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多彩发展教育

坚持多彩发展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4月,学校领导班子完成新老交替,本着“稳定中求发展,继承中求创新”的原则,学校决定依然坚持实践“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并继续寻找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坚持“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的历史传统、彰显“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懂得责任、恪守诚信”的时代要求,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塑造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优秀公民。

坚持多彩发展教育 建设生态型学校

庄小凤

(本文为徐汇区教育局2009年学术节发言稿)

一、学校历史的传承与办学理念的发展

上海市徐汇中学诞生于1850年,是中国采用西洋模式办学的第一校,首开中西方科学文化教育交汇的先河,在上海乃至全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徐汇中学的办学传统是: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体发展。一百五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包括著名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校友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解放后由于种种因素,徐汇中学没有被列入重点中学的行列,并一度陷入低迷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前任校长汪劲松在充分研究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彩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带领全体徐汇师生以沉着务实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步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声誉也因此得以大幅提升,于2005年被评为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发展为“多彩发展教育”,其核心是要求每一位教育者善于赏识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并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启发引导,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迁移,个性特长得到拓展。

2006年4月,学校领导班子完成新老交替,本着“稳定中求发展,继承中求创新”的原则,学校决定依然坚持实践“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并继续寻找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两年多以来,学校的新任领导班子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和拥护,学校除了保持教育教学的已有水平外,还进一步强化了艺术特色教育,又拓展学生的科学教育、体育教育空间,同时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徐汇中学的一些发展举措,希望得到领导、专家以及各位同行的不吝赐教。

二、学校的发展举措

(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为学生多彩发展立魂奠基

从留存的校史资料看,不晚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体”、“智”、“德”三育并重,已被明确作为办校宗旨。

德育——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懂得责任、恪守诚信

孔夫子弟子三千,最终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家吕型伟提出:教育应立足于孩子的成“人”——我们的教育是要完善学生的人格。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校德育的思路。坚持“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的历史传统、彰显“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懂得责任、恪守诚信”的时代要求,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塑造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优秀公民。育人先育德,为使学生走进徐汇,体验快乐、尊重、博爱;置身徐汇,感悟感恩、责任、诚信;走出徐汇,透露正气、大气、志气。为保证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我们努力从制度、队伍、环境、载体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德育管理制度。构建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制定较为齐全的德育管理制度,力争工作的规范和有序,凸显德育核心。如面向教师的《年级组长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徐汇中学家长学校制度》、《心理咨询服务的原则和义务》等;面向学生的《行为规范十六点》、《行为规范合格班、示范班条例》、《值勤班岗位职责制》、《外籍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

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做一个有着丰厚学识和良好师德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善于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也是不够的,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育人既包含着学科知识的传授,也包含着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所以对于教师群体而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加深老师们对新时期德育内涵的理解;通过讲座、交流和教学展示,深入了解和实践“两纲”精神;邀请知名心理专家,对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进行专题辅导;发掘整理学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提炼和总结,使之成为全校教师可以效仿的做法。

积极建设德育环境。学校无空间,处处皆育人。积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让墙壁、枝叶说话。四幢教学楼的命名“崇思、尚学、重德、砺行”,自然形成徐汇中学八字校训,默默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马相伯塑像时时提醒徐汇学子要牢记“崇尚科学,爱国荣校”;石书上传唱百年的校歌,唤起徐汇人复兴中华的使命;“院士榜”、日晷台、惜时钟、电子屏、“回归石”,班级格言、“温馨教室”等,多是学校宝贵的德育资源。百年老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整洁、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品格发展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催生学生文明意识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学校以《校园心语》这一文化形态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形成一种健康的、阳光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提供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一个交流平台。在《校园心语》中有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点滴感悟,有班集体的新气象,也有针对某些不和谐现象的善意提醒,还有对于社会热点、焦点的关注和反思。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在写作中不断积累学习生活的感悟,在交流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在赞赏和肯定中不断自我审视、自我督促。目前为止,《校园心语》投稿近4 500余篇,发表600余篇。学校还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对校园心语的选材、撰写、发表、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它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注重德育载体的多彩和有效。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侧重参与、体验、感悟、内化;教师侧重组织、管理、协调、引导。我校逐步形成“班级—年级—学校”三级自我管理梯队,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校有关德育的量化管理和评比,在各层面工作岗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建立多彩的主题式教育体系。有注重不同年龄段的分层主题教育,如起始年级“入学教育”系列,初二的“十四岁青春起步”、毕业班的“毕业感恩”系列、“十八岁成人”仪式系列等;有切合社会热点的时事节日系列,如清明祭扫先贤徐光启、马相伯;每年的青年节、“12·9”、“学雷锋日”纪念日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放飞世博心愿等;有展现师生多彩个性特长的校园活动系列,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文学社、漫画社、摄影社、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民乐队、西洋乐队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丰富精神生活。积极开发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徐家汇的有利优势,将其深厚悠久的人文环境和徐家汇商圈的繁荣转化为学校德育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光启公园、气象局、交通大学、宋庆龄故居、龙华烈士陵园、徐汇区图书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共建单位的合作,并积极开发与社区协作共进的新项目,如徐家汇商圈的实习等项目,制作《徐汇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卡》,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服务社区,为社会实践、道德养成提供更多、更新的平台。

