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音乐课程资源

开发音乐课程资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发挥美育功能,提升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旨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研究并发掘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应该是可以在教学中由师生双向互动生成并可以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

开发音乐课程资源 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赵卫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发挥美育功能,提升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旨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研究并发掘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整合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应该是可以在教学中由师生双向互动生成并可以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否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取决于教材中的作品。因此,教师要尽量选择具有美感的音乐作品来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核心”,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1.挖掘音乐教材的人文内涵

作为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挑选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精神食粮,努力发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精心选编各类优美的音乐作品,让这些音乐作品的鲜明思想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例如,我们引导学生聆听、演唱活泼欢快的《阳光牵着我的手》,让学生回味幸福的童年与美好的生活;欣赏委婉悦耳的《灯碗开花》,感受作品飘逸出的民族音乐的沁人芳香;聆听悲壮的《长城谣》,感受作品传送出的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演唱、表演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学生展现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聆听、朗诵恢宏的《长江之歌》,流露中华儿女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无限依恋;欣赏华丽的《那不勒斯舞曲》,想象异国他乡的万种风情……

可以说,每一首曲子都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学生在感受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真、善、美。同时,他们的思想情操得到了陶冶,道德水准得到了提升,精神面貌得到了振奋。

2.注重与姐妹艺术的文化整合

音乐是人文学科,它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蕴含了其他艺术与相关学科的文化。在音乐本体艺术的基础上,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舞蹈、美术、诗歌、戏剧等艺术,使音乐与姐妹艺术的关系真正落实到课程与教材之中,凸显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及学科的联系和渗透,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课时,学生了解到诗歌的声韵与音乐的音韵亲如姐妹;欣赏沪剧《紫竹调》,学生了解了戏曲就是歌唱的戏剧;而自选教材“交响诗”《彼得与狼》则传递给学生“音中有画、画中有音”的意蕴。

音乐与姐妹艺术的相融,不仅体现在表现内容上,在表现形式上也可以互相借鉴。譬如,在教学《风和雨》时,引导学生用线条和图形来表达音乐中的“风”和“雨”;在教学《保尔的母鸡》时,鼓励学生用动作表演来表达音乐情节。

姐妹艺术的文化渗透,体现了音乐的多元文化,丰富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经历。

二、利用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音像资料的情境性不仅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发展他们创造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阿细跳月》时,请学生观看《阿细跳月》民乐演奏版本的视频,了解民乐合奏这一演奏形式;为帮助学生感受“跳月舞”独有的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我们从网上搜集了彝族人民壮大的“跳月舞”视频画面,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影像画面中,习得音乐本体知识,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灿烂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教师通过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反映新疆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舞蹈、物产、景色等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画面得以感受、体验、了解新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深深的祝福”学唱歌曲《祝福祖国》之后,鼓励学生课后再去搜集一些歌颂民族团结、欣欣向荣,抒发对伟大祖国热爱之情的歌曲,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开发可以利用的音像资源,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进行音像资料的开发,形成了校级音乐课程音像资料素材库。通过“听、赏”互动,为学生提供聆听、感受、表现、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

三、研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根据“赋学生生命成长以阳光、赋教师主体价值以阳光、赋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蓬勃向上、规范有序、优雅大方”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在学校“一体两翼”式的阳光课程架构之下,本着“以音乐作品为载体,以音乐鉴赏为途径,以综合艺术活动为手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宗旨,我们开发设计了校本艺术拓展课程“阳光艺术科目群”,下设一年级“形体舞蹈”、二年级“儿童歌舞剧”、三年级“唱响心声”和四年级“走近口风琴”及五年级“魅力书法”和“美术创意”等几个科目。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体验中,满足成长的需求。

1.以“情”为重,注重校本课程的育德因素

音乐在传递人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对人的思想认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加大人文拓展的力度,直接以道德文化为纲目来创编教材内容。如在“阳光艺术科目群”之三年级声乐校本教材《唱响心声》中,教师选择的15首富有民族地域特色,体现时代性和艺术性、又有浓厚儿童情趣的优秀少儿歌曲,通过“传承民族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养成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理想”、“传诵经典文化”和“了解多元文化”六个单元主题来呈现。让学生在领略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歌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阳光学校“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阳光学生风采。

