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课业考评改革的价值取向

学生课业考评改革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学校课业考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业考评制度与方法,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课业考评改革还要和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适应。为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我们必须全面重视掌握性结果和发展性结果的教学与评价。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育行为,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二、学生课业考评改革的价值取向

课业考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固然需要在观念及劳动人事制度上的配套改革与之呼应,但从学校教育实践的相对自律特点来看,我们能够在校内课业考评改革方面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学校课业考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业考评制度与方法,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课业考评改革还要和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适应。具体地讲,学生课业考评改革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其一,课业考评改革要实现考试观向发展性考试评价观的转变。

从学校教学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把评价定义为确定学生取得学习进步、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系统过程。在这一系统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去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资料,并对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所谓发展性考试评价观,在本质上是秉持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及方法体系。传统的书面考试仅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种手段,它所能获取的信息通常只是学校教育目标和人的素质能力中相对有限的一部分。考试只是评价过程所用一种方法而已,只有在学校教育中把考试观转变为发展性评价观,才能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全面检查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国际上许多先进发达的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学校教育评价,实现从考试观到现代教育评价观的转变。而笔者也认为,评价工作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学校进行各项重要教育决策的主要依据,也是维持甚至支持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支点。

其二,课业考评要努力实现从重视“掌握性结果”的评价转变到既重视“掌握性结果”又重视“发展性结果”的评价。

当把课程的教学目标看成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时,我们可以把学习结果分成掌握性结果和发展性结果。换句话说,学习结果可分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和促进学生个体最大发展的内容。掌握性结果往往与课程中那些明确表述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有关,它们容易表述、容易考评且通常可借助于纸笔测验加以评定和检查。而发展性结果则与那些很难全部达到的、较难用一般的纸笔测验来检测的且富有个性化的行为目标有关。例如学生思维品质、创造力、交际能力、态度、审美以及善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则通常属于发展性结果的范畴。掌握性结果的教学要点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学习某门课程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发展性结果的教学重点则是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两个教学重点对课堂教学是同样重要的。回顾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以及课业考评的历史,事实上,过去我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掌握性结果的教学与评价上,对于那些属于高级心智技能以及那些难以在课本中加以清晰表述的学习结果,则不够重视,至少在课业考评措施上显得软弱无力。为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我们必须全面重视掌握性结果和发展性结果的教学与评价。

其三,课业考评内容要从认知领域转变到涵盖学习结果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领域上来。

教育目标是广泛的、丰富的,但却具有整体性。通常人们喜欢借用美国B.S.布鲁姆教授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学说,在“掌握学习”策略下开展课堂教学与评价。我们承认这是国内近十多年来在基础教育教学与课业考评上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往往把教学安排和考试评价过多地倾注在认知领域中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技能方面,过多地考虑测验的信度而把考试设计导向于零碎的知识、标准的答案、宽广的覆盖面和夸大其词的区分度等方面。对于认知领域中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应用原理、创造技能、解释关系、预测展望、提出假设与论证、认识资料局限性、实验设计、语言表达、组织规划、统整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则难以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命题技巧不够娴熟的情况下以及把考试当成唯一的评价手段时,则对这些重要的心智技能的评价更显得力不从心。至于教育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动作、适应、个性等方面的素质养成之评价,则几乎是挂一漏万,因而窄化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与目标。为此,课业考评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四,课业考评要努力实现从表征性分数机制到实质性内容机制的转变,贯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表征性分数机制向来以考试分数作为追求的目的和决策的依据,把学生在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中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行为,抽象概括成一个考试分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历程用一个笼统的考试分数加以表达。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学生显然追求的是被人为所夸大后的考分差异,从而扼杀了个性发展和追求。而实质性内容机制则从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出发,强化课业考评的教育与发展功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两个维度,采用多种教育评价技术,对学生的课业进展情况作出负责任的实质性的评价。为此,我们需要强化课业考评的教育功能,结合课堂教学和试卷分析,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法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的课业进展作出实质性的描述性评鉴,这就是所谓实质性课业考评内容机制。

学生课业发展的实质性内容考评制度有以下几点鲜明的特点:(1)实质性课业考评强调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广泛性。(2)实质性课业考评重视对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落实,采用一定的程式或评价表把分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结合起来,在给学生评级或评分的同时,更提倡使用言简意赅的词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描述性评价,必要时,还及时向学生提出改进学习的指导与建议。(3)实质性课业考评强化教育性功能,淡化区分与选拔功能,减轻课业考评对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4)实质性课业考评机制重视用多元方法对学生的课业发展进行评估,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重视对学生在高级心智能力以及复杂而重要的技能技巧的评价。(5)实质性课业考评机制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共性要求的统一。正视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学校课业考评和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育行为,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表征性考评机制以及“应试教育”倾向下,把学生发展简单化为考试分数的变化,把相同的考分看成是相同的发展,这是过份强调共同性和忽视学生个体的表现。坚持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实质性课业考评机制,一方面要接受群体授课制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既有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共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多种组合性以及学生个性独特发展的可能性,珍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某些方面的能力倾向性。为此,课业考评应鼓励学生把本学科内容的学习同其他学科以及同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应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独立见解,在达到教学要求的基本标准之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的科学兴趣和其他特长。要达到这些目的,课业考评就需要对学生的发展及表现从多方面作出较为连续的记录与评价。

当前,我国学校的课业考评尤其是基础教育课业考评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努力实现从表征性分数机制到实质性内容机制的转变。不过,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实质性课业考评机制并不以取消考试、取消客观测验以及实行等级分制为本质特征。我们需要从我国教育传统和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出发,规划基础教育改革蓝图。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不能矫枉过正,走进误区。从总体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读书和考试,过去在“应试教育”倾向下,考试和教学关系异化,学生不堪重负,考试的负面效应给基础教育带来许多干扰。但我们的教育传统和制度再也不能宽松到“考不考,一样好;学不学,都升学”的地步,以至轻易、盲目地让学生度过义务教育阶段而不论他们学习努力与否。倘若我们没有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话,缺乏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必要的连续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必将带来其它更为可怕的后果。总之,学生课业考评改革旨在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而不是要随意取消考试和降低学习标准。在实现从表征性分数机制到实质性内容机制转变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但无论如何,突出课业考评的教育性、发展性、基础性、描述性、实质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