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开展中学历史民族精神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开展中学历史民族精神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大批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有机结合的宝贵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是在封闭式的视野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效果必然会不尽人意。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着脱离当下时代特征的空中楼阁式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或唯西方文化是瞻的两极化倾向。因此,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视野下开展中学历史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

多元文化视野下开展中学历史民族精神教育

鲍丽倩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也指出,要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见,民族精神教育应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是立足于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理性认识、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有了这种多元文化认同,民族精神教育才会在核心价值、目标指向、内容选择、方法策略等方面显示出相对于传统教育的进步之处,才能更贴合当前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学科,它在传承中华悠久文化、展示爱国志士的奋斗精神、认同国家统一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大批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有机结合的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开放广度的拓宽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接触世界文化的范围和视野日益广阔。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是在封闭式的视野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效果必然会不尽人意。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着脱离当下时代特征的空中楼阁式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或唯西方文化是瞻的两极化倾向。因此,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视野下开展中学历史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

人类文明是由不同文化组成的,不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碰撞、彼此吸收、共同发展,但同时每一种文化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和发展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多元现象无处不在,多元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把文化的多样性看作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平等观念的逐步增强,人们认识到,各种文化、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系到民族、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随着世界交融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拓展,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只有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民族精神教育,才可能是务实有效的。下文就历史学科如何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谈几点想法。

一、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客观定位民族精神教育的认知起点

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它们既是世界多彩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文化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试想,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如果只有少数几个科技发达或历史悠久的国家唱主角,这样的展示就缺乏了独特性和多样性,那么又会有多少魅力?

今日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植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正确定位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确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土广大、文化璀璨、人口众多,但这些不能成为本民族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认识基础;同样,中华民族曾经受他族欺凌,内乱频仍,遍体鳞伤,但这同样不能成为本民族文化劣于其他民族的证据。那些曾经殖民他国、并将世人划分为“文明人”和“野蛮人”的侵略者,亦不能继续维持其所谓“优等”文化必同化其他民族 “劣等”文化的强盗逻辑。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应首先树立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观念,并确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唯其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起点,才不会使民族精神教育陷入井底之蛙的窘境。

例如,过去我们讲世界古代史时,为了突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文明成果,我们总是首先强调四大文明古国,然后将古中国文明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去比较,得出古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讲欧洲中世纪史时,也是突出其“黑暗”的部分,并通过与唐、宋盛世的比较,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有通过比较不同文明去达到民族精神教育目标的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本着中华文明一枝独秀的态度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这就显露出狭隘封闭的心态。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这种教育还能收到一点成效的话,那么在日益开放的今天,这种教育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首先要确立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平等地位。世界古代文明,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的,除了孕育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亚洲和北非,古代欧洲、古代美洲、古代中南非洲的人们也都作出了相应贡献,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大津巴布韦文明、印第安文明等,都是唯一而且独特的,这些文明中的不少精神或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延续或影响到今天。所以,我们开展世界古代史教学,一定要在世界地图上清晰标出这些文明的具体位置,强调古代文明是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培养对所有文明创造者的敬仰之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还要肯定和认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在讲述四大文明的重大影响时,不要忘了强调其他不同文明的闪光和独特之处。不同文明的比较不应仅仅立足在扬我抑他的基础上,只有尊重他人才会更懂得自己,所以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认知前提。

二、在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近代史上有这样一则故事:1841年,杨芳作为参赞大臣赴广州防剿英军,看到英军炮火几乎炮炮皆准,认为其中定有邪术,他竟想出一条“以邪制邪”的妙计,遍收民间马桶、妇女用的秽带载于竹排之上,抵抗英军的进攻,结果惨败。这样的往事,今天看起来就是无稽之谈,但当时的官员竟认为是妙计,是制敌的法宝,其实质反映了在闭塞愚昧的社会环境中,一部分上层官员对外来文化的歪曲理解。这种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对外来文化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以致最终也毁灭了清末统治者自己。鉴于此,今天的民族精神教育应帮助学生对多元文化形成正确、深入的理解,既从他民族的文化中获取民族精神教育的养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否则只能是错误理解基础上的错误的价值判断。

要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就应全面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从具体国情出发看问题,而不进行观念强加。例如,过去我们在革命史观的指导下,对很多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以“革命性是否彻底”为准绳,在这一观念的支撑下,传统观点认为,发生在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几经反复,但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却保留了封建残余——君主,所以革命是不彻底的。但如果我们抛开固有的观念,深入到英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去看问题,会发现这种宪政制度是英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在革命中,英国人也一度激进到处决国王,但这带来了局势的进一步动荡;之后,英国人又曾经恢复君主专制,但没有权力限制的君主又大肆屠杀制造恐怖气氛,显然专制君主制已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最终,英国人通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确立了以《权利法案》为前提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这一制度下,《权利法案》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权利,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既将君主拉下了专制的神坛,又尊重了英国人敬仰王室的历史传统。这一宪政方式是英国人民经历了血的教训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做出的选择,它所体现的妥协精神是在让步中实现进步,它对后来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一个好的国家制度或政策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它应是解决现实问题与尊重历史传统的最佳结合。当我们在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依据国情和历史做出的正确选择时,如果能辅以英国宪政确立的案例,则学生的国情意识会更加深刻。所以说,真正深入理解多元文化,无疑会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三、在辨证分析多元文化的方法中树立民族精神教育的正确心态

