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实践载体

创新实践载体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更重要的学习。课程目标 为充分利用世博资源,通过构建以“了解、宣传、参与、体验、感悟”为序列的课程内容,让世博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1 创新实践载体 引领学生成长——《大境中学社会实践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应 华

一、课程背景

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的教育目标重在学生的过程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将德育的认知、情感在实际行动中付诸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校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中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制度,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已逐渐成为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共识。

根据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的安排,高中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得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希望中学生能提前接触社会,到社会中去锻炼成才。

我校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提出: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选择的学习时空,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经历,丰富实践、感悟、反思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理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学校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理想,也就是通过课程教育来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责任以及读书的价值取向问题。

二、课程开发

构建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其教育目标重在学生的过程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更有助于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了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笔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确定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社会实践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常规实践、特色实践、公益实践和主题实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参加的实践课程。具体分类如下表所示:

大境中学社会实践课程分类实施一览表

img314

对于上述列表中的每一项课程,学校都有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下面举几例予以说明:

例1 《经典寻访》课程

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体验中华民族浓厚深邃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实施

(1)确立一个巡访的主题 每年级统一确定一个主题,每个班级根据总的主题再依据班级实际设计班级寻访主题。

(2)形成一份巡访的方案 班级在开展巡访之前,要制订一份简要的班级巡访活动方案。方案要反映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和目的要求,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数及汇报形式等。

(3)开展一次巡访的活动 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先由班主任和部分班级学生干部进行,然后再组织各班学生,利用班会课时间,带着各自的思考和课题,共同开展实践巡访活动。

2010学年高一年级各班寻访安排:

高一(1)班:江南造船厂;高一(2)班:外高桥造船厂;高一(3)班:上海档案馆;高一(4)班:中共一大会址;高一(5)班:三山会馆;高一(6)班:豫园——点春堂;高一(7)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高一(8)班:鲁迅公园;高一(9)班:五卅运动纪念碑

(4)进行一次交流展示活动 巡访结束后,每年级要召开班长联席会议,交流和汇报班级巡访情况。班级整理和汇编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思考的材料,并通过班级网页、班刊、论坛演讲、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例2 《一班一居委》课程

课程目标 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在社区居委开展各项实践,通过实践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对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思想认识。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构建模式。

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与管理 由学校出面同街道协商,把这一课程纳入学校和街道共同的议事日程上,随后在每年9月,由街道召集各居委会负责人到学校与对应班级举行签约仪式,之后班主任和居委会负责人共同到班级向学生明确课程内容和各项管理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时间每周到居委会报到,日常管理由班主任和居委负责人共同监管。

(2)课程内容 观察居委会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帮助策划社区活动、为居民区老年人辅导英语或为孤寡老人提供服务、协助居委向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等。

(3)课程评价 学生每参加完一次活动就需及时将情况填写到社会实践记录卡,组长负责做好活动总结,居委相关人员进行点评,学期结束后由德育室统一汇总有关情况,并进行反馈。

例3 《青春与世博同行》课程

课程目标 为充分利用世博资源,通过构建以“了解、宣传、参与、体验、感悟”为序列的课程内容,让世博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程实施

(1)召开之前——认知、宣传世博 开展世博知识竞赛,“透过世博看世界”名家系列讲堂,“我喜欢的世博”作品展评等。

(2)召开阶段——参与、体验世博 看世博场馆: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世博;“太阳能”社团学生专题考察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新能源的利用;组织学生参加科摩罗国家馆日。

(3)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组课题:上海“后世博效应”之浅探;

第二组课题:关于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调查;

第三组课题: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第四组课题: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绿色研究;

第五组课题:多元文化的“集结号”——世博场馆及文化渊源的探究;

第六组科技设计:新能源“风光联合站”。

(4)为世博服务 宣传文明观博;深入海宝广场文明示范;考察世博期间地铁运行情况等。

(5)后续阶段——反思、研讨世博 重点关注“后世博效应”,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世博对上海服务业模式、会展业等经济领域带来的效应和对该行业的管理、发展问题;各国科技创新对上海城市建设、产业调整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等问题。

三、课程实施

为了确保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学校学生发展部专门成立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实践内容的开发,社区单位的联络和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绝大部分都需要在校外进行。因此,学校专门成立管理机构,可以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联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到建立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法,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推进校外教育的机制。这个机制通过抓好四个环节来不断完善。

1.一个协调制度

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领导和协调各方合作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和定期召开的工作研讨会,获得校外机构对学生活动的全力支持,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证学校教育向社区延伸;形成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

2.二层教育计划

学校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年教育计划,作为每位学生必须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两周以上活动。每一个班级和对口居委或其他社会实践基地联系并制订组织工作和活动内容的计划。学校计划明确了教育目标和要求,班级计划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3.三次培训选拔

第一次学校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第二次由高一届学生经验传授,第三次由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选拔。

4.四点管理要求

班主任和社会实践基地人员指导,班委和团支部自己分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社区。要求:

(1)每次社区活动后小组长填写活动内容及情况回馈表;

(2)每位学生的活动记录于社会实践卡;

(3)社会实践基地签章审核;

(4)班主任、德育室进行审核评价。

四个环节有效实行了对学生实践活动全程规范管理。

为加强班主任有效指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效果,学校也建立了相关班主任评价制度,分为月评比和学期评比。月评比由年级组评比,以班主任填写好本月指导活动情况的月报表和团支书汇报班级活动的形式进行,评出当月的社区服务先进班级,授予流动红旗。学期评比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担任评委,根据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完成实践工作小结、指导学生情况、内容形式、参与学生活动次数以及班级学生完成情况、社区单位反馈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列入班主任年度考评的主要项目中,也是所带班级评优的重要标准。

