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性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

综合性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改革核心,进行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因此,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临床医师,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既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基本内容,同时又要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教育。

综合性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1]

季 红[2] 杨小庆 蒋 犁 李 黎 刘 平 马卫兵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 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坚持遵循医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改革核心,进行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新的教学计划,建立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科基础课程;增加了基础学科选修课程;凝练了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了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减少了必修课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了选修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45-4;G642.0;G648.1      文献标识码 B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随着医学影像学学科的迅速发展,CT(螺旋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医学影像诊断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然而,目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医生,无论从人员的数量,还是从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我们对江苏省90所县级以上医院的调查发现,随着高新影像设备的普及和更新,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明显滞后于影像设备的发展,社会急需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本省县级以上医院需要一定数量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因此,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培养从事医学影像学的高级人才,我们在探索与改革教学计划中坚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形成了以下几点构思。

一、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医学、工学相结合的新兴专业。综合性大学具有门类齐全的众多学科,有在校内进行广泛合作的前景。医学影像学专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优势,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强化素质教育;还可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加强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就我校而言,还可以利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专业面。这些有利于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1.明确修订教学计划的目标

打通公共基础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平台;拓宽学科基础课程,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程;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前期趋同,宽口径培养,后期分流,灵活专业方向,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2.构建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临床医师,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既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基本内容,同时又要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教育。我们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是:前三学年趋同临床医学专业,即基本实现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学习人文素质类、外语、理工类、基础医学等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外语学习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四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五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分为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

3.建立有机衔接的四大本科教学平台

第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教学优势,使用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第二,医学基础教育平台。在调查研究和与各相关院系协调的基础上,由基础医学院提出基础医学教育方案,在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将要参加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因素后,对相关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建立基础医学教育平台。第三,临床医学教育平台。由临床医学院提出临床医学总体培养方案,建立临床医学教育平台。第四,专业教育平台。在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

二、改革后医学影像学专业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

在大幅度增加通识课和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减少专业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学时,将总学时从原来的3972学时减少到目前的3612学时,共减少360学时。其中必修课2876学时,占总学时的79.6%;选修课736学时,占总学时的20.4%;集中实践环节66周,共66个学分。同时,在原先45门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增加了14门课程,现共计59门课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

img102

三、修订后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特点

1.建立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培养方案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医学类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22门组成,共计67个学分,1144学时,占总学时的31.7%。其中通识课增加了就业导论、医学心理学、语言写作类、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医用生物学等8门课程,共增加240学时,既体现了宽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人才转系、转专业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依托大学人文社科教育平台,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中加强人文科学,尤其是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人文科学教育,选定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为必修课程,增加语言写作类、文学鉴赏类、艺术美学类的选修课程,实现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拓宽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利用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办学优势,直接保证和促进了理、工、医、文的结合,医学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充分发挥公共基础学科的优势,而且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也较浓,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我院利用大学基础教育平台,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物理学由原来的限定选修课程改为必修课程,为培养基础宽、后劲足的临床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加医学平台类课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服务实现了网络化、远程化。高度发展和日益普及的现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使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逐渐呈现出网络化、远程化的发展趋势,实际拓展了医疗市场和服务范围。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医用生物学、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为医学类通识平台课程。

2.拓宽学科基础课程,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程

新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程)67个学分,1276学时,占总学时的35.3%,其中调整了内科学、外科学和药理学的学时;将影像物理学改为成像原理,由我校生物医学系承担;增加了心电图学等课程,共增加522学时。通过减少必修课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程,使教学计划的“柔性”增加、“刚性”减少。

(1)拓宽学科基础课程。新世纪,医学科学在理论与技术上获得了新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带头学科,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医学从基础到临床,推动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和整体面貌的根本改观。通过与基础医学院专家的共同探讨,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知识,拓宽了学科基础课程。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通过与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共同探讨,增加了流行病学与卫生学概论课程,使它们成为大类学科基础的必修课程,使本课程计划具有时代性,体现本专业办学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性和准确性。

(2)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程。为了处理好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点”,避免新的学科知识的重复或断裂,本计划增加了基础学科尤其是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学科交叉较多的、综合性强的选修课程: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神经解剖学、临床基因诊断学等,在强化医学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3.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

新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必修课程)27个学分,560学时,占总学时的15.5%。由影像解剖学、影像技术学、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共8门课程组成的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了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删减课程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数,使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优化。

4.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程

新教学计划改变了原有的16个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从而减少了学生选择的盲目性。确定基础类选修课程、专业类选修课程、跨学科与跨大类选修课程、工具类选修课程四大类,而跨学科与跨大类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21世纪医学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老龄化、疾病谱改变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提出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创伤为讲授重点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专业类选修课程。以二级学科为主开设反映学科前沿与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增加了医学史、预防医学导论、放射防护、医学网络应用、肿瘤学、康复医学和危重医学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努力成为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能力又是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

(1)强调早期接触临床。为了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2)强化实践教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全部专业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的课时比例为1∶1,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内容的教学均不低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3)调整专业实习内容。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理论扎实的高层次的医学影像学医师,临床实习期间必须加强在内科、外科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内科、外科各增加4周的实习时间,从而达到与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外科各12周的实习内容、要求和时间同步。取消了临床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的妇产科、儿科、眼科、耳科各2周的临床实习,代之以临床见习。

(4)加大临床实习考核力度。我院探讨了关于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和评价的改革,经过初步实施,制定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方案将在专业主干课程(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的实习考核中广泛采用,将读片的考核成绩记录在学生的成绩档案中,并在学生毕业考试成绩中占50%的比重。

修订后的培养计划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从而建立了具有医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计划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适度减少了必修课程的比重,改革并优化了公共基础课程,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类平台;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与数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删减了课程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增加了新兴、综合、交叉和网络化的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益,使培养方案更能体现医学本科教育的特色。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医学教育》,2005年6月,第3期。

[2]季红(1969— ),女,江苏省南京市人,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办公室副主任,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