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适应发展、规范管理”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此模式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广泛推广。

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李学锋 祝登义 王 玲 姚慧敏  张纪生 张大建

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综合能力强、全面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即按计划招生、分配,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组织实施教学,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以继承式教育为主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单调死板“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调动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教育创新、学习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的一项根本制度的改革,学分制的本质和特点能够有效地促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学院从2000年起在三年制高职试行学分制,2002年在各年级全面实施学分制,2004年成为四川省首批试行学分制改革的高职院校。在此期间,学院执行的是按照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试行的《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细则》,虽然部分解决了当时学院高职教育面临的各种无法用原有制度和体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尚有相当部分规定没有政策依据。2005年教育部颁发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让所执行的制度合法化,使学校对把握不准的部分规定更加明确,更易操作,并且新《规定》给高职教育管理提供了实现“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的空间,坚定了学院深化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使学分制教学管理面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面临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课程开发,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的挑战;面临如何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管理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

鉴于此,学院遵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规定》,伴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中积极探索弹性学分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为航空、军工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营造文化氛围,创新了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和技术。

自实施学分制及其相配套的教学改革以来,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更加有利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保证学生规格培养的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学分制改革的成果也为兄弟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几年来,先后有十几所省内外高校来校学习、

*荣获2008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交流,部分高职院校教务处处长到岗跟周、跟月学习。

一、创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

21世纪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潜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适应发展、规范管理”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在此理念下,建立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将分散的局部或个体行为统一为组织的系统行为,有条不紊开展伴随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管理改革。

图1 成都航院高职学分制管理模式

img64

二、规范管理,制订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制度创新取决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取决于制度设计,设计制度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几年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务处认真总结学分制改革及教学管理经验及规律,制定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与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其中,包括《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选课及个人培养方案指导》、《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分层教学管理办法》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选修课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遵循高等教育共性规律和高职教育特殊规律,配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经学院批准,制订了一系列体现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运行文件,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建章立制;教学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健全,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高,做到了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功能完备,从而强化了教学管理队伍履行“计划、组织、协调、研究、服务”五项基本职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执行严格,效果良好,规范了日常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过程评价,开展了教学目标评价;学院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张弛有度;更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使学院教学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三、落实“就业导向”,创新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运行机制

(一)创新学分制管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模式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配合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开发学分制管理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了“3343”课程开发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2007年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中的6+1个重点建设专业在“3343”模式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知名的教育专家与企业专家对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评审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7个重点专业(群)2007级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此模式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广泛推广。

img65

图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3343”课程开发模式

同时,在实践中加强研究,设计出以系统化进行专业改革建设的普适性工作方案(如图3所示),将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落到了实处,不仅指导并极大地推动了学院高职教育教学的系统化改革,为形成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构建了可实施的方案,而且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img66

图3 专业建设工作程序

(二)针对多样化需求,构建选修课程体系

高职选修课的设置是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的具体体现之一,适应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落实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职选修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必修课的必要补充。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打破“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适应社会对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复合型高职人才的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率。

学院在选修课设置中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原则、工具性原则、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原则、培养个性原则;在教学组织及管理过程中,按照选修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纵向延伸和相关知识的横向扩展的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搭建起选修课体系框架。采取分类分层“阶梯教育”模式,系统设计各类知识并分层安排,将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五大类型: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二是专业横向扩展的选修课程,三是专业纵向延伸的选修课程,四是工具类的选修课程,五是加深文化基础的选修课程。每一类型由十余门课程组成,课程内容由基础普及教育到逐步提高,由纵深研究直至知识的应用,按照不同学期分批分层开设,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构架。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由“感受”到“认同”,再到“内化”,一步一个台阶,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开始“层次”,经过选修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这种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我院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实施教学中,规范选修课程运行管理,规范开课条件和保障措施;规范学生选课,实现高效有序;规范教师授课,注重实用;规范考核管理,保证质量。

选修课程突出应用,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与评价办法,从各个特有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学习及实际运用的情况,同时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在有限的学时里也获得了满足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了自由发挥

