作了根本性准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逐步破茧。

1997年,南京地质学校、湖北局职大等学校开始尝试举办高职班。1998年,湖南工程职工大学(现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学校也开始举办高职专业,这就是国土资源(地矿)行业高职教育的萌芽。

2.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地位确立与迅速发展阶段(1999-2004年)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的标准也在提高,急需要改变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这就为国土资源行业(地勘行业)高职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政策依据。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01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l5%左右。”实际上,这一“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土资源行业(地勘行业)举办高职教育再一次提供了政策依据。通过上述两个政策,确立了国土资源行业(地勘行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合法地位。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2年1月召开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暨新世纪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提出“加快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随后国土资源行业(地勘行业)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1998年到2005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68.1万人,在校生总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

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从1998年之前为零到2004年达到15所;国土资源行业全国各类职业学校年招生数从“八五”期间6 000~7 000人增长到2005年仅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招生数就达10 000余人。

3.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特色形成和可持续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1—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 876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6 537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国民教育必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005年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安排了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在原有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乘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国土资源行业高职教育迅速成长。据统计,到2009年末,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各类人才32.3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81.9%,比“十五”末期增加了22个百分点。地勘行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6.5万人,占在职职工的30%,其中,资源勘查专业技术人才12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74.9%;地勘技能劳动者12.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8万人。

到2011年,全国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15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所,招生总数为35 330人,国土资源行业类招生数为12 632人。

《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国土资源系统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左右,比2009年增长5%左右。地勘行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1.5万人,比2009年增长30%左右,其中资源勘查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万人,比2009年增长25%;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3.9万人,比2009年增长12%左右。到2020年,国土资源系统人才总量达到36万人左右,比2015年再增长5%左右。地勘行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6.5万人,比2015年增长23%左右,其中资源勘查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比2015年增长20%;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5.7万人,比2015年增长13%左右。人才队伍规模与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相适应。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国土资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土资源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较大潜力和相当大的发展后劲。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的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经过几年发展,现有在校学生已增至8 000多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使城乡广大新增劳动力和在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骨干力量。

2.办学方向更加明确

在近年的发展中,国土资源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行业教育,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就业率逐年走高,培养出大批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受到行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肯定。

3.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地方各省市的积极性。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一般国土资源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管单位是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者是省级地勘事业局等,这为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4.教育改革取得进展

专业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等的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启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工学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三)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经验

第一,坚持以行业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引导推动,建成以示范院校为核心的优秀院校群体,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示范建设引领观念变革,突破传统的“本科压缩饼干”模式。按照“以示范建设促进改革”的要求,各示范建设院校努力把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特色,如江西应用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首批省级示范性建设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统筹中突破和整体提高,使高职教育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以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出台为标志,高职教育进入了强化政策导向、强化高职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历史阶段。正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改革成效的辐射效应,推动了面向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的改革,一个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正在形成,广大高职院校全面改革的新成就已经显现。其一,为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日益明确,毕业生素质高,职业意识强,工作上得去,关键时刻用得上。10年来国土资源高职教育累计培养的10余万毕业生多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骨干。其二,改变传统的“本科压缩饼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按照地区产业发展要求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围绕职业要求组织专业教学,加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形成了鲜明行业特征的高职教育特色。其三,强化了实践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能力,提高企业认可度,注重将企业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工作现场和农村地头,使学生在真刀真枪中得到磨炼提高。其四,根据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谋划自身发展,高职院校服务支柱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人才基地。

第三,坚持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将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由过去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和课堂技能培训变为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与2005年相比较,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由不足40%提高到60%以上,学生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人数占毕业班学生的比例由68%提高到94%,大部分重点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每月补贴已超过800元,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这些探索为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2.主要问题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社会关注度低、生源紧张、就业出口小、理念陈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社会认可问题。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高职教育也没有固定的经验或模式可学习和借鉴。国土资源行业大部分高职学校是由中专或成人教育学校升级或转型而成,某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且对高考成绩要求也不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间还不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百姓内心根深蒂固,人们印象中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培养高、尖端人才为目的,对接受完高等教育后的期望值很高,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成长道路、经济收入与普通本科生存在差异。这些都让普通民众对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而地矿类专业更是被认为是最艰苦的专业之一,招生受到限制。

第二,资金投入问题。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是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和国外职业教育相比,和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投入很低。由于行业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校、企、行联动的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国土资源行业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第四,教学改革乏力问题。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逐步推广。目前,国土资源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上缺乏力度。

第五,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问题。近年来高教扩招和普教扩大,对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普通民众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四、国土资源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

(一)行业教育办学的特点与优势

1.确立了行业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教育办学具有长期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都离不开行业的指导。行业积极参与办学能有效地保障职业教育规范化和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好行业的作用,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年来,行业教育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同时,通过行业直接举办、联合举办、定向培养等方式,形成了一批直接面向行业服务的优质教育培训基地,其中包括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中高级技工学校、生产技能培训中心和鉴定中心。这些教育培训基地不仅承担了各层次、各类别生产岗位后备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承担了全部的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已经成为行业职工技能提升、生产技术咨询、新技术消化与开发的基地。

因此,行业举办职业教育,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确立了行业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建立了行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行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框架。2004年3月,我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其中提到要继续发挥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加强高等学校共建工作,巩固结构调整的成果,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发展。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责任,促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宏观管理。

“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职业学校可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理(董)事会制度,初步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框架。

3.形成了宏大的行业教育体系

国土资源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紧密联系。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该《决定》第一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定位为高中后实施、有别于普通教育、与行业配套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

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法律上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属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属高等教育。1998年1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并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可以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每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形成了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设有国土资源(大地质)行业类专业的高等院校112所,其中国土资源(大地质)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15所,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行业促进企业教育与公办教育的沟通和衔接