2.以“识”为要,凸显校本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的美感是各种各样的,有音韵美、和声美、音色美,还有更高级的情景美、立意美和思想美。

在“阳光艺术科目群”课程中,“唱响心声”淌出的是声乐艺术的音韵之美,“走近口风琴”传递的是键盘乐器的和声美与音色美,“舞‘彩’缤纷”展现了活泼灵动的情景美、形体美,“儿童歌舞剧”象征了精神境界的立意美;而这几个艺术科目开发的共同设计意图——思想美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学生们在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中,自始至终浸润在美的精神养料里,他们在老师的激情点燃下,碰撞出情感的心灵火花,尽享艺术殿堂的无穷魅力。

3.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以学生发展为本,将丰富的人文资源置于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实施校本“阳光艺术科目群”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通过“音乐在线”、“小试身手”、“博采众长”、“追踪溯源”、“媒体搜索”、“五星擂台”、“我型我秀”等板块,利用“感受体验”—“尝试实践”—“合作创造”—“拓展提高”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眼、耳、手、脚、脑并用的感官作用下,运用听、动、赏、唱、奏、演、创等相结合的学习途径,鼓励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演绎作品、表现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艺术文化知识技能、语言表达、思想品德、声情仪态等综合素养。

四、挖掘教师资源,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教师是课程建设中最活跃的人力资源。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师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施者,更是发挥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一个“育德”资源。

音乐的人文性决定了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教学,而要向多元的综合文化教学靠拢。在研究和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和综合素养、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文化底蕴,都是参与开发课程和实施教学的可贵资源。因此,有效地挖掘教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专长,对学生音乐情感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增强、文化视野的拓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灯碗开花》时,教师的现场古筝示范弹奏,为学生演示了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粗犷的山歌风格,既帮助学生了解了古筝那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表现力,也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欣赏管弦乐合奏《牧场上的家》时,教师的单簧管与学生的小提琴合奏,让学生了解了管弦乐这一演奏形式,对单簧管与小提琴的音色记忆深刻,久久难忘。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一组以不同人声演唱的声乐作品。为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人声演唱的音色特点,教师采用同一首歌曲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当场以“女高音、女中音”两种音色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教师动情的范唱、激情的舞蹈、精湛的乐器弹奏,丰富了学生对不同音乐艺术形式的体验与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调动学生主体性资源,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维

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与能力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事实上,在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主动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己;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都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1.激励主体参与

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亲自参与为特征的课程资源面前,学生将从被动地学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既注重鼓励能歌善舞的学生进行才艺表演,更关注根据音乐学习的特点,发动大多数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与汇报交流的合作学习,以学习的全过程参与来感悟作品的深层次魅力,达到心灵美感的升华和境界的超越。

[案例1]探究活动——“‘春天的脚步’音乐作品初探”

“‘春天的脚步’音乐作品初探”是小学音乐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春天的歌谣”的探究型学习课例。本次探究活动围绕“春”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欣赏与“春”相关的音乐作品,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赞美春天的美好,引发情感共鸣。

表 各组主题探究活动一览

img29

(续表)

img30

在课题的调查、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春”这一主题的相关艺术及人文知识,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小组协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2.注重动态生成

学生在教学中的交往与合作是其主体资源成为可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在音乐欣赏、创作、表演、交流和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产生的思维、行为碰撞,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形成新的教育资源。

[案例2]“中国民歌《茉莉花》小探究”

《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我们将其选作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春天的歌谣》的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中,感受不同版本、不同音色的《茉莉花》所含的相关文化”。拓展部分,通过小组合作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对各地民歌《茉莉花》进行小探究,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img31

(续表)

img32

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激发,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课堂中,学生通过个体思考、集体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点拨、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乐曲描绘的意境,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

事实证明,音乐课中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很好地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 满足了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体现音乐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人”方面,更是发挥了很大作用。

(课题组组长、执笔:赵卫英;课题组其他成员:宋倩、尹利华、赵斯嘉、周红)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