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奥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德奥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又有66%的学生进入“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培训,27%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7%的学生在企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德奥均属西方发达国家,法制健全,其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长期持续稳定的运行,靠的是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作保障。德奥两国虽没硬性规定必须接受正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才能上岗,但是否接受过这一教育,对就业影响很大。此外,德奥两国也都重视对职教师资的考核和继续教育。

德奥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刘瑛明

2004年9月5~20日,我随职业技术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德奥三期)考察团赴德国、奥地利考察,相继访问了德国国际教育学院、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马格德堡试验工厂、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柏林机械高级技术中心、汉堡工商业行会、曼海姆职业教育国际学院、慕尼黑西门子公司培训中心、奥地利科学教育与文化部、维也纳技术教育学校、奥地利经济促进研究所等11个单位。考察期间,通过专家介绍和实地考察,加深了对德国和奥地利(以下简称德奥)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受益匪浅。

一、德奥职业教育概况

(一)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有八千万人,分为十六个州。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最早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13世纪在手工业中推广,中世纪末达到鼎盛,形成了“手工业师傅学”模式。该模式演变发展的结果是在19世纪末形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到1969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双元制”模式被正式确定下来。目前,德国学生在接受9~10年的基础教育(小学4年,中学5~6年)后,有65%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时间为3年左右,25%的学生选择将来进大学,另有10%则由于精神或智力缺陷不能升学。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又有66%的学生进入“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培训,27%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7%的学生在企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

(二)奥地利职业教育概况

奥地利是欧洲内陆小国,有八百万人口,有九个州。奥地利的职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奥地利青年人失业率很低(4.6%,欧盟平均为8%左右),主要得益于其较发达和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德国有所不同的是,奥地利的职业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双元制”职业学校是基础层次的职业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普通工人;四年制职业学校(属于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五年制职业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是学制最长、层次最高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或进入企业做工程师,因而十分受欢迎。另外,还有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非全日制学校。在奥地利的高中阶段教育中,80%的学生进入各类职业学校。

二、德奥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德奥均属西方发达国家,法制健全,其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长期持续稳定的运行,靠的是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作保障。以德国为例,和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就有:《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职业培训条例》《企业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劳动法》。州一级重要的法规,如《学校法》《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框架协议》等。

(二)“双元制”是主要形式

德奥两国的“双元制”教育都很发达。在奥地利,高中阶段的学生中40%参加“双元制”教育,在德国这个比例更高一些。德奥两国虽没硬性规定必须接受正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才能上岗,但是否接受过这一教育,对就业影响很大。“双元制”培训是由企业先进行广泛的招工(招生)宣传,企业对报名的学生要进行资格审查(是否取得9年或10年制中学毕业资格)并进行测试,如对该职业的兴趣程度、性格、人品、融合集体的能力(合作与社交能力)、智商、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健康状况、是否色盲、手的技巧如何等等。如果录用,要与企业签订合同,并到一所职业学校注册,在此后的3~3.5年内,该学生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3~4天在企业接受培训和实习,并享有每月400~1000欧元的补贴(企业相关岗位工人工资的30%)。“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两元”,以企业为主,但又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充分体现了其“双元”属性。德国教师认为,“双元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培训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

(三)重视对师资的培养

德奥两国都很重视对职教师资的培养。以德国的职业教育理论课(包括文化课)教师为例,要想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教育。第一个阶段:取得完全高中或同等学力的合格毕业证书后,在大学或专科大学里学习4.5~5年。学习一门职业教育主专业(如机械技术、农业技术等)和一门普通教育的副专业(如数学、物理、外语、体育等),即必须同时具有在所有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中担任一门专业理论课和一门文化基础课的能力。同时,这期间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12个月(实习也可以用相近培训职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结业代替),然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二个阶段:教师预备期1.5~2年,在州教育学院参加职业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学习和教学实习,并反复总结评比,直至达到一个合格教师的水平,最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正式的职教任职资格。德国如此严格选拔职教师资,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此外,德奥两国也都重视对职教师资的考核和继续教育。考察团在奥地利经济促进研究所(培训中心)了解到:他们以课程招聘教师,并签有协议,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征求学生意见,分值定为1~5分,1分最好,5分最差,2.3分为是否继续聘用的标准。如果学生评价值低于2.3分,就会调查原因看能否帮助教师解决或改进,能解决和改进最好,否则就必须解聘。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德奥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十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代表团在参观马格德堡试验工厂、柏林机械高级技术中心(学校)、曼海姆国际职业教育学院以及维也纳技术教育学校时,这种感性认识十分强烈。这些地方实习设备很先进也很完备,利用率很高,场地的布置和设计也十分合理。在这里,项目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做项目来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为用而学,有兴趣,学得快。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8人)集体学习,鼓励大家相互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学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培养了强烈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德国专家认为,对于学习知识而言,如果你只是听或写,就只能记住和掌握其中的50%;如果是自己说(讨论),则达到70%;如果是自己亲自动手做,达到90%。所以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教育。在代表团所参观的职业教育机构中,很少能见到像我们国内学校这样的理论课教室,他们的教室往往和实习场地合二为一,一边是白板、投影仪和供20人以内的学生使用的课桌,另一边就是实习的设备,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在时空上完全交织在一起,令考察团全体成员为之感叹。