国土资源行业企业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运行的保障机制,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沟通与衔接;通过落实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目标考核,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和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约束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环境。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共同的利益为切入点,建立校企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推进教学管理平台、利益共享管理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定型校企合作基地、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等建设,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5.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体系等

行业与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实施生产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双导师制”等方式,积极协调推进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方向与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体系等。如: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地质找矿)专业创建的“内源型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体系。

(二)国土资源行业办学的状况——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1.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基本情况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始于1958年创办的江西地质学院,50年来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江西省地矿局、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的关怀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综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50年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初创阶段(江西地质学院1958—1965年):1958年江西省政府鉴于江西矿产资源丰富,地质人才缺乏,将江西工学院地质系扩建为江西地质学院,下设地质矿产、探矿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4个系,校址定于赣州市。附属的中专部还设有测绘、化学分析、石油地质勘探等5个专业。1962年因高校学科调整开始撤销,部分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学院于1965年停办。

恢复阶段(江西省地质学校1973—1979年):1972年为了适应江西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江西省冶金地质局向省文教办提出筹办江西省地质学校的请示报告,1973年江西省革委会正式同意筹建,校址设在原江西地质学院院内,并确定学校规模为800人,归属江西省地质局领导,开设地质普查找矿、地球物理探矿、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量、制图5个专业。在恢复筹建期间面临种种困难,全校职工励精图治,使学校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地质部直属中等专业学校。

稳定发展阶段(赣州地质学校1979—1994年):1979年国家地质总局为了加快地质人才培养,满足地质事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决定将南京、长春、昆明、郑州、江西等地质学校一起改为国家地质总局和省双重领导、以总局为主的领导体制,学校正式更名为赣州地质学校。党的十四大以后,学校提出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地矿、面向社会”的专业发展思路,进行了专业的发展和改造,学校设置的专业达到12个。

全面发展阶段(南方工业学校1994—2002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对地勘行业进行了大幅调整,地勘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地矿行业的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1994年学校经地矿部批准更名为南方工业学校,隶属关系不变。2000年以后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地矿部管理改为江西省国土厅管辖。这一阶段,学校设置的专业达到31个,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2000年)。

二次创业阶段(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02年—至今):2002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开始了学院的二次创业。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学院呈现勃勃生机,招生专业由5个增加到43个,校园面积由117亩(1亩=666.7平方米)增加到963亩,在校生由3000人增加到11000人。一个办学实力位居江西和国土资源行业职业院校前列的高职学院在红色故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崛起。

2.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科系统化课程改革。学科系统化课程改革建立在专业学科基础之上,作为“改良型”的课程改革模式,其操作路径为:从严密的学科逻辑知识体系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然后按知识内容顺序进行排列。其特点表现如下:①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②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③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自成系统。由此可见,学科系统化课程在开发上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接受,具有严密的学科逻辑,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

第二阶段,职业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的引进和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机遇。一些中外技术合作项目(如双元制、CBE、MES等)开始进入中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职业学校开始引进和实验国外课程开发模式。这些国外课程开发模式都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统称为职业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课程开发模式。以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而进行开发,主要表现两种不同风格的发展路径: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过来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是按照学习理论(如教育技术学理论)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因而带有经验式、建构式和人本化的特点,在实践中典型地表现为“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活模块: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某个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作技能方面的准备。“宽基础”侧重于关键能力的培养,“活模块”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发课程,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知识和技能,课程中融合了各项工作过程的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学生个体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中坚持“三个面向,一个强化”的指导思想。即:

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等地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面向应用——以地质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为基础,构建高等地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面向技术——以高等地质应用型人才岗位工作要求为核心,确定高等地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

强化能力——通过职业能力分解,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内容中,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职业能力综合化课程,强化高等地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

(2)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课程改革中通过对地质行业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能力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随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然后组织教学实施,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

(3)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调整课程结构,精简课程门类,优化教学内容,规范考核标准,突出能力培养。力争做到:

两个“推进”——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教育和技术素质教育,在加强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二课堂课程开发与教学;二是全面推进和实施“职业能力达标制”。

两个“突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

两个“优先”——职业技术课程优先,职业能力课程优先。

两个“综合”——职业技术课程综合化,职业能力课程综合化。

两个“打破”——一是打破“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安排课程,加大课程交叉与课程综合的力度;二是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完整性,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末以来先后引进了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英国“工学交替”模式、日本企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阶梯教育”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等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界也探索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如“定单式”、“项目模块式”、“双证书培养”、“导师制培养”等。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内源型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以教学系部为主体、测试研究所为研发平台、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为服务窗口的运行机制,按照“公司+专业+项目”和“专业+项目”的运作模式,坚持为国土资源行业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支撑,通过承担地勘行业和地方产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生产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从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取得了12项技术资质,每年承担生产项目1 000余项,通过“内源型”产学结合模式安排学生生产性实训年均2 000余人,实现年产值1 000余万元,达到了产学研紧密衔接、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目的;综合效益居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成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此外,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根据地勘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采用“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地勘单位的人才、设备及其他地质工作条件,进行学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乃至顶岗实习,使学生处在一个真实的地质工作环境中,能尽快地掌握必要的地质理论知识和地质工作方法、技术以及手段,到地勘单位后就能出野外、测剖面、填地质图或上钻机、取岩心、进行岩心编录等,克服了学生就业适应期长、所学非所用的弊端,能为地勘单位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地质人才,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能有效解决地勘单位招不进地质人才的难题,实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

(三)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其中既有因为办学历史、基础、机遇、体制、地域、条件等因素不同的原因而导致各个高职学院的发展水平、培养质量、规模效益、运作机制、社会声誉之间存在差异,更有因为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教育观念、改革力度、管理水平等偏差所产生的问题。

