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满足河南省农村社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特别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特色专业,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课程各方面作出的规划和安排,是课程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重要范畴之一”。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要立足于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因此,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体现为“三农”服务的理念,是构建服务于“三农”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体现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是否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用为基本标准。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就要着眼于培养他们具有现代化农业管理知识、综合性农业知识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等复合性知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就要着眼于培养他们掌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对农民企业家的培训,就要着眼于他们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强的创业本领;对普通劳动者的培训,则要侧重于提高他们科学种田、科学经营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则要着眼于农民外出前的岗位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二是紧跟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是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作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核心的课程就应该紧跟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人员要始终站在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前沿,了解最新动向,根据本地的实际,适时开发、修订课程,把最新的农业科技纳入课程之中。三是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特色。作为主要为本地农业服务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应当因地制宜,以本地拥有的资源和具有的优势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中心,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的特色,从而真正体现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四是体现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农村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农村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的目标

(一)目标选择依据

农村远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这体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以及和教育机构自身使命相结合,必须明确培养适应和满足河南省农村社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二是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而这一目的自然规定和制约着培养目标的确定。三是人才类型定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满足河南省农村社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四是通用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应当根据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合理构建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综合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必要的工具和方法等。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坚持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五是职业岗位群和岗位的具体规格和素质结构。目前适用农村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技术类岗位、技术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岗位、服务类岗位、技术操作类岗位等。分析这些职业岗位群和岗位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制订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目标定位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培养满足河南省农村社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度统一。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和潜力。(2)人才的高度实用性。农村职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4)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他们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5)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服务的,因而毕业生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应是直接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的职业资格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资格准备、专业技术训练为主,这一点既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在培养目标上,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应坚持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坚持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特别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特色专业,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课程设置模式

1.课程目标及开发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订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使学生在一定时限内达到预期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开发课程要考虑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农村社会需要什么?选取哪些学科和学科知识进入课程?就社会需求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和区域产品布局、适用农村的技术等均是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

从专业和课程的关系上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一种是设置课程模块,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或就业方向。不管是哪一种模式,课程和专业都密不可分。目前最为常见的还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就河南省而言,信阳地区盛产茶叶,茶树的栽培和管理以及茶艺就可以作为相应的专业,开设相应的课程。南阳的黄牛比较有名,可以和企业合作,开设黄牛养殖方面的课程。驻马店的小磨香油驰名中外,可以开设芝麻的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课程。从服务业来说,有些地方出去做保姆的人比较多,可以设置家政服务这个专业。有些地方出现空巢化和留守儿童的现象,可以开设老年人心理和身体保健、幼儿教育等方面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紧紧抓住这些需求时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及时增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

以农村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日益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只有通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赋予农村学习者以发展的潜能,培养其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把握人生所需的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事情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想象、创造的能力,而劳动者的质量的提高和保证必然要通过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优化体现出来,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具体地说,通过课程设置及其实施,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为将来的终身学习直至创业奠定基础,以便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适应变化,发挥特长。

2.课程特征

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自己的特征——定向性,开放性、实践性、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评价标准的双重性、课程实施的师生分离性。

定向性是指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定向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是为了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的需要。课程的成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而是以毕业生能够解决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自己被职业或专业人群认可的程度来衡量。

开放性是指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能较容易地接纳新课程,又能灵活地淘汰不适应的旧课程,保持开放的弹性状态。因为社会需求是变化不定的,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而哪些内容能够进入课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那里也会有不同的答案,课程体系对不同的声音应保持一种宽容,也能提供课程自由进出的机制。

课程的实践性是指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特别强调课程自身的实践品性,在课程整体组合中突出强调实践课程为重,课程实施中强调课程实践的教学。而检验课程的标准仍然是它与社会实践需求的满足程度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程度。

课程目标的整合性是指课程目标不是狭隘的以某一领域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提高毕业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集。课程目标首先是以一个人的全面成长作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工具人的培养。这个人所需要的是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课程组合。

评价标准的双重性是指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在校内看他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是看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问题解决情况;在校外主要看他的技术水平、职业生存能力、求职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即是他被整个外部世界认可的程度。校内标准和校外标准是紧密相连的,校外的标准是更根本的评价标准。

课程实施的师生准分离状态是指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教育机构提供课程资源,而这种资源是一种开放的、基于问题编制的和计算机网络实施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通常在不同步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现状对课程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保证学生的学习得到足够的心理、情感和技术支持是个大问题。

3.课程模式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三种:行业单元型与职业群,阶梯训练型与职业发展型,概念统整型与综合型。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协调;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上,越来越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实施上,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调查、实训和实验研究。课程教学模式类型归纳如下:

就目前的实践和研究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有如下几种:

(1)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并用能力指标来评价和测量,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个性化需求,属于一种“社会需求导向”的课程模式。(2)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该模式是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主线,将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诸多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的集合,按照从必备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个性发展方向的顺序对课程进行排序,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3)实践主导性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岗位”或“研究项目”为切入点,建立学生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课程结构。(4)双证课程开发模式。提供了以岗位实际能力为出发点,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控制点,以岗位能力课程为落脚点的课程开发思路。对职业能力的重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突出特征。

不管是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还是国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二者都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了职业本位的课程观。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或许不能直接借用这些模式,但它们毕竟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人才能力结构的分析,开发相应的课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整合和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根据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上述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及其原则,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比较科学的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如图7-2)。

img10

图7-2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涉农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宽基础”由四大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课程类。每一类均由一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又由一些模块组成,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2)“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甚至更多的职业所对应的“大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3)“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学生从注册入学到毕业,一般需3~5年时间,学生注册即定专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因此,采用“多方向”培养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多方向”是以基础发展平台组织教学,前两年打基础,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普通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同时还进行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打好较为扎实的职业素质基础。后一年根据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进行强制性训练,以“多方向”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4)“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式。“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此外,“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且相互独立,还可以尝试两个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适当置换,改革用实践来佐证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

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4.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培养。

5.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也不仅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适合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辅修制的要求。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之一。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之一。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针对河南省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实践,其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仅包括了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还应该有企业人员、农民利益代表等人员的参与。让这些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编制出既能适应地方发展、又切合各方利益的课程。从而生产出一种“妥协”和协商的课程。

2.课程目标综合化、人本化,并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合性和课程的定向性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中实现课程目标整合化、人本化并突出岗位就业目标。课程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同时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岗位就业是课程的导向目标,同时实现课程目标综合化、人本化。

3.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课程的定向性与实践性要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课程内容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多学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4.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课程的开放性和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要求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的模块化是指把课程内容编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块是针对某一个职业的多项能力或几项能力的定向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一个职业必须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课程模块化便于课程的拼装组合,有利于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职业教育的课程传统上都是典型的“三段论”,农村职业教育怎么划分模块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5.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开放性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的开放性和评价标准的双重性要求课程实施与评价保持开放。这种开放包括实施和评价主体的开放、实施和评价过程的开放以及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价值参与的开放。

6.程表现形式多样化

课程实施的师生准分离状态要求课程表现形式多样化,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配备和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