四、课程教育空间的拓展

追求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是我校全体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优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在我校特有的“引领学生”措施中,校园育人环境激励着学生的发展。现代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应该也必须突破学校围墙,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中实践、感悟和体验,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水平,有助于青年学生融入社会、锻炼社会素质,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如何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教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需要学校主动出击,积极与社区街道合作,形成长久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保障学生校外实践空间的持续和稳定。

社区中拥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结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及周围地区发展状况,主动出击,联系社区单位,依托社区,发掘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

1.场地资源——发掘功能,扩展阵地

比如,我校毗邻世博街、海宝广场、世博浦西园区,这些都成为学生社区服务的多样化基地。如为迎接世博会倒计时600天、300天、100天,我校开展主题为“寸土建设,点滴关怀,一同打造2010上海世博”的实践活动。

2.人力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指导

校外实践基地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他们加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引导学生适时适当走出校园,在实际社会活动体验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孕育青年一代。比如为切实加强法制教育,从校外请的辅导员有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校外安全辅导员),还有检察院的法官等。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机构资源——半淞园路街道及其附近地区

有关心青少年教育的社区单位。比如豫园、上海科技馆、残疾人协会等。充分运用机构资源,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机构的工作人员悉心指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五、学生在社会实践课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根据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师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课程,在广泛的实践中收获成长。有的参加环境卫生整治,有的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协助居委干部宣传法律法规、道德风尚和基本国策;有见习居委干部工作,当一天见习社会工作者,处理居民小区日常管理事务,包括调解居民纠纷;有将学校科技活动带到居民小区开展科普介绍;有帮困助老、助残和拥军优属;有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居民服务,发挥文艺、体育特长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有的利用英语特长,到豫园担任双语导游,既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又赢得了外国游客的高度赞扬,展现了我国中学生的优秀品质。还有,将我校学生特长外语和计算机带到小区,办起世博常用英语口语学习班,低年级困难学生辅导组,指导居委干部电脑操作等。所有项目都由居委干部和班级学生讨论后确定,也有根据居民特殊需要组织活动。例如有位老人知道大境中学每周都有学生在居民区开展各种学习辅导活动,他试探着提出能否安排学生到他家中教他学习电脑知识,这位老人居住地对应的班级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将这个要求作为活动内容,满足了老人的愿望,这位老人十分感动。因为有了学生帮助,他也能通过网络浏览各种信息。某居民区有一个特殊家庭的初中生,父母都不在身边,他生活困难,学习又跟不上,学生们得知后主动上门与他交朋友,每周约定时间给予学习辅导,使这位特殊家庭孩子得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悉心照顾。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根据居委及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而不断调整,既要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如在世博召开前夕,居民非常想了解世博园区的整体布局和参观指南,于是学校立即组织学生认真备课,第一时间深入街道所属各居委,耐心细致地为居民进行讲解,让居民做到提前心中有数,便于开园后参观。

通过学生全面走向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社会责任,明确了学习的意义,锻炼了与人和谐相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着明显的进步,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1.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会生活是我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形式,通过让学生深入社区,积极开展各类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华旻磊同学在参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后深有感触:看着夕阳下,巨轮前的一张张笑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不禁响起了工作人员的叮咛:“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好为国家作贡献!”很简单,很平实的语言,却饱含着太多的期望。虽然参观考察结束了,但相信所有人都是满载而归,所有人都会把今天的所观所想埋藏在心底,成为激发自己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2.实践磨砺,提高整体素质

今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不再是单向服务行为,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深入走向社会,并在这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学生为居民上英语课的活动中,学生劳动行为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备课、研究教学方法、上课、反思教学行为等活动,其自身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3.培养爱心,学会关心他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们学会和懂得关心他人,这是德育工作者常常思考的问题,但在教育过程中,笔者经常会感到今天的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有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这样或那样,但效果不甚明显。实际上,对学生爱心的培养应当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事例,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而社会实践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从学生参加慰问孤老的活动中,学生和老爷爷、老奶奶之间那种真实感情的流露,无须用华丽的词语去形容,因为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这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培养爱心的典型事例。所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是培养学生真实情感的有效途径。

六、实践思考

在开发和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系列课程中,笔者认为有几对关系应处理好。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自觉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由自发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才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但绝不是意味着盲目地、“放羊式”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我们认为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有机结合,密不可分,一味偏重于某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正常开展。

2.社会实践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

在我国的中学教学中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课外实践的现象,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整天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可是实践能力却很差。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学的课程结构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板块发展为多元性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功能性角度又提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随着课程结构的多元化,许多学校开始把社会实践列为活动课中的必修课,同时按照探究型课程的要求加以规范,并建立了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作为课程形式的社会实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生可以充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已经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否则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不再是完整的系统。

3.充分发掘社会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立交桥

在实施社会实践课程过程中,如何赢得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是能否组织好这一教育内容的重要前提之一,也许我们有一个美好的设想,但在现实面前,我们遇到了社会的不支持、不接受,遇到了家长的反对,这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所有美好的设想都会化为泡影。因此,在组织社会实践课程时,我们首先应当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因素,要让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再是班级单方意向性行为,而是由学生、社会、家长多方主动参与的行为,努力争取社会、家长对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如何充分发掘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创设条件。

实践证明,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课堂在社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只有学校、社会以及家长携手共建社会实践大舞台,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理想的升华。

总之,经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与社区互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并且在运行中发挥了效应,学生为社区各类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内容,使学校教育资源辐射为社区全民学习资源,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更是收获颇丰,这将成为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系列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丰富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为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和新时期育人价值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