①从办学层面来看,国土资源行业高校存在专升本渠道不畅通、非学历教育发展缓慢、办学效益不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

②从发展层面来看,国土资源行业高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短缺、整体科研队伍水平不高、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专业带头人及后备领军人物和优秀学术骨干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滞后等问题。

③从制度层面来看,能力本位思想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各环节中体现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高职学院面向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够等问题。

④从环境层面上看,存在行业主管单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统筹与协调不够等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院的健康发展。

五、国土资源行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期。南京大学是最早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学校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①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在教学活动的范畴内对其进行诠释,强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使用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方式。

②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扩大至整个管理活动的范畴内进行考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

③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划定于教学活动与整个管理活动之间,将其界定为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

④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外延涉及的范围大小上,学者们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狭义的外延范畴认为培养模式既不属于内容范畴,也不属于纯粹的形式范畴;既不属于目的范畴,也不属于结果范畴。其根本属性在于它是一种过程范畴,是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模式、培养方案、实施条件、环境建设等方面。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内容为依托、教育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特征与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①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一般可以表述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知识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及素质培养目标。三个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

②培养内容。人才培养的内容是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除了课表规定课程外,还包括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生活中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

③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材料、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因而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

④培养制度。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

⑤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①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突出社会适应性与区域性,即根据社会需要,而且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并使之符合所在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尤其应注意重点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

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重视课程与将来学生所从事工作的匹配性,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③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共识,但现实状况表明,其具体的落实和实践还是与要求和理想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路径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这些年来始终对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过于关注,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三)现阶段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也是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孕育与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培养模式的各种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旋律。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进行分类,这些模式可分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几种典型的类型。

(1)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分类方法是以专业教学计划中企业实习与在校学习之间的时段分隔为确定类型的依据,它能比较形象地反映在两种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按照什么方式轮换进行,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估。

①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机械工程大学纺织学院从加拿大引入的,采取的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有两个学期是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长教学学期,一个学期是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的短工作学期。为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时段比较明显的,都纳入工学交替模式。

②工学并行模式。工学并行模式不具备企业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的明显的时段性,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在教学上的衔接比较紧密,有如下几种子模式:项目化模式、课程化模式、产教融入模式。

(2)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贯彻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有利于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①“订单”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交替”或“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

②定向培养模式。定向培养模式实际上属于远期订单模式,将其独立出来是因为它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企业出资资助学生学习,学生毕业后到资助单位定向就业。

③预就业模式。如果学生毕业前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在毕业前已经到企业就业,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则可称为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学”与职业岗位的“用”直接相关,完全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证书制,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取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和发展,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2.国土资源行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国土资源行业所属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把产教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各院校虽然有一些差异(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简述国土资源行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产教结合的组织机构

院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专业分会,成员由学院的系部主任、骨干教师和社会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有20%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学院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有关工作,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此外,学校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对外联系的职能部门——产教结合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密切关系、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落实合作项目,牵头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产教结合教育及对外社会服务与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有机融合。提高院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2)设立研究机构

学院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高教研究室,重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别是实施产教结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包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产教结合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对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建立由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产教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4)建立激励机制

学院通过教师晋升、职称考核管理等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产教结合的办学活力和效益。通过建立奖教、奖学制度,鼓励各专业围绕职业岗位特点,按业务流程优化课程体系,按职业技能开发课程模块,按就业岗位需求设计双证或多证融通。通过定期评选教学改革成果奖,鼓励不同专业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5)强化质量管理责任机制

一是根据教高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制定产教结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学习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考核评价标准,将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结合,多方面体现产教结合。特别是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要以学生技能增长水平为导向,建立校内考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标准体系。

二是设立了由院长主管的教学督导室,形成了学院教学督导室,教务处,系、部、中心三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通过评价现有教学环节,找出产教结合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建立管理流程和控制方法。由教学督导室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并按照各部门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责任和工作范围,设计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流程,建立满足学生学习和企业需求的各教育教学环节的连带质量责任体系,激活了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创新机制和质量管理责任机制,提高了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

(6)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产教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问题

学院组织教师开展产教结合课题研究。如《产教结合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产教结合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课题研究着力于产教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对产教结合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这些课题研究对规范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建立产教结合的学习环境,发挥了理论支撑的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产教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

3.政府、行业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

(1)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学校与企业合作

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我国已颁布《职业教育法》,但由于其本身不甚完备,只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原则性约束。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要形成完备的职教法规体系。要在《职业教育法》基本原则之下,制定配套的相关法规,尤其是中央及地方政府要有相应的执行规定出台。二要修订相关法律。职业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法》也要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合作条款;《企业法》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三要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一定要通过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有法可依。

(2)政府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应该看到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让其参与校企合作有利可图将有助于这一事业的发展。如规定对承担了产学合作教育任务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减免税额或其他优惠政策;而未承担产学合作教育任务的企业则要按职工工资总额征收一定比例职工职业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这些企业的职教事务。

(3)大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预备制度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职业技术鉴定规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等相继颁布实施。据原劳动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 000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虽然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我国新兴的劳动就业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配套,这些政策并未完全执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原因一是政府执行不力;二是一些企业在执行中我行我素,随意性大。因此要下大力气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全面落实,否则不仅产学合作教育可能变成一句空话,而且职业教育本身亦难逃厄运。作为职业教育护身符的职业资格制度重在执行,必要时要强制执行。

(4)行业和学校要找准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成功基础,找准结合点是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性质与发达国家大有不同,并且发达国家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选择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时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准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技术改造相适应。

第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实训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自始至终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

第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第四,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目前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有一定困难,企业很难参与职业教育。因此,要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

4.国土资源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律——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解决制约地勘行业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培养大批适应地勘行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已十分迫切,基于国土资源行业对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本着“基础够用、强化技能、拓宽口径”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创新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源型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构建和完善专业能力结构,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学生发展需要,实践教学内容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产教结合方式