丰富德育实践活动。我校还在高一和高二年级试点德育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设计了高一学生绍兴人文历史之行和高二学生南京爱国主义之行两个实践活动,建立了绍兴鲁迅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带着研究课题外出考察,不仅更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还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使命感

丰富多彩的奖学金激励机制。奖学金是我校德育的特色载体之一,奖学金不单只为奖励而奖励,而是成了一种德育资源,评选奖学金的标准不仅仅只是成绩优秀,还注重拥有良好的品格。我们以“朱任泉奖学金”和“任魏维拉夫人奖学金”来激励家境清寒而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将朱任泉和任九皋两位校友捐资助学、回报母校的事迹和扶掖后辈、绵泽徐汇学子的感人行为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将颁奖仪式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相结合,使学生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们以“孝廉奖学金”来奖励那些遵守孝道、力行节俭的同学;我们以“马相伯奖学金”来激励爱国爱校、勤奋学习的同学。

开展主题班会。感恩篇、诚信篇、关爱篇、责任篇等。

智育——聚焦课堂,为学生多彩发展夯实基础

在二期课改精神和“多彩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教学评价为导向,以组室建设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各基本环节的有效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教学工作再迈新台阶,并力求形成鲜明的徐汇特色,为学生多彩发展夯实基础。

课程开发:

在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我校努力提高基础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实施多彩发展教育的时空,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优势智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协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特色。

1.“以课题带课程、以课程强特色”的特色课程开发。(现已开发22本)(后面作为专题讲)

2.“满足多彩需求、激活学生潜能”的拓展型课程开发。(现已开发23本)

在学校几年来二期课改的试点学校的实践基础上,学校开发拓展30多门校本课程,现在已经撰写的校本教材有20多本。根据国家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特长,为学生的多样选择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

语文类:《中国饮食文化》、《毛泽东诗词鉴赏》、《名文导读》、《鲁迅作品选读》、《旅游文化》、《宗教与文学》、《古代哲理诗选读》、《红楼人物探微》

数学类:《初中数学竞赛》、《几何画板》、《数学思维训练》

英语类:《古典音乐双语鉴赏》、《英语电影鉴赏》、《英语名篇朗读语赏析》

物理类:《电子技术

化学类:《化学专题解题指导》

政治类:《经济学漫谈》

生物类:《学当小小生物学家》

历史类:《世界文明起源和奇观简介》

地理类:《旅游地理》

信息类:《纵横输入法》、《数字电视制作》、《Flash动画制作》

体育类:《中国象棋》

3.“尊重教材、完善教材”的基础型校本课程开发。(现已开发20本)

在二期课改的精神引领下,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提出了尊重教材、完善教材的原则,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许多学科编写出了基础型学科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使用,完善和补充了市统编教材,优化基础性课程,使它更适应我们的学生。

语文学科:《徐汇中学高中语文补充阅读教材》(高二年级上、下册)

数学学科:《高中数学诊断性训练与反思》(高一、高二、高三)

英语学科:《高中英语语法提要》、《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高中英语补充阅读教材》

物理学科:《数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高一物理易错题分析》

化学学科:《高中化学诊断性训练与反思》(高一、高二)

历史学科:《高三历史学科能力拓展》

此外,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参加了区本教材的编写。如音乐组《艺术》、《合唱》、《口风琴吹奏》、《舞蹈基础训练》、《室内乐》、《中学生民乐》、《数字音乐》;预初英语组《初中英语阅读技巧与分析——ABC阶梯分层阅读与训练》;预初数学组《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体育组《游泳单元训练》;美术组《走进浮雕》;劳技组《上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第四章声带编织》。

