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创新扬法治精神

改革创新扬法治精神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6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与绵阳市教育局共同合作建立“四川省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绵阳工作站”,针对绵阳受灾严重地区的中小学生、教师等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干预,帮助他们“安置安心”。与绵阳监狱开展“千人大帮教”活动,通过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协助司法机关进行服刑人员改造。

改革创新法治精神 开拓奋进谱发展新篇

法学院

伴随学校发展改革的春风,1996年,学校(时为西南工学院)正式举办法学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自此,法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在学校诞生。同年,学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成立经济与法律系,法学专业归属其经法系。随着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2001年,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设有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硕士点。为进一步融合资源,2005年,学校社会科学学院并入法学院,开始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同年,申报成功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举办并招生。在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和学科结构调整中,在法学院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学院坚持“携手建设法治绵阳,共同塑造阳光心灵”的理念,大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优势服务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走出了一条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内强建设,夯实学院发展基础

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这是学院发展的根基。十余年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对法学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上水平。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文科类专业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经济法学获批,2007年四川省属高校的第一个刑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09年省属高校的第一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06年,学院法学专业纳入第一批次录取招生。2008年法学院法学专业在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192个)”中获得了A级的评价,在被统计的全国415所高校的法学专业中排名第76位,在四川省列第3名。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2007~2009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我校法学学科排名位列第34名,省内排名第2位。

2004年四川省唯一的省级法学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成立,中心设在法学院,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教育厅的共同支持下,已发展为全省高等院校教师开展犯罪研究,与司法实践部门共同合作开展犯罪防控与犯罪人的改造及社会法研究提供平台。

围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整体发展规划,学院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教师外出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合作研究等。学院自2005年开设了“法学院名家系列讲座”以来,已有西原春夫(日本)、马克昌、郑成思、梁慧星、刘家琛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作学术报告共计50余场。同时,成功举办了“中国犯罪学年会暨中日犯罪防治与和谐社会构建研讨会”、“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海峡两岸刑事司法发展趋势研讨会”三次大型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开展了中日刑事法学、中加刑法与实务、中法刑事法学和环境资源法学等小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合作,为学院带来新的学科思想和科研课题,加强了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学院教师也积极走出去,通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学院有多名教师受邀到国内各高校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两名教师代表中国先后参加了联合国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有一人获得加拿大政府项目资助开展中加商法课程合作研究。

二、外重服务,凸显学院发展优势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学院充分发挥法学、应用心理学的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彰显大学功能。一方面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公众法制宣讲、基层法制服务、法律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地方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学院的法律援助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学院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法律援助接待站,本着“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宗旨,为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奉献慈爱之心、建立保护之盾,在绵阳及周边地区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5年以来该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曾4次被评为“绵阳市法律援助先进单位”。面对“5·12”汶川特大大地震,学院在重灾区绵阳的灾后心理援助、灾后重建法律纠纷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6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与绵阳市教育局共同合作建立“四川省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绵阳工作站”,针对绵阳受灾严重地区的中小学生、教师等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干预,帮助他们“安置安心”。2010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加油—在运动中成长”灾后社会心理援助项目,着力于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时,特别关注绵阳市公安系统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专业教师受聘担任了绵阳市公安机关重大突发事件民警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前往北川、平武等重灾区开展民警心理援助工作,为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个别心理咨询多次并建立了规范的民警心理健康档案。与绵阳监狱开展“千人大帮教”活动,通过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协助司法机关进行服刑人员改造。

学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持将科研能力的提升与服务社会能力的增强有机结合。学院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绵阳地方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教育管理机关委托的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防控、监狱减刑假释听证程序设计、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服刑犯罪人的心理矫正、警察心理咨询与辅导、灾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等课题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纵向支持和横向联合的科研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学院也逐步发展为区域重要的法学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地方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师资建设,抓住学院发展关键

建设高水平的法学院,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法学院建院伊始就坚决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专业建设需要为基础,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制定培养提高与吸收引进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强化措施,优化结构,打造适应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

学院对高水平教师的引进,除了给予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外,还十分重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努力克服因地域较偏等原因造成的引进和稳定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存在的诸多困难,将工作化有形于无形,让引进人才充分感受到学院的关心,有效调动了引进人才为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十分注重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名校攻读博士研究生,并对优秀博士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注意优化学缘结构和创造良好的学院科研与学术交流氛围。学院以发展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带动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努力,学院教师在学历学位、职称、学缘、年龄、专业等结构上不断改善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法学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新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发展趋势良好。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1人,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7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6%,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7人,专职教师中有正教授8人,副教授17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良师。

学院在大力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创新优秀人才引进观念和工作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学院积极外聘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的知名专家刘家琛、何秉松、王牧、张建新等23人作为学院的特聘或兼职教授,支持和帮助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和研究平台建设。

四、人才培养,实现学院发展根本

人才培养是学院的立院之本,是学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开拓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确立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探索诊所式教育、体验式教学、板块式选修课、司法考试辅导等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院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介入研究课题。通过校(院)地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建教学实验室、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素质培养与就业竞争力提高的结合,建设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学院坚持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多渠道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实践基地开展的法律诊所式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广大法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诊所式教学中成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完善自我。学院充分发挥合作办学单位在大学生培养及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共建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15个,共建专业实验室1个,特别是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南科技大学审判庭的设立,让真实审判走进校园,为法学专业模拟审判实验教学以及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教学实践基地被评为学校首批“十佳教学实践基地”。学院广泛吸收研究生参加与实践基地单位开展的科研合作,协助开展调研工作和学术论文撰写。结合专业学习,学院广泛开展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以辩论为核心内容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十余年来,已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本科、研究生,学院毕业生以其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广大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在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涌现出了如全国抗震救灾英模蒋敏警官、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王涛、全省十佳优秀选调生龙中杰等许多优秀的毕业生。

回顾历史,成绩斐然,法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西部办学特色、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法学院;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法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学院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廖 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