(三)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适应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分类指导;满足共性人才培养目标兼具个性培养,实现合格+特长”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基础和水平的教育层次,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潜能、发挥特长;使学生的心理个性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得到良性发展;在教学内容相同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2004级开始,学院在《实用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三门公共课中实施了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四个教学层。分别为A(延伸教学)层、B(提升教学)层、C(常规教学)层和D(基础教学)层,并制定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目标。

A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拓展模块,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潜能(课外进行);B层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适当增加实际应用训练;C层的学生,强化基础,注重满足大纲规定的最基本要求;D层的学生,课外补习基础,以期达到大纲规定的最基本要求。

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分层教学已成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多次组织过专门的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绝大多数师生都认同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以外,基于“合格+特长”的教学指导思想,利用课外时间,学院组织各专业开设了成体系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开展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航模表演、机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电子设计、建筑造型设计、数学建模等,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参加。

各专业带头人精心设计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扩展。其开课程序是由教师申请,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批。教务处审批同意后才由教师组织学生报名并实施教学。为注重教学效果,以学生实际完成的作品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

学生最近几年在计算机类、英语类、制造类、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等各类大型竞赛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这与开展大量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如电子工程系学生代表队参加教育部高教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高职高专组全国二等奖、四川赛区一等奖,机械工程系学生代表队在四川省机械设计创新竞赛中荣获2个一等奖,学生多次参加数学建模、英语口语比赛等也都是通过第二课堂的训练后获奖的。

(五)增加专业的灵活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新生进校时,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如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太适应,学院原则上允许学生有条件地选择专业;学生读半年后,如果觉得自己不太喜欢或不太适应现就读的专业,也可申请换专业(学生在原专业所取得相关课程的学分,在新专业要予以承认)。经学院近几年统计,在向学院申请转专业学生总数中,有70%左右的学生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同时,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主动调整学生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与企业开展“订单式”或“定制式”培养。如学校与航利集团开设的“航利班”、与中海集团开设的“中海班”、与上海泰永企业开设的“泰永班”以及目前开设的“国航班”、“海航班”、“嘉捷通班”等。

(六)建立免听、免修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平均成绩绩点>3.0的学生、取得英语三级等级考试合格证书的学生、取得其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转专业学生等,学院建立了免听和免修制度,鼓励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抽出时间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内容。

(七)探索并建立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模式

学校建立了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对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包含“岗前培训”、“学校规定”、“两周小结”、“技术报告要求”、“公告管理”等功能模块。要求学生每两周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一次“技术小结”,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流程)、工作收获、存在的问题、对改进工作的建议等通过网络提交给顶岗实习管理教师;管理教师在收到学生提交的两周一次的技术小结后,一周内必须给予回复,对学生的技术小结报告进行“点评和指导”。

img67

图4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

(八)教学运行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

高校学分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操作过程和细节涉及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涉及的层面也较为复杂。在具体的教务管理过程中,不同的高校操作管理过程不尽相同,但运行机制大抵相似,主要包括:计划、排课、选课、考试、学籍、教学、实践、教材、成绩等多方面的管理。经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了基于学分制的教学工作运行流程图(如图5所示),已被省内外兄弟学校所借鉴。

与此同时,学院将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程序化管理,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率(如图6所示)。2005年,学院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电子注册工作先进集体。

img68

图5 教学工作运行流程图

img69

img70

img71

图6 教学管理分项工作流程图

四、构建基于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分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建立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构建了基于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包括:领导听课制度、督导工作制度、成绩分析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

(一)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条例和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

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学院制订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条例》,对教学过程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为加强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和毕业设计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制订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实施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的规定》,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条件、教学状态、评价与考核三个大项进行检查、验收、审核和监控(如图7所示)。

img72

图7 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拓扑

(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建立了学院、系(部)和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教研室对照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自我约束、严格要求,逐项逐条进行准备和建设;各系(部)根据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要求,严格进行检查和督建;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督导组进行检查和督导。各单位各尽其责,严格对照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建设、检查和验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要。这也正是各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满意的原因之一。

自示范性院校建设以来,由各相关工作小组对重点建设专业教改课程实施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的综合指导与评价工作,确保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1.“保驾护航”:由系书记、主任牵头,教学秘书、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等参加的“保障组”,以教育科研立项的方式构建了教改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着重解决学生学风、教师教风、教学情境建设、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困难等。