课堂教学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凸现教育性;(2)具有针对性;(3)追求独创性;(4)讲究灵活性;(5)倡导研究性。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思维品质;(2)优化常态课;(3)优化师生关系;(4)优化“十有”原则;(5)优化分层教学。

3.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1)形式的多样性;(2)面批的规范性;(3)评价的激励性;(4)反馈的及时性。

4.提高辅导的有效性

(1)强调个性策略;(2)重视情商培养。

5.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1)采用多元评价;(2)改革考试方法;(3)重视结果分析。

6.提高各年段教学的有效性

7.提高减负措施的有效性

8.不断提升的教学成绩

体育——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我们始终认为体育体现了徐汇中学“三育”的办学精神。学校创办之初,位近郊区,地广人稀,最多时有六个操场。1905年学校开始有足球场,每逢比赛,常常“万人空巷,观者如潮”。当时沪上的球队也寥若晨星,所以徐汇公学的球队在同等年龄段中找不到对手,只能年年与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等进行几度友谊赛,相互切磋球艺。

我们秉承“三育”并举之传统,坚持徐汇学子不仅课业优秀,更应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学校建有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定向越野队、桥牌队。因此学校开展了:

1.学校遵照市教委的部署,实施“三课两操两活动”,保证学生每人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2.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游泳是传统的体育校本课程,从2000年起开设学生游泳课,在高一升入高二时,放假前集训、暑假中练习、开学时按市高中生的达标要求进行验收,并发合格证书。从锻炼学生身体的角度考虑,也从擅长这门运动技能的角度来考虑,更从让学生学会生命自救角度来考虑。

3.我校是徐汇区教育局、体育局“体教结合”女篮、飞镖的布点单位。初中女篮队曾获上海市中学生篮球联赛和篮球锦标赛的初中组冠军;我校是国家飞镖青少年基地学校,目前已挂牌开始训练。

4.学校申报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校级课题《完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为引领,开发体育校本教材有:《体育与健身》、《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课程也开设了乒乓、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并在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上给予保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体育技能,增强了体育课程的选择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让每位徐汇学生擅长一到两门体育技能。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也为今后的社交打下基础。

(二)科学、艺术、人文并举,为学生多彩发展搭建平台

科学教人求真,文学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造成学生视野狭窄,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科学教育

在19世纪末的中国,对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的开设是寥若晨星。而徐汇中学有最早的理化实验室和英语语音室。而且徐光启的科学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徐汇人,成为徐汇中学“崇尚科学”的办学传统。徐汇中学的科学教育一直走在前列,它渗透于基础型课程之中,并与拓展型学科相结合、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实验活动相结合,由于学校科技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区科技特色示范校,徐汇师生对科学实验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科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我们用44届校友、新加坡华裔富商任九皋先生向母校捐赠的50万美金,专门建设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但是,建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怎样建设实验室?让它既能走在当今科学前沿,又符合学校与中学生的实际,我们专门请教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周秀芬副区长,经过仔细地探讨,最终定位于应用生物学领域,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科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激发求知欲,并能将所学的科研思想和实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让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伴随学生成长。

在周秀芬副区长的介绍下,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了合作。

高校支撑 以林志新院长为主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博士作为导师,对本实验中心作技术支撑,在场地建设、仪器配备、安装验收、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

校长领衔 庄小凤校长是生物高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后备。她对中学生命科学教育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有过两个“创新实验室”的创建经验。

师资队伍 由本校教师与上海交大生命科学院教师组成。实验中心的队伍建设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从今年三月起,我校创新实验室教师团队的五位老师分别与交大生命科学院十五位教授、博士组成的导师团队结成对子,并在交大闵行校区接受相关培训。在9月1日开始的第一轮教学,也由交大导师亲临现场指导教学。

教材编写 2008年3月~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徐汇中学联合为五个实验室编写了相关实验教材,分别是《微生物多糖发酵实验教程》、《环境工程实验教程》、《基因工程实验教程》、《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实验教程》、《生物信息学实验教程》等。以上实验教材必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课程内容 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由五个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实验室。这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五大前沿领域,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应用生物学。通过五个实验室的轮流学习,学生将学到许多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微生物工程实验室——了解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流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将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环境工程实验室——学习到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污水的生物净化方法,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学生还可以对上海地区的水质参数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净化水质的新途径。