自主型:以地质工程公司勘查资质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生产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生产实训,将项目生产要求与教学直接对接,如2007年自主完成江西省吉水县高村——吉安县山口银、铅多金属矿区详查、瑞金市狮子岽金矿区详查等地勘项目22项。国土资源调查专业190余名学生得到锻炼,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合作型:与地勘单位建立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各自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如本专业师生2007年下半年与江西省物化探大队共同进行多个探矿权范围内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项目,该项目计划在两年内完成。

参与型:以地勘单位的生产项目为主,参与其项目的生产全过程。

独立型: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优势,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如本专业师生承担的1∶5万青塘幅、宁都县幅、黄石幅、银坑幅、长胜幅的区域地质调查任务是一项国家级生产任务,其成果(5幅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成为地勘单位在该区域地质找矿与勘查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该区域内的矿业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又如本专业师生共同完成的江西玉山及崇义等地的奥陶纪笔石地层以及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等,满足了学生在实际生产和科研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的需要。

(2)产教结合措施

第一,根据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以提高实验室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为目标,使学生在课间实习中能更好的理解课堂理论,能接触到最新的仪器和较全面的实习标本,为后期职业能力的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建设。着眼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技能强化的需要,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应选择在地质现象丰富、矿产资源尽可能多的地点建设。合理确定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规模、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技术手段和管理要求,确保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符合建设要求。

第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产教结合的基础。通过校企结合,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了最新的生产技术,熟练地掌握了生产技能,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第四,组织学生参与地勘生产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市场竞争,承担社会生产项目,在项目实施期间,组织学生参与,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生产实训,将项目生产要求与教学直接对接。同时也可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优势,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

第五,从行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教师能较好地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效果良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

第六,实训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这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关健,要与“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结合,以“双师型”教师和聘请地勘单位的技术能手为主,努力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素质良好的实训教师队伍和基地管理队伍。

第七,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与完善教学实训管理制度,实现实习实训基地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为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产教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中以产教结合为主线,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国土资源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①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基础够用、强化技能、拓宽口径”为原则。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方面体现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程以有利于加强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为原则,加大主干课程的实验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

第二,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对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使毕业生能具备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基本能力。

第三,课程体系的设置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相关领域活动能力。

②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来构架,理论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职业能力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而形成的,特别是职业技能的训练尤其如此。因此,它应有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产教结合为切入点,以岗位工作要求为核心,确定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通过职业能力分解,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内容中,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职业能力综合化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能力模块、循序渐进”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的不同,确定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主要职业能力、主要课程及链接关系见图2。

img3

图2 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能力、课程链接关系图

围绕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由学校完成。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运算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创业、立业、就业的能力,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就业指导教育、职业道德与行为修养、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和素质拓展活动,如社会实践。

职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方面的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野外地质现象,以及一般矿物岩石、地层等的辨识等问题。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校内学习、实训实现。包括专业化学、普通地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构造地质、测量技术等的基本理论课程。

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能力等。该技能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主要通过产教结合、顶岗实训获得。其课程包括矿床地质、地质矿产勘查、国土资源遥感等。

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该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取宝玉石鉴定、数字化制图、土地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该能力主要通过校内、校外综合实训获得。其课程包括:土地调查与评价、宝玉石鉴定基础、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与生产无缝结合。该模块由实验教学、课间野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岗前技能强化训练,内容有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野外综合地质实训、校内实训基地(中心)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仿真实训)、顶岗实训(自主地勘项目主导的综合性生产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等组成。实验教学、课间野外实践教学、校内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与每门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组成课间实训;野外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实训旨在使学生在入门以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掌握野外综合地质工作方法;顶岗实训是在学生学好专业课以后到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训。

③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及保障措施

第一,与地勘单位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成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共建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侧重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一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标准。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融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要求,构建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标准。三是根据各课程特点和能力要求建立教学标准,并根据地质调查新方法和矿产勘查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增加或更新体系内容。

第二,与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在专业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地勘行业和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的作业文件,形成教学全过程运行监控体系;研究管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有关教学管理文件;选派优秀教师在地勘行业和矿山企业中组织学生实践教学,并参加地勘项目,实现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监控,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虑地勘单位的要求与就业需求,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将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研究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绩效考核目标,校企共同考核,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推广性。

第四,校企共同实施“三证”制度。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国土资源调查类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建立顶岗实习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由企业向学生签发“实践证书”,毕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在建校以来,在省地矿局及所属各地勘单位的全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难攻坚,练好内功,稳中求快,乘势而上,初步实现“做特做强”跨越发展的目标,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①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发扬地矿行业的“三光荣”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多种办学形式;坚持立足大地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工科为主、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

②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启动学院新校区建设工作,加快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创造优雅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条件;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突破,以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尽快形成办学特色。经过努力,建设一所办学规模稳定在8 000人左右,人才培养质量优秀,集高职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在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职业学院。

办学层次定位: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类特色培训为补充。

办学类型:教学型。

服务面向定位:依托国土资源行业,辐射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相关行业;立足湖北,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及西部地区等热点经济区域:积极主动为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专业设置定位:构建以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土建大类等行业相关专业为主干,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旅游大类的部分专业协调发展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符合学院实际的专业体系。

办学模式定位:依托省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的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逐步辐射全国国土资源、地矿及相关行业的典型企事业单位,选择湖北省及“长三角”、“珠三角”、西部等经济热点地区部分制造、电子信息、旅游、营销等产业的企业,建立“就业、人才培养、生产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面向湖北及热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①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加强“产学结合”的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使中层以上干部及广大教师认识到“产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唯一途径,积极协助、配合各系推进此项工作。