2.“督查指导”:成立由优秀教改课程实施者为主的“教学设计指导小组”,分课程类别开展辅导,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3.“在线跟进”:由学院督导组成员为主的团队,分专业,以跟踪某一个教学单元全过程为一个单位,了解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保障组”和“指导组”,填写《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评价表》,收取并分析学生评价意见,并提出改进意见。

4.“组织协调”:以教务处成员为主的协调团队,制订《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各种评价表,由教学委员会讨论并形成教学文件,作为指导组和督导组的指导性文件。协调三个组和学生间关系。

(三)建立了“五评教”“一评学”工作制度和听课制度

学院每学期都将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切实开展了由“领导评教、督导评教、教学自评、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构成的“五评教”和以“教师评学”为主的“一评学”工作。就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考试和学生受益等方面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反馈任课教师,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建立有《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听课制度》,要求学院领导、各系(部)领导、各教研室相关教师每月都必须听一定数量的课程,并作好听课记录。

(四)培养年青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地健康成长,学院每年都要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并安排教学督导组对新进的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与座谈,每年听课次数达300余人次;了解并指导新教师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各位新教师的讲课特点和培养方向,与老教师签订“培养合同”,以老带新;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培养建议,使新教师尽快掌握教学基本环节,形成初步的教学能力,及时补充了学院师资后备力量。

五、开发符合学分制学籍制度的管理系统,为实施学分制提供技术平台

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籍管理工作由原来的以“行政班级”为单位改变为现在的以“教学班”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管理,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课程和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权利,教学管理工作量随之成倍地增加,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教务处积极研究并开发与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取代传统人工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一)引进鹏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学院于2004年8月通过招标采购了上海鹏达计算机管理有限公司的网络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在采纳我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为我院设计的学生注册、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选修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生评教等功能平台,为学分制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显著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适应我院管理特点,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信息化。该平台通过四年多的应用,运行情况良好。

(二)开发学分制数据处理平台

鹏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虽然提供了网络数据收集和发布的功能,但因我院教务管理工作的独特性,尚需在此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已开发有适合我校教务管理工作需要的学生评教统计模块、成绩分析模块、补考组织模块、学籍处理模块、新生注册模块、毕业资格审核模块等,有效规范了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设计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

针对学生顶岗实习量大、分散、地域广等特点,教务处自主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对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四)开发“教师评学”模块

为促进各教学班级学风建设,教务处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师评学”功能模块。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课堂纪律、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对课程及教学班级的考试成绩、学习风气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各班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整改措施。这对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结语

近几年,通过研究和实践,在探索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管理及其创新已成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点

1.确立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适应发展、规范管理”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基本理念。

2.构建了与学分制教育制度相适应、突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将学分制的特点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相结合,创新开发高职课程体系的运行模式、工作程序,解决了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难点,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3.创新高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创新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系统化的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承认差异、体现个性基础上,实施分层教育、考教分离,建立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及以平均学分绩点为导向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构建学生学业评价新体系;搭建学生有条件选专业、自主选课程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基础和条件选专业、选课程。

4.研究适应高职教育的学分制,探索高职教育的学分制理论。提出了附加学分制和积分制的概念,并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发展特长、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奋发创新。

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1.基于多年不懈教改实践的积淀,借鉴各国先进职教理念,构建了中国本土的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运行模式”,并经科学探究形成了理论创新点和实践运作要素,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实现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凸显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为全国各高职院校高职课程体系重构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课程开发运行模式与程序,为理论探索和实验推进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2.基于8年多学分制管理实践的积淀,围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适应发展、规范管理”理念,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有利提高教学质量、可推广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3.为提高学分制管理效率、效应和效果,建章立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规范教学行为,制定各种相应的教学文件;为保证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开发了有助于教改实施的管理运行程序和软件;为保证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开展了任务驱动教改的各类师资培训;抓住形成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集各方之力建构质量保障体系。

【参加本课题研究人员的还有:祝清凯、侯燕、吴秀杰、蓝玉蓉、侯学、吕爱萍、白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