基因工程实验室——了解基因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以微生物和植物为材料,开展一系列涵盖基因工程全过程的周期短、现象直观、生动的实验。让学生争当基因小裁缝,筛选出转基因植物,从而揭开基因工程的神秘面纱,引起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关注和兴趣。

生物安全实验室——学到有关瘦肉精、农药残留、转基因成分等当今最受关注的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争议成分的快速检测原理和方法。学生还可以利用掌握的相关技术手段对身边的食品安全状况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工作,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生物信息实验室——可以学到BLAST,CLUSTALX,PHYLIP等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序列收集与储存、序列比对、相似序列的数据库搜索、基因预测、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生物芯片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内容。从而利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另外,还可以模拟生物大分子的构型,为生物实验的可行性预测提供参考数据。

功能定位 实验中心在课程设置上将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主要面向以下三个层面的学生开展教学:(1)普及类。面向全体高中生,让他们利用高中生物基础型课和拓展型课,每周到实验室接受一次培训;在一年时间内完成4~5个实验室的学习任务;(2)提高类。面向部分学生,让他们利用特色课教学时间到实验中心接受培训,培养兴趣;(3)创新类。面向个别选择生命科学实验课题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让他们在此进行课题研究。

课时安排 根据实验课的特点,一个实验小组最佳人数为6~8人,整个创新实验中心一次容纳一个班级40人左右为宜。所以,把一个班级分成5个小组。

教学方式 实验中心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操作、实践为主。要求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每一次实验。确因时间关系,当堂看不到实验最终结果,可在以后的时间用课间来观察。

学习评价 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过程。跟踪学生每一次实验,观察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每一次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每一个实验领域结束写一份总结,全部课程结束,根据自己的实验报告撰写一份学期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实验小结》。学期末在学生本人自评、同学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给予量化评价和描述性评价。

错位发展 实验中心教师团队的每位老师,在个人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人一个领域,形成错位发展,既分工又合作,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徐汇中学的生物创新实验室将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一条新路。

课程管理 成立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课程领导小组,由本校领导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领导组成,定期召开推进会,听取教师汇报,协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教师工作量问题,确定下一次推进的重点等。

学生体会

体会一:9月1日,在我校2008年第一学期的开学典礼上隆重举行了“徐汇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启用剪彩仪式。这个全市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创新科学实验基地是我们徐汇中学的校友任九皋先生捐资并借助高校技术力量创办而成的,由交大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博士作为导师对实验中心作技术支撑,在场地建设、仪器配备、安装验收、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为我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我们高一同学也很有幸地能够在实验中心畅游生命科学这片汪洋大海。

我们全班被分成5个小组,分别对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五大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分别是“微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安全”以及“生物信息”,5组同学将轮流走遍各个实验室。

我们小组首先进行的是对微生物的研究,在四节课中我们自己配制了培养基,采集过身边的微生物细菌,也培养过能产结冷胶的菌等。在那里我们受到交大教授们的亲自指导,提前感受大学先进的教学方式,也零距离接触最先进的科技,这使我们兴奋不已。

此次我们进入了“环境工程”,在第一堂课中,陈亮老师先给我们观看了污水处理的整个过程,并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原理、知识及操作方法。接着拿出了一瓶污水样品,让我们取样做成载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的各种生物及其残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然后我们通过一个设备在电脑屏幕上放大,更进一步地观察了这些生物的外貌特征,最后我们为这些个小生命拍下了照片或录像,写了实验报告,结束了上星期的生命科学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摆脱了只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概念,而是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并且可以自己动手探究,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知识点的牢记度和上课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对于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虽然短短的一堂课只做了一些目前看来没有什么成果的东西,但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仔仔细细地去做。如果在一些小细节上得过且过,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通过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平台,让我们高中生体验到了生命科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相信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一定能够收获更多!