(五)行业协会承担着多种职能

德奥两国的行业协会都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德国为例,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凡坐落在德国一个地区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和因经营而纳税者都必须参加本地区相应的行会,并带有强制性。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如考察团参观的德国汉堡工商行会,有12.3万个成员企业,由350个企业组成委员会和工作小组,选出65个企业家组成行会的常务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讨论行会的重要问题。行会在职业教育方面主要做这样一些工作:①提供教育咨询,通过因特网发布企业培训位置,介绍双元制”如何实行,每年两次由各企业介绍情况,在企业和学员之间牵线搭桥;②对“双元制”教育进行监督,学员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后要到行会登记,以便在发生问题时进行监督,学员发现企业不公正可向行会投诉,企业认为学员有问题也可向行会反映,行会将予以调解,80%的问题可以调解,调解无效的可以通过法院解决;③组织考试,行会负责考试前的准备、考试委员会的资格认定,考试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方举行,考试结果在行会登记,由行会发证;④负责职业教育的统计,由行会组织按月、季、年度进行统计并报联邦德国工商行会;⑤出版《汉堡经济》杂志,通过因特网发布行会、职业学校最新教学计划,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保持密切联系,向职业学校教师提供最新信息;⑥举办职业继续教育,为完成了第一阶段职业教育(如“双元制”)的学员提供第二阶段(提供更新更深的专业教育,学习更新的技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领域)和第三阶段(其毕业证书等同于高等专科毕业证书)的职业教育,完成了这个阶段教育的学生比企业培养的学生知识更丰富,最主要的是接受了进入企业领导层的能力培训,最终许多人留在行会从事企业咨询工作。

(六)企业主体地位突出

德奥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企业、各类职业学校及跨企业的培训机构进行的,其中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机构。企业内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职业培训、熟练工短期岗位培训、各种职工继续教育和进修及大、中学生的实习。如考察团参观的德国西门子公司职业培训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3500m2,30名教师,年投入的费用约640万欧元,2003年培训2194人,其中技术培训占61%,营销培训占27%,技术研究占12%。技术与营销培训是在“双元制”条件下进行的。除为本公司培训学徒工外,还接受其他企业的委托培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闲散青年提供培训。培训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让学员下去搞调查,既了解了企业需要什么、企业的发展变化、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调整培训计划和内容,也锻炼了学员,使他们能带着问题回来继续学习,这样培训的学员出去工作时能力会很强。当然,在德奥两国,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建立培训中心,如德国只有29%的企业能够做到,其他的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联合建立培训中心或把学员送到企业外培训机构去培训,为此,企业必须支付培训费。据统计,德国职业教育总经费支出每年约为20多亿欧元,企业负担了其中的70%~80%。

(七)各类各级教育之间更好地贯通

德奥教育体系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各类各级教育之间的融合贯通,真正像一座立交桥一样,四通八达,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德国复杂的教育体系为例。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3~6岁,幼儿园、学前班等。

2.初等教育——第一阶段教育。4年,小学。小学结束时,有一个定向问题,学生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建议将孩子送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约为9年(有的州有2年的定向阶段,有的州没有;不同类型的学校学制不同)。又分为两级。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第二阶段II级教育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所以,德国义务教育的时间为12年。第二阶段I级教育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5年)、实科中学(6年)、完全中学(9年)的初中阶段、总和中学(6年,将前三种学校集合为一体的学校)。第二阶段II级教育有两类:普通中等教育(完全中学、总和中学的高中部分)、职业中等教育(“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其他形式的全日制职业学校)。由于德国教育制度允许学生在选定学校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重新转换学校类型,即制度上的“通融性”,因此,在中等教育阶段,不论是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学生都可以转入其他类型的学校继续学习。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有三种类型:大学(5年左右,相当于我国的硕士)、专科大学(高等专科学校,4年左右)、职业学院(3年左右)。德国高等教育的学校没有入学考试,完全中学毕业生或获得Abitur(我国有学者译为大学成熟证书”)者,均有资格上大学。因而,不论在哪一类学校接受了中等教育,只要学生通过补习拿到了Abitur,就都可以跨入大学的校门。

三、德奥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完善职业教育立法

与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并不完善,除颁布、实施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之外,并无与之相关的法律、规章及实施细则。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大力倡导职业教育,而且也曾取得过很大的发展,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经历了大幅度下滑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如何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我国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使我国成为高端制造业占较大比重的制造业强国?答案是首先要搞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然而在目前全社会(包括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不太重视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来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政府对职业教育拨款的明确比例规定,职业教育机构办学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和任职资格条件,行业协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行业和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条件,各类各级教育之间的融合贯通,继续教育的模式和实施,等等,都应有非常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格监督执行。否则,就无法在我国建立起良好的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无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健康平稳地发展。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近年来,政府确实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并未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对教学、实践设备的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职校生的拨款通常是同级普校生的2~3倍(如德国,1997年生均经费,职业学校学生是2万多马克,中小学学生是8千多马克),而我国职校生与同级普校生的人均教学经费相差无几甚至更少,近年来更是呈现下滑的态势。如2002~2003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由3254.94亿元增加到3619.1亿元,年递增11.19%,具体到高中阶段教育却是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002年的231.79元增加到2003年的264.83元,增长率为14.25%;而中等职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002年的220.36元增加到2003年的239.23元,增长率仅为8.56%。经费投入的不足,反映的是认识上的误区,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调查材料都显示,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因而其收费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利益,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所以,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绝不能主要靠增加学费收入,而应靠政府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经费投入并带动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

