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积累到指导

从积累到指导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阅读某个人物传记时,可以从其身份、地位、经历、思想、与其相关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积累,精心研究,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要将积累的素材诉诸笔端,恰到好处地运用,还必须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扎实有效的写作技巧。显性要求指的是作文题后注明的具体要求。构思时采用追问的方法,可有效地杜绝这种现象发生。

作文教学:从积累到指导

霍存月

当今高中生作文总体现状不容乐观:语言幼稚,情感枯燥;思维简单,缺乏想象;认识贫乏,不见本质。作文能力与其实际学历不相符合者大有人在。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作文写作水平,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让作文教学走出谷底,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我的教学体会,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总结,仅供同仁参考。

第一、多渠道活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作文思路枯竭,语言干涩,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积累。脑袋空空,怎么可能做到下笔如行云流水?也有的同学即使背了一些文章,却不会将所学所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源头活水”就在自己的身边,关键是我们同学不会利用、不善利用。关于作文素材的积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课内素材

课本是最好的素材库。七年的中学语文学习,该学过两三百篇文章了,这些文章里蕴含着多少门类,多少人物,多少思想?如果做个有心人,这些不都是写作时最佳素材?如《赤壁赋》苏轼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可供我们运用“乐观”“挫折”等话题作文。读死书的结局就是读书死,我们要做个善于思考的人,将课本活学活用,学习课本,利用课本,学会将课本中的素材整理归档。整理时,可以从情节素材、作品人物素材、作者素材、思想素材、语言素材等方面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2.课外素材

我们一直提倡大语文观,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外素材积累来自于广泛阅读,来自于生活感悟。因此,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了解世界。

①报章杂志素材

扩大课外阅读范围。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积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大段时间阅读,但每天必须保证至少半小时的阅读量,读报纸或看杂志。阅读时,可以随时做好剪辑或摘录工作,思考感悟材料内容,从而将阅读材料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去,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②名人传记素材

在阅读某个人物传记时,可以从其身份、地位、经历、思想、与其相关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积累,精心研究,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阅读陶渊明传记,我们可以从他经历的角度“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看出他的铮铮傲骨;从他的生活嗜好角度,一张素琴一杯菊花酒,体悟其人品高洁与脱俗;从他作品的角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察到他追求一种恬淡乐观的生活状态。

③其他门类素材(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语文学习与其他门类学科学习有相通之处。其他门类的公理、方法等有时也能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成为写作中的有力论据。

有了这些素材的积累,如何变成自己的知识,做到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这过程还需要感受、领悟、思考,只有经历此环节,外在的素材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采用扎实有效的训练方法

要将积累的素材诉诸笔端,恰到好处地运用,还必须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扎实有效的写作技巧。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1.审清题意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审题时,要眼中有命题者,要努力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揣摩命题者想要我们思考什么问题,寻找与命题者的命题共鸣。

①命题作文注意成分搭配

命题作文题目如果是动宾式结构,审题侧重点应当放在动词上。如《阅读人生》侧重点自然要放在“阅读”二字上,作者要思考的是“你读出了什么?”“怎样去阅读?”的问题。题目如果是偏正式结构,审题侧重点应当放在修饰成分上。如《不必过分关注细节》侧重点应当在于“过分”二字,“过分”二字是一个程度副词,说明本题目不是说“不关注”,而是“要关注”,关注时要注意把握一个“度”。题目如果是主谓式的,谓语是其关键。题目如果是并列式的,关键在于要审清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行文时要兼顾二者。“兼顾”不是平分秋色,而应有所侧重。

②命题作文注意修辞手段

有的作文题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段,这种修辞要引起作者的注意。作文中经常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段,思考时要考虑喻体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寻找人类与它相似的某种品质。如《似水人生》作文,就要考虑水的特性。水甘居低位与人类不争名利不是有其相似之处吗?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阻挠总是勇往直前,这与人类提倡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美好品质不是很相似吗?

③材料作文注意议论句子

抓住材料中议论的句子,揣摩句中内涵。如: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启示。请以《懂得沉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此材料中“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这样的话语就要引起我们注意,就要联想到人生“蓄势”与“成功”的关系,蓄势待发,一鸣惊人。

还有的材料作文则需要作者透过材料提供的数据、现象等,挖掘其背后的本质。

④审清显、隐要求

审题时,要对题目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完整细致地审视清楚。显性要求指的是作文题后注明的具体要求。隐性要求指的是作文题目中隐含的对象、范围等指向性或限制性内容。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里的“想”字说明现实生活中没有或不能拥有,是“我”渴望得到的。“你”实际指代什么?“握住”的真正内涵又是什么?只有做到字推句敲写出文章题目的隐含意义,作文才有可能摒弃肤浅,挖掘本质,才会有一定的深度。

2.善于构思

学生看到作文题会出现一时思路阻塞,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同学甚至会乱了方寸,不知从何入笔。构思时采用追问的方法,可有效地杜绝这种现象发生。追问可以是寻因问果,追根溯源。高中作文不同于初中作文,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叙事、抒情能力,更多的是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如何追问?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原因,任何事件的发生都能找到其本源,原因是什么呢?本源是什么?顺藤摸瓜,寻因问果,追根溯源,思路便会豁然开朗起来。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如果想写握住经典名著的手,那就可以设问,为什么要握住经典名著的手?经典名著对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作用;现实社会功利浮躁,快餐文化的普及,人们淡忘冷漠了经典名著等。探究原因是打开作文思路的一条捷径,它体现了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层次。追问还可以是看到事物的正面,追问它的反面会是怎样?世上很多事情都有其双面性,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思维也就更为缜密。

3.巧于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下优劣,因此善于将你腹中诗书、脑中想法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才能算是“善于表达”?怎样才能使平庸的语言亮丽起来?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①语言要有节奏感。文章是静止的音乐,有自己的节奏。形式上的节奏可以利用多变的句式、整散句结合的办法加以实现,形成抑扬顿挫之势;内在的节奏则是由作者的情感脉络的变化来决定。把握内在的情感线索,使得文章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语言风格中“顿挫”之说,既是指语言节奏的起伏变化,更是指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②遣词造句要有书面色彩感。高中生的文章语言与初中生的相比,应该上一个新台阶:遣词造句避开淡而无味的大白话,尽量表达得有哲思,有内涵,简洁一点。比如初中生表达“很多不好的事情,我们看惯了,也就不当一回事了”,换作高中生则可以这样表达“很多不良现象我们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同时,尽量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修辞手法除了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扩大文章的艺术境界。

③议论语言要有逻辑感。写作目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观点看法。高中生推理论证应该具备逻辑性,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前提和结论应该是统一的,思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对问题的分析懂得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深入,这样才能把问题剖析透彻,才能不断地开拓出新的境界。

④叙事语言要有画面感。高中记叙文不能停留在把事情讲清楚就可以的浅层次上,高中生所写的记叙文应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所谓比较复杂,就是指情感脉络的设置比较含蓄,语言叙述突出画面感,注重细节刻画。

总之,要改变高中生思路枯竭、语言干涩的局面,科学性、系统性、有效的训练手段不可少,阅读与思考更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素材积累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古人曾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俄国作家鲁巴金说过“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素材整理的同时,不盲目地全盘接受一切,而是要经过内化整理,最终他山之石才有可能为己用。有了充分的素材储备,加以必要的方法手段,作文现状才可能有所改变,学生作文的天空才会灿烂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