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在当前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庞 桥[1]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体现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把握与解答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作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如果仅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作指导,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是新时期的最主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时代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改进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如何“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如何应对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日益变化,各种新观念、新情况、新思想、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现实,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思想、观念、认识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坚持改进、发展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发展与创新,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索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以创新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不移地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在当前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健康发展,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生存方式、发展目标等方面出现和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团结和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问题的根本观点,对人的具体价值观念、情感、意志、欲望和创造活动具有直接影响。由于现实生活中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利益主体的价值追求的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必然地呈现出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征。其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居于主导地位,它反映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有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进行统摄与整合的作用,因而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作用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体系,是凝聚和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保证。

(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共同的步调。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和情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复杂多变,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他们有时沉默,有时激昂;有时迷茫,有时清醒;有时沉沦,有时奋进。这种思想的时起时落,体现出巨大的可塑性。因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的。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综合,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歩潮流的精神。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体现出的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勇气,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鼓舞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学生,能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意识,奋勇争先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3]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是评价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总结。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能使他们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健康地成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指针。

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如何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武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生存方式等各方面出现和存在的各类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与发展创新的实践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体现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根本就在于这一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如科学发展观就是我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体现。转型期的我国国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挑战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价值观出现、多种信仰并存。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加之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等负面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思想问题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导致是非不分、荣辱不分和理想信念的缺失。如有的学生不信马克思主义而相信西方的社会学说、政治学说;有些学生淡化了理想信念,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些学生认为国有企业已经受到严重削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不牢固;有些学生认为社会上贫富差距已很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的走共同富裕之路只是一句空话等等。针对这些思想和问题,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我们就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要解决好人们的精神支柱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对待事关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问题时,做到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立场坚定。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解答现实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因对现实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对社会主义、对党信心不足,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一些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误导。“左”的思想对大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怀疑和否定。有的学生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是“挂羊头卖狗肉”,是“打左灯向右拐”,认为搞的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要重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来自于“右”的思想也是不容忽视的,“右”的思想对大学生危害的主要表现是自由化思想,这主要是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如在大学生中流传的否定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甚至以“短信”“段子”的形式诋毁党的领导人、否定中国革命过程,鼓吹走私有化,鼓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鼓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鼓吹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政治,鼓吹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发展等等,就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5]。对于这些问题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能够正确应对,科学回答,使我们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共产党。指导和帮助他们在各种观念混杂、各种利益重新组合的局面下怎样去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这些问题应在面对现实、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地给予说明与解答,帮助他们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些现象与问题,在认识和解答现实重大问题中,提高年青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比较激烈的地方。随着中国与西方全方位交往的日益加深,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渗透”的步伐。“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目的在于消解学生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确立资本主义的“至尊”地位[6]。由于“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且往往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很容易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西方反华势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情色文化、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受到毒害,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一个版本,这种思想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还有喧嚣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都是以所谓“终极”“真理”的面目出现,都试图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影响。未来的国家冲突,将日益表现为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分歧而引发的冲突。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定要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保持足够的警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不提供现成的答案与方法,而只给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要鼓励大学生注重学习历史和认识国情,特别是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年青一代进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教育,以及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翻天覆地伟大变化的现实的教育,使年青一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群体认识到:“不搞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7],切实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要认识到所谓“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并不是“终极”真理,更不能作为中国意识形态和改革发展的取向。要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结合起来,使他们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真正具有高尚爱国情怀的青年,一定会发自内心地拥戴并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引导他们始终坚持科学文化学习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走正确的成长道路。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及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占优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又必须积极参加,不能置身于时代潮流之外。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既并存共处又对立竞争;既需要交流交往,又面临“西化”“分化”的危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空前的思想文化渗透。当代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了解并总体认同,但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因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因何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步性等理论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大学生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高校的传播,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和一元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要处理好理想性和现实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社会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二)是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社会转型期本身就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部分大学生难免会在价值观方面产生困惑、疑问、误解和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一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复杂,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从当代中国的现实视角来看,思想意识的多样性现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党制度、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阶层急剧变化和人们思想文化水平差异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精神世界和文化需求差异性的客观体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有利于解放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但是必须看到,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一个社会越是呈现出价值多样化,就越应该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否则,社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潮,整合多元价值[8]。要通过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的统领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积极的倡导和支持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和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做到“三忌三贴近”:忌抽象说教、忌照本宣科、忌脱离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和社情、贴近学生。一是要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把其中揭示的规律、原则、方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用于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彻底纠正“传声筒”的作法,在教育过程中突出理论创新的品格,注重理论创新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三是要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要体现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当前应加大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力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四是要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9];五是要将实践环节纳入教育之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体会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3]杨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8,(2).

[4]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5]谢宝利.大学生意识形态整合的时代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新疆社会科学,2008.(5).

[6]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8]郝潞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9]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

【注释】

[1]庞桥,男,1957年生,陕西汉中人,本科,经济与法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