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应立足课本,跳出课堂,从更广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而这些文章都是出自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这些人物命运的发展,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立足课本 跳出课堂——语文教学拓展教材探微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语文教学应立足课本,跳出课堂,从更广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必须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拓展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背景四个角度着手。

一、从情节的角度延伸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课后,让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在得知真相后的反应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这时学生想象纷纷,有的说,佛来思节夫人在知道玛蒂尔德还给自己的是一串真项链并且为之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努力后,深受感动,就把十万法郎给了她。而玛蒂尔德饱尝了艰辛,懂得了知足常乐,与丈夫过上了轻松幸福的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梦想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虽不高尚,她也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她虚荣但不虚伪;还有的说,面对灾难,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生活下去,她没有选择逃走或赖账,可见其自尊一面,所以她是无奈而不失尊严;也有学生说,佛来思节夫人把真项链还给了玛蒂尔德后,路瓦栽夫妇为了弥补十年的损失,花天酒地,不久就把钱挥霍一空,最后两人贫病交加地死在了路边……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分析比较、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例如:讲《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时,我从《钗头凤》引入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并说到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再讲到现代女性的地位,引出《诗经》中的《卫风·氓》以及舒婷的《致橡树》。引导学生比对女性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地位以及不同爱情观。还可以引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窦娥冤》的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是出自于高中语文教材中。

这样,教师有意识通过这些链接,让学生去阅读去拓展,在对比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写法的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三、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例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只是《红楼梦》的一节,但是牵涉了原书95%的主要女性人物,讲课时,《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肯定要提及的。课文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课文背景也是必须让学生了解的。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这些人物命运的发展,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跟个人的成长背景是分不开的。例如:讲《再别康桥》时,作者徐志摩家庭属于小康,衣食无忧,所以他的性格比较洒脱、活泼。故文章风格飘逸空灵。此时可以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如《雪花的快乐》《莎扬娜拉》等等。《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家境贫寒,性格内向自卑,因此文章处处充满着一种压抑之感。同样讲到《花未眠》,作者川端康成生活悲惨,孤苦伶仃,所以文章处处弥漫着淡淡的忧愁,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教学中我到处搜集课文作者的生平故事以及其他作品,让学生知人论事。了解作者的生平,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欢迎。而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四、从背景角度延伸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成文原因。学生了解了这些更能深刻地深入到文章和社会中去,例如讲《勾践灭吴》时,课文只是节选其中的一节,所以教师就有必要找到相关资料来交代背景。还有讲到《烛之武退秦师》时秦晋为什么要攻打郑国,三国的地形又是如何,这些知识点教师应该交代清楚。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古典名著《史记》《左传》《国语》等。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发现文本中学生的兴趣点,只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雷雨》《茶馆》时,就放手让学生去排演,学生的想象力极其独特,他们甚至排演了一出方言版《茶馆》。

总之,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有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当成一名“新教师”,一名积极接受新思想且行且思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越来越有魅力!

作者:黄佳洁,2005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大足田家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