多元文化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不等于所有的多元文化就一定是正确、科学、合理的,也不等于所有多元文化都值得我们无条件拿来。在对多元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时,我们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对他民族文化如此,对本民族文化也是如此。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对多元文化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我们在民族精神教育时才可能拥有不自大、不自卑、不盲从、不偏激的正确心态。

以辩证的方法来分析不同的民族文化,既要看到其优势所在,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例,有些内容一直是教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力素材,如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等,当我们今天再利用这些素材时,可以先放到世界范围和历史长河中沉淀一下,然后思考一种更好的加温与降温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在讲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后,在学生惊叹和自豪之余,不妨引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段评论:“当我们回溯600年前中国的短暂海上霸权时,最感痛惜的不是明朝官方的海上力量被自我摧毁,而是这个帝国的擘划者囿于提防和限制私人资本和民间商业,只好掉头折回小农旧局而再无他途的悲剧。”这种先加温后降温的教育方式,不是为了泼凉水,而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冷静、反思中奋起,培养学习者的忧患意识,有忧患才有进步,民族精神也才会成为进步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会有自大心态。反之,对于过去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文化,今天亦可以换一个角度审视。例如,对于儒家文化的认识,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将其放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去认识,一直以来我们对儒家文化形成的主要看法是:由于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吃人”的文化,在20世纪初遭到新文化运动者的激烈反对,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虽被客观公正地看待但随着历史的流逝似乎也失去了闪耀的光芒。今天如果我们将其放在世界文明的流变中去分析的话,就会有一些更深刻的认识。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在《只怕人心变冷——关于道德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快速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了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这与人类自身的道德滑坡形成强烈的反差,是现代世界的一个怪圈。这个问题,西方国家的智者认为他们已经没办法解决。因为西方国家的道德是靠宗教来约束的。但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证明一条:上帝是不存在的。那么西方的道德靠谁制约呢?他们一筹莫展。中国历来没有上帝这一说,靠的是儒家教育,是孔子的教育把中国人几千年的道德维持下来了……有2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名写信给联合国,建议向中国请教解决人类道德堕落的问题,要总结中国的经验,推广到全球。”通过这段立足于时代和全球视野的分析,我们对儒家文化的世界性价值和前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同样,对于他民族的文化,我们也要本着客观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的最后一题就考查了如何对待西洋文明的态度问题,试题以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的一份对外“和约”为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来谈自己对“和约”的看法。从评分标准来看,命题者希望答题者能通过指出“和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和约”中所反映的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和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等来分析团民的矛盾心态并做出价值判断。这种盲目排外心态的形成,与他们所肩负的反抗侵略和所处的封闭落后环境密切相关。作为今人,我们没有权利苛责前人,但作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人们,我们应该从前人的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爱国主义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反侵略也不意味着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否定,爱国主义应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相结合,对他民族的文化要理性、客观对待,做到不盲从、不偏激。

四、在学习多元文化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的狭隘藩篱

民族精神教育不是深宅大院内的孤芳自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从本民族的历史中去挖掘,还应放宽视界,吸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要素,从而突破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的狭隘藩篱。

世界各民族历史中的许多人和事,其反映的精神实质可以与本民族历史上的人和事所反映的精神形成共鸣,从而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在动力。这样的共鸣很多。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光芒遥相呼应,其思考人事、思考自然的精神闪耀寰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同样掷地有声,其不屈的反侵略精神令侵犯者心有余悸。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都为自由民主而战,亚洲和美洲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别在他们手中诞生,追求自由民主的旗帜由此遍插世界。德意志在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后实现了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迈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很快成为欧洲的领头羊;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统一的政治经济为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史实所反映的精神与我国一再坚持的“维护国家统一”精神相一致,而且可以成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重要性的有力佐证。

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还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古代罗马法系演变中透出的法制精神、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伟人身上折射出的人性光芒和启蒙运动时期哲人们振臂高呼的理性精神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此外,通过许多史实,我们还能以小见大地挖掘出他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汪德武老师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讲述了这样的细节:1865年4月12日,李将军的南方军队向格兰特将军投降。这是南方军队最后一次列队,南方的军旗在微风中飘扬,他们齐步走向北方军队,这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北方军队向南方军队致礼,这是战场上军人向对方表达的最高敬意,南方军队也亮剑向对方回敬军礼,这是美国内战中最光彩夺目的时刻。礼毕,南方军队放下武器,降下南方的军旗,内战结束了。课终,老师和学生一起得出了这样的感悟:历史是什么?有人说胜者为王败者寇,战胜者总是用战败者的鲜血乃至生命为旌旗祭奠。林肯及其政府宽容南方战败者,是尊重人权、依法治国的典范,同为人类近代文明的光辉!是啊,这个案例让我们感到宽容精神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何等重要,也让我们明白,透过他民族文化和历史细节,我们可以悟得更多民族精神的精髓。

随着全球一体化、区域一体重构、社会多元化和个体自主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方法,已不可逆转地植根于当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教育不可能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可能背离这种价值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视野、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和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等等,从而使民族精神教育更具实效性。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推荐)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