体会二:盼望已久的实验终于开始了。随着老师一步步的耐心指导,同学们小心翼翼地移液,换枪头……趁着使用离心机的空隙,老师还用电脑播放了一段视频,更加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实验原理。实验中,同学们对于液体的移取、电泳池的使用等一系列操作,都保持严谨的态度,因为操作中一步使用不正确,皆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

一堂有趣的课,便这样有序地进行着……

我喜爱创新实验室,我喜爱基因工程这门课程,它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学到了大学才学到的内容;它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严谨求实、尊重事实、不懈求索的科学精神;它更激起了我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那难忘的第一堂基因工程课,将深深地影响着我……

姚佳怡——做实验还是很简单的,仪器很神奇,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激发了我对生物技术的兴趣,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进一步参与创新性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维进、张豪杰——通过四周学习,对于移液器的使用、电泳动操作十分熟知,也了解了很多知识,并对此产生了兴趣。对于老师的授课方式满意。但由于时间较少,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记住了PCR三部曲,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仍不熟知,对课程内容有了了解。

玄晓丽、何亦典——知道了基因工程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应用,做实验感觉很好,有成就感。做实验很考验耐心、毅力、要细心。这个实验,用处很广泛。

周俊豪、张露佳、郑思宇——知道了酶是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DNA包含A、T、G、C四种不同的含氮碱基,了解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学会了一些仪器的使用,锻炼了动手能力,对DNA进行操作,并且结果可视化。初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以后参加这类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受到关注 今年9月1日实验中心的正式启用,受到市、区领导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在启用典礼上,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说,“徐汇中学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必将是中学与高校接轨,全面生动落实素质教育的又一突破性的地标”。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章卫民说,“徐汇中学利用校友捐赠并借助高校技术力量创办现代化生物教学实训基地,这种办学模式必将成为学校特色和亮点,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必将成为徐汇中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在参观完徐汇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以及听了学校的音乐、美术特色课之后,非常肯定地称赞:这是看得见的素质教育。领导的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好实验室的信心,但我们也只是比兄弟学校早走了半步,我们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处于初始阶段,对于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点面结合的培养、实验室的可持续运作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我们知道,音乐有助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因为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发展人的知觉和想象力。很多科学家指出,科学研究中很多新发现往往是凭直觉和想象力产生的。钱学森先生曾经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得来的。”

徐汇中学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课的教学,始于办学之初,徐汇公学就实行西洋音乐教育,1860年,天主教的兰廷玉神父提出,上海教区缺少专业的演唱演奏团体,建议在徐汇公学建立一个演出班,派人从法国运进铜鼓洋号,徐汇中学西洋乐队由此成立。1862年在四川路演奏《晨曲》,引起轰动,“好评如云”。因此,学校为了传承这一特色,在这方面的投入量很大。

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音乐艺术类拓展课程6门,具体为:《徐汇中学舞蹈特色教育课程》、《徐汇中学弦乐课程》、《徐汇中学数字影视课程》、《徐汇中学口风琴合奏课程》、《徐汇中学合唱特色课程》、《徐汇中学民乐合奏课程》。并参加了区本教材的编写。如《艺术》、《合唱》、《口风琴吹奏》、《舞蹈基础训练》、《室内乐》、《中学生民乐》、《数字音乐》等。在原有音乐特色的基础上,成立了6个音乐教师工作室,其中新创建的是姚勇磊数字音乐工作室,指导学生通过电脑、电子琴创作乐曲,培养创新能力;姚渊口风琴工作室,其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音乐教育。为此学校又专门购进了两套进口口风琴,主要是让他们至少掌握一项音乐技能,以使全体初中学生都陶冶艺术的情操,使学生多彩发展。

课时安排 在完成普通班音乐课程的基础上,每个初中年级有2个音乐特色班,每周有4课时进行音乐特色教学,并在每周二、四下午进行大排练。

队伍建设 每一个工作室以本校特色教师的个体创造为主,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每个专业都聘请了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定期进行指导,经常请教育学院教研员来指导业务,聘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来做音乐的区级课题辅导;参加区本教材的编写,特色教师自己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各项活动的参与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相长,满足优秀艺术特长生的需求,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学校成立了特色教师工作室,为每位教师的错位发展搭建平台,又形成了音乐组教师多彩发展的优秀群体。

科研课题:《初中音乐舞蹈特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区级)

资金投入:近两年来,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硬件投入近30万元。

——美术教育

艺术的明显特征就在于它所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艺术可以调动起所有的感觉,激发起所有的情绪。艺术作品之所以有持久的价值也就在于它的创造性。所以,美术教育实质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实,每个人都具备了艺术家的灵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关键在于,有没有给予他们发挥潜能的土壤和机会。