②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成立了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企业的相关部门,学院教务处、科研督导处、学生工作处、学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继续教育部、后勤管理处及教学各系部相关领导为成员;各系成立了系级产学结合工作小组。按专业或专业群成立了11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和完善了产学研管理规章制度。

(3)“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始终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立足国土资源行业、面向社会,通过与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与企业对接。在产学合作实践中,形成了“四个依托”的产学结合模式。

模式一:依托局属地勘单位实施产学结合。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由局人事教育处协调,与局属各地勘单位建立“四互通”(互通生产项目、互通设施设备、互通专业技术人员、互通技术资料)校企合作关系。与局属各地矿单位开展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教师实践等方面的合作,并根据生产项目情况接纳相关专业学生顶岗实训。三年来,我院04、05、06级国调、工测、土管、基础工程、钻探技术、工程地质勘查等专业的部分学生,先后在省地质调查院、省国土测绘院、省物勘院、省地建工程院、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湖北水文工程地质大队、鄂西北地矿所、省第二地质队等单位完成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模式二:依托培养订单实施产学结合。近几年与福建省地矿局、吉林有色地质局、新疆地勘局、广东煤田地质局等97家单位签订了地质、测绘、钻探、工程地质类专业共1 253人的人才培养订单,为产学结合教育搭建了平台,学院为订单数达到班级规模(40人左右)的单位独立建班,遵从订单单位的需要“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量身”安排教学内容,在订单单位以顶岗方式完成综合性实训教学。

模式三:依托生产项目实施产学结合。以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针对目前地质、地质工程、测绘类一线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的实际情况,以项目为纽带,采取独立承担、与企业合作承担、为企业提供顶岗实训学生帮助企业承担生产项目等多种形式实施产学结合。如测绘工程系近三年先后与荆州市荆州区、江陵县等国土局签订了“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作协议”,与湖北松滋市、当阳市、武汉市新洲区等国土局签订了“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技术合作协议”,承接了湖北钟祥胡集放马山矿山测量、沙市岑河土地整理(血防)工程1∶5 000现状地形测量等10多项工程。资源工程系与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签订了“沪蓉西高速公路第三标段监理项目协议”,与湖北地质调查院签订了“孝感地区土地普查、宜昌莲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等。

模式四:依托产品、服务实施产学结合。社会化专业(制造、电子信息、旅游、财经类专业)以产品研发、制造和提供短期高素质人力资源服务为纽带,实施产学结合。如制造类专业采取了来料加工、进入企业顶岗生产等方式,电子信息类专业采取了承接软件研制任务、提供信息系统的部署与运行服务、承接网络工程施工任务、进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顶岗生产等方式,旅游类专业采取了进入北京、大连、青岛、荆州等地的高星级酒店、旅行社顶岗服务的方式,财经类专业采取了进入大型超市、商场、会计事务所顶岗服务的方式。

(4)“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①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产学结合教育,准确掌握社会对学院设置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规格、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等方面的需要或要求,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与优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50%左右的专业教师在产学研基地结合生产项目开展教学与技术服务,完成了教学、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任务。

②借力企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省地矿局、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地矿局、吉林省有色地矿局所属多个生产单位建立了9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项目、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等学校难以复制的资源和氛围育人,实现“所学”与“所用”一致,学生以“员工”身份在企业顶岗实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2007年对地矿行业40余家生产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从该校录用的毕业生中95%的毕业生成为一线起骨干作用的工作人员,有部分担任项目组长,该校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③服务行业,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一是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所,为行业企业培训技能人才,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二是依托专业技术力量,为行业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二年来,学院共为各类企业单位提供技术培训服务累计2 089多人。

④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结合,成效初显。近几年,该校教师承担教研科研项目88项,公开出版教材、著作55部,发表学术论文14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6篇。刘仁钊副教授开发的“EDMS地形地籍成图系统”软件,作为“荆江大堤第三期加固工程1:5000地形测量”的代表性成果参加省水利厅评审验收,受到评审专家好评。该软件实现了商品化,在省国土资源部门推广应用,并推广应用到一些非州国家的测绘部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⑤学生经产学结合训练,技能提升,为学院争得荣誉。2007年参加荆州市导游大赛,该校学生包揽各个项目的第一、二、三名;2007年该校学生获得全国信息Typing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全国二十强;2008年该校学生获得全国网络安全比赛全国十强、全国团体亚军。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通过近几年产教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逐步提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我们通过对接受本专业毕业生的江西地矿局、新疆地矿局等15个用人单位近四年毕业生评价回执表的分析得出,本专业的毕业生98%都一直从事地质行业,综合素质较好的占78%,综合素质合格的占14%,综合素质较差的为8%,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普遍评价是: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专业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吃苦、服从组织安排、人际关系处理融洽、适应能力强,总体满意程度较好。

由于本专业一直坚定不移的进行人才培养改革,走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近几年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据统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2005年就业率为100%,2006年就业率为98%,2007年就业率为100%,2008年就业率为98%,使本专业由原来的冷门专业一跃而成为我校的热门专业。

(2)产教结合,提升了师生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①培养锻炼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通过产教结合能及时了解地勘行业目前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国土资源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途径,培养了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结构在不断优化。

②产教结合,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产教结合的模式下,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环境下的训练条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条件,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产教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专业教师承担社会性生产项目,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2007年自主完成江西省吉水县高村——吉安县山口银铅多金属矿区详查、瑞金市狮子岽金矿区详查等地勘项目22项。国土资源调查专业190余名学生得到锻炼,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共创造经济效益54万元。本专业先后与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的11家地勘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各自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又如本专业师生承担的1∶5万青塘幅、宁都县幅、黄石幅、银坑幅、长胜幅的区域地质调查任务是一项国家级生产任务,其成果(5幅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成为地勘单位在该区域地质找矿与勘查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该区域内的矿业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教学管理得到加强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教学管理得到加强,如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了教学质量评控与考核体系等。

