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程在“组合”过程中的探索与改进

语文课程在“组合”过程中的探索与改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校在语文学科开展了“组合式课程”的教改实验。其目的就是要给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由此看来“语文能力”已包含在“语文学习素养”之中。语文组合式课程的开发是在充分调研我校学情、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等基础上进行建构的。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主要是以主题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我校的组合式课程则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编排的。

▶1.1 语文课程在“组合”过程中的探索与改进

李金涛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已进行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间语文教改三类课程齐头并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尤其是后两类课程的改革成绩显著,硕果累累。但是,基础型课程的改革却难有大的作为,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试图在这一课程的建设上有所突破。于是我校在语文学科开展了“组合式课程”的教改实验。其目的就是要给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都习惯于解释“语文能力”为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第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第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第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感情;第四,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能力”已包含在“语文学习素养”之中。这里提及的语文学习素养的目标,在以前的语文教育中也涉及,但不能都归在“语文能力”的范围之内,语文课程的设置需要超脱于“语文能力”这样较为单一的教育教学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校的“组合式课程”的设置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其目的还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功能,重视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人文修养的功夫。

另外,传统的教育是上施下效,学生是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今天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也只是仅仅把学生看作人予以尊重,但是学生依然是教育者培养的对象——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是以比较人性化的、温和的方式施加自己的权威影响。学生只是作为一般人的主体,而非教育主体。而我校的组合式课程的设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课程的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正是体现了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也是“以学定教”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设置的背景1.改变教学现状是“组合”的出发点

我校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实验学校,在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如何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进一步丰富我校的语文教学内容,是我校语文教研组近几年思考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学习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一种能力在个体头脑中的发生和发展,会不断发生各种变化,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真正地占有和完全使用自己的头脑,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培养一个真正人才的基础。学生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种知识很乐意主动查阅资料,向教师请教,甚至会亲自尝试一些新的学习领域。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就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了,学习就犹如他们生活中一些平常事情一样,不是别人抛向他们的“包袱”。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倘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那么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像完成一项任务,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完了事,不问质量好坏,不管自己是否学到了知识,更不会关心所学的知识是否会在实际中运用。目前,我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远远不够。一些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兴趣。还有些课程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学生独立的思想火花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我校“培养学生学习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肯定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学生,或者说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全才,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全才。人总是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特殊的智力,而在其他方面相对弱势一些。有的人写作好,有的人阅读好,有的人口语表达好等。学生的自身素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等都有所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学生的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语文教学必须组织有效的分层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课程上如果能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无疑是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第一步。

2.教师是“组合”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效益。只有当广大教师的生活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等一道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优秀教师常常能发现常规课程的不足,常常能发挥创造性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我校语文教师共有15人,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和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所长,如余澜老师的“每周美文”、“学生论坛”;王海琦老师的“每周新闻点评”;吴颖老师的“与名家对话”等,每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内容,但这些内容还不成体系,各个教师之间的内容衔接还不完善。组合式课程的开发,很好地发挥了每位教师的教学特长,使原来的课程由零散状态变为有整体规划的体系,作为课程资源生命载体的教师“善教”也“乐教”,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更为充分地体现。

3.“组合”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补充

语文组合式课程的开发是在充分调研我校学情、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等基础上进行建构的。从我校学生的兴趣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努力探究学生的需求,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我校“学生化”的课程。

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不单是靠教师传授“教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组合课程”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丰富多彩、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更为多元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完全冲破“教师中心”和“课本中心”的桎梏,自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针对个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自主选择课程,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主要是以主题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我校的组合式课程则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编排的。这样就正好弥补其不足,使课程更适合我校学生的口味。另外,我校的语文组合式课程,还把原来看似可有可无的“口语交际”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编入课程中,以培养学生想说、敢说、善说的语文素养。

二、组合式课程的设置

为了在基础课程中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面,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学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的部分班级中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调整基础型课程模式:在语文学科中以“基础必修课+模块选修课”组合设计课程,构建语文“2+ 2”课程模式。“+ 2”课程是以“三模块+多阶段”设计,“三模块”即“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际能力”、“写作应用能力”,“多阶段”是根据教学内容将一学期分为多个不同学习阶段,让学生在完成本学年课程必修内容的同时,分模块、分专题、分程度地进行“自我选择”学习,形成与基础型课程教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校本语文课程特色。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混合编排。新教材虽然在每一册教材中都分开了,但还是体现出“轻重有别”,尤其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略不计”了。这种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缺点是十分明显的。第一,一方面,阅读为了照顾到写,尽管编排了大量课文,但用力最多的是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偏偏丧失了阅读自身。实际上,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另一方面,写作、口语交际在教科书中又“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阅读的附庸。阅读和写作互为附庸,大大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第二,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有各自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说,阅读、听话是理解、吸收信息,写作、说话是把已有的语言材料加工为语言作品,两者的心理机制是不一样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很难同步发展,“眼高手低”几乎是普遍规律,把读写生硬地捆绑在一起,难免两败俱伤。第三,应该提倡阅读与写作的“远距离结合”,就是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语言、结构,领悟写作规律,培养语感,为写作打基础。而读什么写什么,那种立竿见影式的“近距离结合”,在高中阶段越少越好。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组合式课程的设置上力求把这三个教学体系分开,形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分编的三个教材系统。我们试图在常规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更加丰富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如下表所示:

语文组合式课程

img17

这里呈现的内容并不是我校语文组合式课程的全部,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在不断地修改完善,有时我们还会因学生需求的变化而设计课程。

例如,为努力创建“学生喜欢的课程”,学校在开设组合式课程初期设置了如下课程模块:

img18

根据课标的课程内容要求,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设置模块,高一的专题设置主要目标为基本能力指导,阅读以“体”为主,根据文体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写作与口语则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分层指导。高二专题设置阅读的主要目标为“走进大家”,让学生对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深度阅读,感受大家的思想精髓和审美情操,加强自身的修养。

学生在每一学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各个学习模块中选择学习课程,每学期分若干学习阶段进行学习课程的自由组合。例如,2010学年下学期我们曾在高一年级设置了如下课程,如下表所示:

高一语文组合式课程安排

img19

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既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的“学本”。从“学本”的角度来说,必须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从内容到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从“教本”的角度来说,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中便于教师实践操作,因此,语文组合式课程既利于学生学,也利于教师教。

三、组合式课程的特点

1.将“课本内教材阅读”与“课本外延展阅读”进行组合

课本内阅读即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本内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么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自于丰富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既能让学生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又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模块中,开设了“相遇大师”这一具体内容,教师在课内教到老舍、巴金等作家的作品时,会在“+ 2”课中对这个作家进行较全面的阅读指导,观看影视录像等。在课内教到《诗经》作品时,我们会适时在“+ 2”课中开设“执子之手”这一内容,引导学生领略《诗经》中描写关于爱情方面的美妙诗作。

2.将“教师个体教学”与“团队协作教学”进行组合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一班一教师”,主要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教学问题。新的组合式课程使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学评价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不仅变成可能,而且更是一种适应组合式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基于课程改革和满足学生要求的需要,随着组合式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实施,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难以胜任的。这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精诚合作,形成能力各异、特长互补的教师群体,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力量,这样我校语文教研组教学的人文资源和动力资源都得到有效开发。

我校的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组合式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常规教学班的授课任务,前者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后者注重常规教学的共性要求。每个“模块”的背后,都形成了一个“群”。比如“口语交际”模块,它由3个教师构成,他们组团作战,相当于一个课程开发群。在这个“群”中,都有一个领衔教师,他充当设计师的角色。这样,自选课程的开设,不只是提升了学生素养,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将“教学要求的共性”与“学生需求的个性”进行组合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学生基本上唯书唯师,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这是太强调基础型课程的共性的结果。学生的个性需求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压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校只有提供丰富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教师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校的语文组合式课程就是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为每位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和谐发展。我校的语文组合式课程建设在遵循《课程标准》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丰富课程内容。例如,在常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很少讲到诗歌创作的内容,但部分学生是由此需求的,我校的组合式课程恰好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如高一(6)班小郝同学创作的《大境树》,在全校引起不小的轰动。

4.将“课程的必选内容”与“课程的自选内容”进行组合

一提到学生自选课程,我们往往会想到拓展型课程或研究型课程,而在基础型课程的实践中,要么完全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来实施教学,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另起炉灶,把教科书弃之不顾,必修课程的统一标准难以达成。我校的语文组合式课程在坚持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来实施教学的基础上,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选学习内容,既吃统一的“营养餐”,又有各取所需的“自助餐”。前者采取自读精练、单元精讲等方法挤出时间,压缩课时;后者则突出重点,拓宽内容,加深理解,满足兴趣,达成需求。

5.将“固定班级授课”与“走班制授课”进行组合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在于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赢得教学的高速度。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在于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我校在“定班授课”和“走班授课”这样两种授课形式之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从基础型课程中的每周三课时中拿出一课时,加上拓展型课程中的一课时,形成了两课时定班授课、两课时走班授课的组合形式,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的教学管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再加上我校拓展型课时的走班制教学,学生的选择面就大大增强了。