学校开创之初,就有图画教学,后立为正式课程。学校与我国油画起源地土山湾画院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徐汇公学的学生最早接受西方绘画训练,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就是在徐汇中学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为此,学校继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创设平台。

硬件建设 学校原来辟有近千平方米的“徐汇画苑”,“画苑”内拥有可以和一所美术院校相媲美的美术教育设施、器材,还有一大间供学生开展手工活动课教学的手工操作坊,参与面为所有学生。还有许多美术作品陈列室。

课程开发:学校开设油画、国画、水粉、雕塑、陶艺、蜡染、扎染、线绳艺术、环保艺术、剪纸、版画、包袋设计、装置艺术、皮影、服装设计、面塑、皮雕、卵石画、篆刻、书法等课程。现已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徐汇中学美术特色课程》5本,包括:《线绳纤维构成》、《美术馆与学校合作课程——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部分、初中部分)、《陶艺课程》、《头像雕塑》、《纸工艺》、《走进浮雕》等。由杨寿东教师编写的《素描教程》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已再版8次。其他教师的教案由上师大美院编入高校美术教材中。

课时安排 每个初中年级有2个美术特色班,每周有4课时进行美术特色教学。以点带面,扩大到对全体学生的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教育,为提升徐汇学子的艺术修养奠定基础。

队伍建设 每一个工作室以本校特色教师的个体创造为主,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上海美术博物馆的专家定期进行指导,经常请教育学院教研员来指导业务;美术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汇中学联合做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色教师自己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国际级、国家级的美术展览,在各项活动的参与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优秀特长生在专业上的不断需求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为此,学校成立了特色教师工作室,为每位教师的错位发展搭建平台,又形成了美术组教师多彩发展的优秀群体。

学术研讨 2007年2月5日,20多位活跃在上海美术教育界的名流应邀聚集在徐汇中学参加“2007年徐汇中学美术教育研讨会”。到会的主要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大根、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上海市教委科艺体卫处处长梁健敏、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美术教研员沈金龙、各兄弟区美术教研员及相关兄弟学校校长等,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沈韬,助理调研员王华兴也应邀出席会议。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说,艺术应走出神圣的殿堂,走向百姓,接近草根。美术馆有意与徐汇中学协作,使艺术从美术馆延伸到学校,使美术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美术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2008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和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和部分在我校实习的研究生做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结题报告。

社会效应 我校已经向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师大等院校输送了数百名品学兼优的人才。在校学生多次在国内外美术大赛中获奖。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多次作专题报道。学校的美术教学在全市有很高的知名度,已经为国家的各类美术学校、美术团体输送了三百名美术专业人才,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美术特色学校,毕业生已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2007年国家教育部举办“国家级美术培训者培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研员、高级教师到我校听杨老师介绍我校美术特色教育。2008年日本16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专家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孙乃树教授带领下,到我校听杨老师上课,参观了画室并举行了研讨会。

美术基地 我校“美术画苑”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美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习、教学研究的基地。同时,接待了国内外各种团体、学术单位的参观访问。

1.我校2004年、200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我校2001、2006年度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

——人文熏陶

旨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宽泛的人文底子,并形成校本课程。以限定性语文拓展课的形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基本形成不同年段的《校本人文读本阅读课程》体系。

1.初中以经典阅读为核心,预初阅读《西游记》,初一阅读《诗经》,初二阅读《论语》。

2.高中开设《语、修、逻》、《西方文学简史》,《现当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3.还有《中国饮食文化》、《毛泽东诗词鉴赏》、《名文导读》、《鲁迅作品选读》、《旅游文化》、《宗教与文学》、《古代哲理诗选读》、《红楼人物探微》等拓展课程。

此次到台湾的经历让我对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校今后将在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哲学等方面进行探索。

(三)学生、教师、学校共荣,构建多彩可持续发展空间

多彩发展的学生

上海市市长奖:

初一(3)班曹雯婷获得2007年上海市市长奖。

徐汇区区长奖:

初一(3)班曹雯婷获得2007年徐汇区区长奖;

初三(5)班杨英豪获得2008年徐汇区区长奖;

初三(5)班孙强获得2008年徐汇区区长奖;

初三(5)班赵昊获得2008年徐汇区区长奖。

上海市三好学生称号:

初三(3)班王雪获得2006学年上海市三好学生称号;

高三(1)班严铮贞获得2007学年度上海市三好学生、2007年度徐汇中学“十佳学生”称号;