①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规范和完善的教学文档管理制度。如:任课教师聘任规范、教学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奖励与事故处理办法等。

②建立了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教学过程实行全面的指导、监控和评估。如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规划、课程教学、教材建设等进行指导;建立了课程梯队和主讲教师制度;为促进课程建设和保证授课质量,建立了督导评价、教师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体系等。

③建立了实验(训)室、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如《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规定》、《实习基地经费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施细则》等。

④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制度,采用“传、帮、带”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

⑤制定了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考核等制度,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实行岗位技能不达标者不能上岗制度。

⑥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反馈跟踪体系。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而且还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们的工作还处于不断尝试的阶段,今后,在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六、政府推动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行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理论与政策依据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是保持和发展各行业的条件。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其对教育的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之才都能得到重用,社会从业者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市无游氓”,社会国家的基础由此确立;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在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

(2)国家有关会议精神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教育事业绝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江泽民同志分别在1994年、1999年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温家宝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

2011年5月教育部在北京组织召开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上说:“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协同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3)国家有关教育政策。

2004年3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其中提到要继续发挥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加强高等学校共建工作,巩固结构调整的成果,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发展。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责任,促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宏观管理。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职业学校可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理(董)事会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发展要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要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训的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职业学校发展要紧扣行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在行业企业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行业引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国土资源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国土资源行业的发展为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引导着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地质工作与地质教育,地质教育一直紧扣地质行业的需求,地质行业引导地质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完成地质工作的任务必须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地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院校要增设地学综合类课程。积极推进地质类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加大对地质类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根据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合理的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提倡高等院校地质类教师到地质勘查单位挂职,加强地质类院校野外实习教学,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地质一线就业。”同时,要求地勘单位要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新人。”这些要求为地质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地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3.行业支持我国教育体系的建设

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培养层次,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行业内高职集团化办学。指导推进招生和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指导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探索中、高职课程相贯通,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的互认与衔接的办学机制。指导行业职工在职接受职业教育工作,推动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学生在职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

4.行业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继续发挥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宏观管理。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国土资源部和地方行政部门(国土厅、地勘局)加强对国土资源职业院校的管理,成为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5.行业发挥作用的新趋势

(1)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

行业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

(2)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要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遵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的作用

行指委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牵头组织的职业教育专家组织,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力量。各行指委要积极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政策的建议者、信息的传播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职业学校的服务者和相关活动的组织者。

6.进一步发挥行业作用的机遇与挑战

(1)进一步明确行业指导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确保职业教育的规划、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

(2)加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国土资源行业职业院校分属各地政府管理,国土资源部虽然是有行业管理职能,但对职业院校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要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建立国土资源行业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和管理职业教育。

(3)完善行业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责权不明确,缺乏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通过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4)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要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遵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5)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历史欠账多,因此,特别要加大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国土资源行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逐年提高,并逐步接近当地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标准。要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兼职教师课时费、实训耗损等经费补贴机制试点,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要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发挥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提高使用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二)政府在行业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政府、市场、行业、职业院校的关系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统筹、资源共享”是国土行业高职教育模式的核心。国土行业的集群优势为国土行业高职教育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最佳载体。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整合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使高职教育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必须与国土行业联合发展。政府在政府、行业、职业院校三方起到一个推进器的作用。从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只有政府才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联系紧密,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发展的路子还在探索,社会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更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也是任何一个部门、行业难以做到的。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管理,又应遵循市场规则。政府管得过死或放任其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不利的。学校的服务面向、资源配置、办学规模、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应以市场调节为主。因此,政府除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外,还应在学校布局及设置条件、职业资格标准、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督、财政经费投入的重点和方向、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

(2)政府与行业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在搞好政府办学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形成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相互融汇、相互补充的立体型终身教育体系。

(3)政府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关系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还要有利于学校自主权的发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规定,高等职业学校享有如下方面的自主权:一是自主确定专业设置和进行专业调整;二是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三是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四是自主确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五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六是自主管理和使用财产和经费;七是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八是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是法律赋予学校的权利,也是激发学校活力和学校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客观要求。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时,应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权,不仅不干预学校的内部事务,而且还要为学校发挥自主权创造条件。

2.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1)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作用

首先政府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并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次是建立有益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是法规与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比如,我国在1996年颁布和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一是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通过这批示范性院校的探索,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参与、政府主导与学校自主、政府投入与院校自我发展等关系。

(3)政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统筹规划与协调、建立和完善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健全投入体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督导制度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一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统筹规划。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专业结构,政府必须考虑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学校布局。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三是逐步完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劳动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政府牵头,依靠相关行业的力量,建立起科学的、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四是建立教育教学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省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宏观管理文件和质量评价标准,来规范和评价各学校的办学行为。政府应帮助学校进行资本经营,盘活资源,多方面吸纳教育资金,如吸收银行贷款、国外教育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等,并在征地、基建等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

(4)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土资源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已经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所证明。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香港的工业学院、工学院和理工大学等,都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转型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我国正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由此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职业教育面向人民大众是推进教育普及的主要途径

职业教育在推进教育民主,使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有的最基本权利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也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各发达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都注意加强职业教育,以满足不同青年的多样化需求。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职业教育比例超过高中阶段教育总量的一半。国际经合组织25个成员国中,一半国家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重平均超过了50%,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士等国达到了70%。按我们的统计口径,美国综合中学里的职业教育也接近一半。近年来英国也总结了历史教训,重新确认从14岁开始职业选择的可行性,努力扩展和加强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

(6)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其《工业与帝国》一文中指出,“在18世纪早期,除了那些实用机械之外几乎不需要什么科学知识或技术技能。”先进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使正规的应用科学培训变得不可或缺了。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化中期对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使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技术型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职业教育内涵的不断变化。