(三)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相对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很坎坷,基础也很薄弱。对它的研究和认识还很不够,再加上近些年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社会公众的眼中,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声誉远逊于普通教育(在这一点上与德奥两国有着天壤之别),是“失败者的教育”,“落榜生的教育”。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必须政府、新闻媒体和职业教育部门一起努力,特别是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应使公众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和教育大众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它面向大多数人群,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劳动就业和个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教育类型。最终使公众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

(四)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建国初期,知识本位(也称学科本位)的苏联模式给中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中专为例,学校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或弱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与职业岗位要求有较大距离。如果说在我国人才极端匮乏、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还比较好的计划经济年代,这一问题还不太明显,则经济体制转轨后,这一缺陷越发暴露出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带动普高热持续升温后,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急剧萎缩且质量下降。那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它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弊端成倍放大:既不能使低分学生因知识本位而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难以使他们扬长避短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更无法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充满希望地专心学习。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务性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为了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能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必须尽快完成职业教育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五)加强职教师资培养

与德国相比,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有很大差距。德国法律规定了各类职教师资的任职资格,其中包括要接受职业教育学方面的培训,而这恰恰是我国职教师资最为缺乏的。我国的职教师资以各级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为主,通常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很少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的专门培训(师范院校毕业生除外,但师范院校毕业生往往不是专业课教师),虽然现在也规定新教师上岗前必须经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但通常都流于形式,缺乏硬约束,和德国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必须通过两次国家级考试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德国的理论课教师在第二次国家级考试前,必须在教育学院进行1.5~2年的教学研讨和实习,反复总结评比,合格后才能上岗,而我国的职教师资只能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积累和不断摸索来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德国的理论课教师在上大学期间(理论课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至少要在与学习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实习12个月,取得实践经历,并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而我国的大部分职教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本到课本,不仅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而且知识老化。

(六)借鉴“双元制”的成功经验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奥两国特别是德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过来,毕竟国情不同。首先,“双元制”以企业为主,企业不仅要为受训者提供培训岗位,还要支付培训费用和报酬,我国的企业不同于德国主要是高端制造业,而是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利润空间有限,如果推行“双元制”,势必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即便是德国的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也深受巨额培训费用开支的困扰);其次,过剩的劳动力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第三,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较低,高水平素质的劳动力又短缺,也使得企业害怕花大价钱培训员工最后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裳;最后,整个社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和投入的资金都极为有限,职业教育水平整体低下,缺乏推行“双元制”的环境和氛围。但是,我们所了解和认识到的“双元制”的一些成功经验却是完全可以借鉴的:(1)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先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制定实训大纲,再根据实训大纲要求指定专业理论课教学计划);(2)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根据职业的调整变化来整合专业);(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使职业教育更好地贴近生产实际);(4)教育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考试以客观要求为标准(以用定教、定学、定考)。

(七)做事认真注重实效

在考察活动中,给考察团全体成员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德国人做事时的认真、注重实效和德国教师的敬业、对学生的关爱。在参观马格德堡试验工厂时,考察团听取了两位正在此地接受培训的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学习情况介绍,他们当时刚到德国培训一周,但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德国人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做事很强的计划性,令他们感触很深,认为这改变了他们的理念,必将对他们回国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刚到德国,德方就了解他们每个人对培训的不同愿望,与他们协商,然后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第二天要去参观一个职业学校,指导教师就要求他们头一天几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作详细的计划:去做什么,准备怎么做,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等,结果,他们第二天的参观非常有效,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还有,德国教师在教学中能用模型表达的就不用图形,能用图形的就不用符号,能用符号的就不用文字,教学上的直观性非常好,因而教学效果也就好。

(八)使各类各级教育之间更好地贯通

德奥教育体系的四通八达,融会贯通,应该成为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给受教育者以更多的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它会令社会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和谐。虽然有些做法是我们目前学不来的(如大学没有入学考试),但是许多方面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尝试的。例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制压缩为一年半或一年;已上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考试也可以转入普高继续学习;对农村务工人员,可以开设夜校、周末学校,使他们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对年龄或学习差异较大的学生,学习时间可以因人而异,弹性操作,以学会为基准;实行学分制,在若干处内可以断断续续地学习,只要修满学分就可毕业生;对有一定职业经历的求学者,可以将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经历转换为学分;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更好地分层和衔接;对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进行深入地研究,将其中的一些专业划归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应有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如硕士、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