6.将“学期教学的整体性”与“分块教学的阶段性”进行组合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有其相对的完整性,我校的语文教学在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语文教材的要求也相应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实施计划。由于教材组合的方式很多,如体裁组合、能力组合、主题组合等。基础型课程的教材大多数采用“主题”方式组合,是以文化主题为核心设计的。单元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突破了过去的学科知识为核心的编排体系,只要学生读了,他都会从中受到文化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个基础上,要不要有阶段性的语文学科知识和言语知识穿插其中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这种“穿插”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保持基础型课程的完整性,又实现我校分块教学的阶段性,将两种课程的编排方式交叉组合,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7.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进行组合

口语表达历来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易被忽视的环节。然而,口语表达能力恰恰又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本着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课程教学理念,我校的组合式课程设置了口语表达这一模块,改变了传统的基础型课程中无法系统讲解、指导口语表达技巧的情况,为学生训练、生成、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平台。因为口语交际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日显重要,《课程标准》给它和阅读、写作并列的同等地位,教科书中也把三者结合起来,编排在一个系统。这样做是想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的完美结合。但是实际的教学现状却并非如此,“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往往被“闲置”。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复述故事不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吗?”这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错误认识。因为各类语文考试中是不考口语交际的。所谓“复述故事”类的口语表达训练,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还远远不够。于是我校在“+2”的课程中为“口语交际”设置了三个子模块,提供不同的情景作为背景,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使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真正做到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四、实施组合式课程的成效

我校组合式课程实施成效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感受比较深,感受到带来的变化较为明显。

1.“组合”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组合式课程的实验中,教师普遍重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与形式。这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多见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力求准确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执行人”;由“拿着教本上讲台”转为“拿着自编课程进教室”。这样一来,语文组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相互切磋,更加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改进自己的“课程”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组合”转变学生语文学习观

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满足了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自由组合”需求,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习语文的自信,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始从课程上落实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自主的读书实践,大多数学生真学语文了;由于开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过分注重内容分析、过多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的语文教学,教师主宰课堂,“牵着学生走”的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语文教学,已淡出我校语文课程。

3.“组合”使教学评价有了新突破

组合式课程在评价方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体现了多元化、过程性、互动性的特点。首先,我们设计了“组合式”课程学习评价表,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从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习感言、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其次,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评价。例如,我校董玮老师在开设演讲课程时,在学生完成演讲稿的写作之后,给出评价;在经过修改,演讲之后再给出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反思并调整,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很多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此外,我们的评价方式还采用了互动的形式。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互评,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学习素养;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互动留言,很多学生的感言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下曾是为高一、高二年级语文组合式课程设计的评价表:

班级_____姓名_____

第__周至第__周

img20

比如,高一(6)班杨蕴晖写道:“通过两周的演讲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最基础的演讲技巧,也深化了对演讲的认识。通过演讲,不仅让我锻炼了胆量,更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高一(2)班潘怡婷写道:“在演讲课程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关于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更学会了怎样把书面文章口述出来,还真的上讲台体验了演讲的乐趣,很充实!”

五、实施组合式课程的反思

1.实施组合式课程后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学校课程多样化后的管理:从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到最后的教育教学评价都要随之有所变化。其次是对教师教学的管理:从校本课程的编写到教师工作量的核定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再次是对学生的管理:教师间要做到相互配合,有序合作。这方面我们是边实施边摸索,还要不断完善,找到一条适合的管理模式。

2.实施组合式课程需要与基础性课程的无缝对接

由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时间不长,既要完成统编教材内容,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的需求;既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终极目的,又要为学生今后升学实际考虑;虽然有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但可以做到两者的相对统一。例如,吴继琼老师在刚接手组合式课程时谈道:“作为实验阶段,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教什么。在选择教材方面,颇费心思。首先,选择教材的依据是什么,第二,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第三,如何处理教材。我感到离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通过比对基础型课程的教材确定上课内容。”

3.实施组合式课程要求原来的“2”课程更加精炼,“+ 2”课程更有系统性

组合式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大量的教学内容,这就要对原有的基础型课程教材作恰当的精选,给学生提供更加精简的练习内容。对组合式校本课程的编排,我们曾做过几次调整,第一次较偏重教师的学业专长,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考虑较少;后来在实践中我们做了合理调整,但还是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

4.实施组合式课程需要今后建立“课程目录库”

我校实施组合式课程教学实践有一年多时间,课程虽多,但还不够丰富,随着课程的不断完善,教师潜力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发掘,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建立“课程目录库”。学生可以按照目录挑选自己喜爱的课程、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

经过近两年组合式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虽然过程繁复艰难,但回首反思,还是值得欣慰的。因为我们毕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探索中,我们更加认清了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兴趣的培养者,习惯的培养者,道德品质、性格人格的教育者,更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灵的沟通者,是影响学生一生成长的熏陶者。从这一点说,语文课程的建设和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真是太重大了。所以,教师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开拓学生喜爱的课程,给学生最丰富最有趣最真实的知识。没有理由不去研究课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而给学生以终身有益的好的影响。这些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