3.政府政策对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的规划、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

第一,要支持国土资源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出制定行业职业教育规划咨询建议,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等工作。

第二,要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以及专业设置标准、国家级示范校和示范专业点建设等工作都应听取国土资源行业的意见。

第三,要把发挥国土资源行业指导作用,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指导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在出台职业教育重大政策措施前,应主动听取和征求有关行业的意见和建议。要把行业指导情况,作为职业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激励约束机制。

4.政府推动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梳理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土资源行业教育发展历经波折,从建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政策,到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政策,再到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现在我国国土资源行业教育有了颇具成熟的发展规模。然而,纵观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针对国土资源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相当有限,所以本课题的政策梳理是从行业教育这个更广的概念出发,从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1)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继续发挥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教育部出台有关文件,并多次在有关会议明确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协同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2)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应当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为了推进中专教育的深化,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于1980年对原先一部分办过大专和本科院校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同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比例,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职业教育又一次发生历史性的转折,职业教育得到了复苏。国土资源行业办学的中专院校在80年代初有不少响应中央号召办起了行业职工大学。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计划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该《决定》还首次提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将其定位为高中后实施、有别于普通教育、与行业配套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在政策指引下,很多原来的国土资源行业职工大学开始合并组建成立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1996年4月,《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九五”期间,以“共建”和“联合办学”为主要形式,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职业教育要在政府统筹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方面联合办学。通过立法,确立各方面的办学地位和责任,配合劳动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和实施各行业不同工种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在全社会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以及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制度。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法律上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属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属高等教育。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指导并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并体现职业特点,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要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可以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同年12月,《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中提出:“一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发挥行业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二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对本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支持和依靠行业组织、企业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三要大力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全国性行业组织要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涉及本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有关工作,并对地方行业组织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行业组织在开展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活动时,要征得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并及时汇报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四要进一步落实行业、企业的办学自主权。行业、企业在国家法律和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结合生产实际和发展需要,可以自主选择单独、联合、委托等办学方式。五要各级政府加强对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领导和统筹,将其纳入地方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把行业组织领导者、企业经营管理者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工作实绩,作为任期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等从业人员多且经费比较困难的行业组织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艰苦行业、艰苦岗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行业主管部门在对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划、立项、撤并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时,应征求行业组织的意见。”由于政策的引导,从2002年开始,国土资源行业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有不少国土资源行业高校是在此时成立或更名发展的,无论是从办学规模,还是从办学质量上来说,国土资源行业高校都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2007年5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发展要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要依托行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职业学校发展紧扣行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在行业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职教质量的保障,在行业的支持和全体职教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推行产教结合。同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今后10年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各地制定校企合作支持政策,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具有行业工作经历。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机制。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统筹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继续开展教育与行业对话,出台推进和鼓励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重点做好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

(3)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

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同志提出了建立“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半工半读”职教形式逐步在全国推广,这是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

2005年开始,我国职业教育走向集团化发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2月28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同年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作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指导本行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各地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

2009年2月27日,在海口召开的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指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强化校企合作,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形成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强化城乡合作,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辐射作用,形成城乡一体的职教网络。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适应集团化办学需要。

2010年12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指导组织机构,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将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4)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加强职业院校建设的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办学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职业学校可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理(董)事会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

2010年7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大力培养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5)行业教育师资培养改革的政策措施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07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其中特别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制度,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招聘教师。改进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公开招聘、业绩评价和薪酬分配办法。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管理,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2009年3月下发《湖南省高职高专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细则》(试行),根据文件精神要求,评教授、副教授的,专业教师在行业、企业、基地等一线专业岗位工作实践累计有1年以上(含1年),公共基础课教师工作实践或社会调查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2010年《规划纲要》第53条提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这里特别提到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2010年12月17日,教育部批准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指导、推进教育部门与本行业教产合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建设等职能,各行指委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是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咨询组织,同时也是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专家组织。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是在此次会议上被批准成立的。

2011年6月,《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处于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人才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培训。鼓励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优秀人才担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积极推进在企业中配置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适应职业学校特点的教职工编制政策,使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推动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土资源行业指导体系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土资源行业指导体系。

成立国土资源类职业教育发展与规划指导委员会,把国土行业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专家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开展工作,确定调研专业的市场前景,制订市场调研问题和问卷,总结书写市场调研报告。由政府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相应政策,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资源配置,研究保障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

2.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国土资源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

体制机制创新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引导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制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使其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在全国的56个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要关注国土资源行业的高职院校。

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制定推动行业教育发展的考核机制,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党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要推进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举办方、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参加的高职院校管理组织,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3.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国土资源行业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资金投入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其中政府对职业学校投入的生均经费只及普通高校的1/5到2/5。国家有义务对公民进行技能培训,要完善投入机制,推进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共同分担人才培养成本,努力减少企业参与办学中承担的风险和付出。

为促进国土行业教育培训健康发展,国土资源部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地质类学科建设、地质人才培养,以及引导国土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完善的地质行业发展基金使用制度与政策,以提高职业院校地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按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高地质找矿能力的主要推动力。建立国土行业发展基金可以从以下几个来源来考虑。

①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扶持国土资源等艰苦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持合理的国土资源类学生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②以建立政府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为目标,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结合实际依法制订和实施相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标准。

③研究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方式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④推动省市两级政府通过优化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效益。

⑤用政策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鼓励行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和捐资助学。设立地质类专项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鼓励学生毕业后到野外地质一线工作。

⑥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2011—2012年,各地每年教育费附加增量部分的一半以上,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省级集中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支持依托职教集团牵头、学校举办的共享实训基地、省级行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市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

⑦加大地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力度,完善津贴补贴政策。引导地质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拓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领域。创造良好环境,稳定壮大地质人才队伍,切实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依照国家规定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

4.加大优惠政策倾斜力度,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公益性,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我国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校企互动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校企合作教育专项经费,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如宁波市2009年就制定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政策上要明确减免或者补偿行业在承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的有关经费。对于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建设经费由财政一次性核拨;对于实习学生实习期间给予生活补贴;对于接纳学生实训的企业,给予实训补贴。

另一方面,政府要尽快制定地方性政策和配套措施。要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法规,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使校企合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地方化;要制定激励政策,对职业学校校办产业和校企合作的股份制企业予以税收减免,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通过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要下大力气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要成立由省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评估机构,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

5.不断改革管理方式,逐步扩大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当前,国家正在进行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下放权限,根据目前国土资源行业高职院校受制约较为突出的方面,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放以下几个权限。

一是要下放专业设置权。高职院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自行设置专业,不受现行的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和审批程序的限制。

二是下放招生规模计划权、就业安置权。对已具备国家、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资格,已经享受单批招生政策的高职院校争取3~5年内实现全面自主招生,并逐步在本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推广。

三是逐步全面下放人事管理权,根据学校确定的现有或拟发展规模自主核定或由上级人事管理部门重新核定学院编制以满足学校建设发展的师资需求。实行新体制改革的高职院校可在确定的编制范围内由学校自主招聘人员,不受相关政策和审批程序的限制;高职院校可根据办学特点和需求,直接从企业招聘师资,不受相关政策和审批程序的限制;高职院校有权自主确定分配制度,工资总额等,相关部门审批程序不易过于繁杂。

6.加强行业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组建国土资源职业教育集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要求“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国土资源部应加强国土行业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上要有新突破。一是组建职业教育协作联盟;二是建立教师培训、访学、挂职锻炼机制;三是组建职业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推动基础资源共建共享。

对相关国土类高职院校进行资源重组,使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对资源整合之后的各个层次的职业院校进行科学分析论证,确定其发展方向、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建设好一批学生规模大、基础能力强、培养水平高的职教品牌专业;对整合之后的部分资产进行置换,收益用于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建设,迅速提升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促进我国国土类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跻身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同时,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部分职业学校的资源,建设10个国家级、50个省级国土类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逐步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7.切实规范职业标准,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亦称劳动准入制度,是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通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规范的就业准入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针对国土类职业院校,因专业性强,政府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1)奖励政策

政府要引导国土资源行业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培训与就业结合,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就业准入控制。

比如,政府规定国土行业新就业或重新就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政府对录用证书持有者和实施职业教育制度有成效的国土行业企业予以奖励,并在税收政策上提供一定的优惠。比如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地籍测量、城市规划人员等,对于录用证书持有者的国土企业给予奖励。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和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衔接

各级政府要落实就业准入政策,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和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要求,强化国土行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的资格准入观念,把好国家规定职业(工种)的就业入口关,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引导培训方向、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

(3)研究制定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需要。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明确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指导职业院校依据国土行业职业标准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引导企业尽快完成企业内工人技术考核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过渡。

七、结语

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然而,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规划到实现必须以行业发展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先导、基础及依据,是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改革的根本动因。国土资源职业教育与国土资源行业、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土资源行业引导着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支持着国土资源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国土资源行业是我国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行业在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土资源职业教育之所以快速发展,取得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国土资源行业的支持。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行业在教育中的作用,政府政策对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国土资源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行业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求行业教育根据国土资源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转变办学方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而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国土资源行业不断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发挥重要作用;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的领导,改变国土资源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把加强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国土资源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国家政策法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9.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5-27.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3.

[6]《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6-4-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5-15.

[8]《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8-29.

[10]《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7.

[1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8-24.

[12]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3-3.

[1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3.

[1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6-6-11.

[1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2006-9-28.

[1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0-16.

[18]《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11.

[1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12-3.

[20]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5-30.

[2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08年“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22]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职高专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细则》(试行),2009-3.

[23]《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09-3-1.

[24]《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9-12.

[2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6-1.

[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9.

[27]教育部《关于批准成立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2010-12.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3-16.

[29]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2011-6.

[30]《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2011-6-13.

[31]《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1-6-16.

[3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2006-1-28.

(二)期刊、著作等

[1]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居新会.对地矿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3]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4]张书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特点和发展途径[J].职教论坛,1995(7).

[6]匡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吴新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8]俞克新.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9]高奇.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10]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11]马海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访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原司长杨金土[J].中国高等教育,1994(10).

[12]周耀华.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战略的对策建议[J].淮阳工学院学报,2002(4).

[13]黄鸿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J].漳州职业大学报,2003(4).

[14]薛培军,李宗泉.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动因[J].中山大学学报,2003(2).

[15]亣俊国等.协调博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的新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16]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础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

[17]陈高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J].河南教育,2006(1).

[18]廖楚晖,李志荣.政府教育投入对人才发展的影响[J/O].(2005-06-28)中国网.

[19]鲍宗豪.科学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4).

[20]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O].(2004-12-3)中国高职高专网.

[2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下.

[22]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3]普女女.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文汇,2011(1).

[24]余建青.高职院校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人才培养,2011(3).

[25]赵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4).

[26]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2002.

[27]李振波,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论高职发展的动因及条件[J].职教论坛,1998(9).

[28]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29]黄尧.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30]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控[J/O].(2005-2-4)中国高等教育网.

[3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O].(2005-2-4)中国高等教育网.

[32]张健.探悉建立有效实施订单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33]严雪怡.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1994(5).

[3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6]王瑞英.针对地矿行业实际加快职业教育发展[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2005(2).

[37]余群英,吴万敏.行业院校集团化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38]周耀宠.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新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20).

[39]刘晓彦.对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1).

[40]贾建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09(22).

【注释】

[1]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分课题(DFA100210-F01-G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