初一(3)班金圣妍获得2007学年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最新成果:

初二(3)班4位同学参加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对祖国三十年变化知多少?”竞赛活动,已进入上海市决赛。

科技教育成果:

2006年:

1.上海市中小学“保护我们的家园”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知识竞赛活动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上海市青少年“田二杯”拯救野生动物科普系列活动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2.上海市“徐教院附中杯”青少年电子知识与技能竞赛三等奖2个。

3.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万人大挑战赛高中组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

4.2006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智力七巧板比赛三等奖。

5.第十一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10个。

6.第二十一届上海市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二等奖。

7.“迎世博‘生态上海、健康上海’——上海科技馆”大型科普教育系列活动网页制作比赛高中组一、二、三等奖各1个。

8.教育部国家规划课题《中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实证研究》的独立子项目《环保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研究》结题,并获得证书。

9.“节能在我身边”学生论坛上最佳活动方案的第一名。

10.参加了2006年上海市金钥匙科技竞赛。

11.参加了2006年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决赛,获得金擂奖和银擂奖。

2007年:

1.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八分钟环游地球》Ⅱ组第三名和富斯卡特别创造力奖。

2.第二十二届上海市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一等奖。一名学生获得2007年上海市明日科技希望之星的称号。

3.获得2007年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万人大挑战赛高中组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

4.上海市2007年度少年儿童“探索昆虫世界”科学实践活动竞赛蝴蝶标本制作项目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

5.2007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智力七巧板比赛一等奖2个。

6.2007年上海市青少年电子知识与技能竞赛“上小杯”电子实验比赛(金属探测初中组)二等奖1个、三等奖9个。

7.2007年上海市青少年“白猫杯”生活中化学知识竞赛六年级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

8.初二(3)班韩笃一获2007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智力七巧板比赛一等奖。

2008年:

1.徐汇中学模型小组获得2008年上海市航模比赛一等奖,上海市船模比赛二、三等奖。

2.初二(3)班奚旺获2008年头脑奥匹克万人大挑战初中组二等奖。

3.高二(2)班李晗获2008年上海市“白猫杯”化学竞赛三等奖。

4.初二(3)班白英杰获2008年上海市青少年“白猫杯”中化学知识竞赛(初中组)一等奖。

体育教学成果:

1.我校初中女子篮球队代表徐汇区在2008年上海市第一届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中勇夺女子初中乙组银牌。

2.女子篮球队连续三年作为徐汇区冠军队参加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分别荣获团体第三和第五名。

3.桥牌队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荣获团体第四名;高中足球队获徐汇区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三名。

4.我校游泳队今年代表徐汇区参加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甲组18名成员,其中9人是我校的,获得2金、6银、2铜、5个第四名、4个第五名等共23个奖项,为徐汇区和徐汇中学争得了荣誉。

5.上海市第四届“震宇杯”中学生桥牌比赛初中组公开赛团体第三名。

6.2006—2007年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第五名。

7.2007年6月获上海市中学生篮球联赛初中女子乙组第一名。

8.高中组获区“上中杯”中学生羽毛球比赛团体第六名。

9.区级奖项:学校还分别获区游泳、女子五项全能、足球比赛、定向越野等多项奖。

10.2007年10月徐汇中学荣获徐汇区夏季游泳场所开放优秀服务池。

音乐教育成果:音乐特色班学生在参加演出、比赛中得到锻炼,取得成绩:

1.我校2004年、200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我校2001、2006年度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

3.学校舞蹈团、合唱团连续被命名为徐汇区学生艺术团。

4.潘小莉老师指导的舞蹈团2006年被首批命名为市级优秀非职业舞蹈团。舞蹈《织之织》、《岁月如歌》在2007、2008年分赴美国夏威夷、德国参加国际舞蹈节比赛均获一等奖。

5.桂敏老师指导的合唱团在上海市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今年代表徐汇区参加市班队合唱和特色队合唱比赛,获得一、二等奖。

6.史莉莉老师指导的民乐团获第三届“长三角”地区《丰年祭》展演新秀奖。今年代表徐汇区参加市民乐比赛。

7.2006、2007年上海市“美年达”杯百校风采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8.2007年“爱我中华”香港国际儿童艺术节合唱一等奖。

9.中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合唱专场原创歌曲《阳光下成长》、《青春舞曲》获中学组一等奖。

美术教育成果:

1.在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会“我眼中的特奥会”上海少年儿童特奥会创意美术大赛上,我校荣获组织奖并获得中学组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两名,优秀奖十三名,团体荣获中学组一等奖,作品已印成精美画册并将送到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

2.“星星河”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名。“千禧龙杯”国际青少年书画作品联展大赛银奖。

3.学生王彦玲同学在首届“中华小神笔”动漫画竞赛中获三等奖。

4.学生邢云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大赛美术二等奖。

5.几十人次获区各类比赛一、二、三等奖。

学生获奖情况统计

img7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学校设定“基本素质分析、师德目标、师能目标、专业理论学习目标、教育教学发展目标、阶段目标以及个人专业发展愿景”等栏目,引导教师据此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引导自身的专业成长。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

一是构建教师分层培养机制。

1.品牌教师的培养:各类特色教学,如创新实验室、美术、音乐等特色项目,通过聘请相关领域里的专家、教授进行培训。

2.骨干教师的培养:2006—2007年,我校与区教育学院联合组织了涉及7个学科的区教研员对本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29人次的带教培训。教育学院陆葆谦院长曾多次来校作专题培训。

3.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努力将青年骨干教师放在教育教学重镇之地,通过给任务、压担子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二是创造多种层次、多条渠道、多项内容的教师培训模式。

1.苦练内功,扎实教学基本功:请上海市教育科学院普教所胡兴宏老师指导教师写论文,人人都写,提高科研能力,优秀的推荐发表;对申报高一级制成的教师论文请专家点评,提出修改意见;组织校级“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说课、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扎实教师基本功;对参加市级、区级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师,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帮助教师一起选课、磨课。

2.开阔视野,加强学科功力:组织教研组长、学校行政赴省级重点学校听课、取经;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去苏州园林参观,听苏州评弹,拓宽专业知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后进修培训,现在有研究生学历12人;创建创新实验室,请上海交大教授培养,形成各自的特色项目,错位发展;为音乐、美术等特色课教师聘请专家作专业指导;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上海市德育基地实训,本轮三位教师入选市德育研究实训基地的学员。

3.校本研训,提升专业技能:组织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组织师德、科研、德育等校本研训,提高教师师德师能素养;与区内教师进修学院专家、教研员结成师徒,走出“萝卜煮萝卜”的单一模式;组织了《教科研论文撰写》的校本培训,邀请来我校做专题讲座,每位教师在接受培训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论文一篇。

4.搭建平台,推出学校名师:学校给教研组、年级组活动津贴,用以开展教研学术和凝聚力活动之用;发挥完全中学的优势,采取“初高中联动”策略,加强同学科初高中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初高中联动的说课、听课活动,通过联动,不仅提高了初中教师的业务能力,而且对于高中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初中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高中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积极参与区教育局的支教活动,把最好的教师输送出去,作为骨干教师培养,丰富人生经历,增加学养;积极承办区内学术节展示,由于动员到位,教师都踊跃报名上公开课,愿意在大型活动中亮相,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5.建工作室,形成错位发展:学校为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5位教师、音乐组6位教师、美术组5位教师、OM小组、模型小组等总共18位特色教师建立了独立的工作室,每位老师一个领域,在自身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错位发展,既分工又合作,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6.激励机制,奖励骨干教师:如让优秀教师大会交流发言,参加教育教学评比,为优秀教师提供进修、出国、访问的机会等。近年来学校赴台北39人次;赴美国学习、访问、比赛4人次;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人次;赴新疆石河子二中32人次;赴长春参加全国历史年会2人次;代表上海参加美国“人民对人民”国际数学年会1人次;代表上海市赴北京参加全国校园集体舞培训1人次。学校为高中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对岗不对人”的分配机制奖励了在学校重要岗位上的优秀教师。

7.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围绕学校主课题,形成“国家—市—区—校—组”五级课题研究网络。

img8

教师风采呈现

学校现在岗在职的专任教师180人,年龄结构:现有35岁以下青年教师76人,占42.2%。学历情况:现有研究生学历9人,占5%;大学本科学历教师169人(其中7人在读研究生),占93.3%。职称结构:高级40人,占22.2%。中学一级教师125人,占69.5%,中学二级教师15人,占8.3%。骨干教师:现有市名校长、名师后备3人(庄小凤、李伟华、马梅),市德育实训基地学员3人(马强、李振芳、史莉莉),区学科带头人1名(庄小凤),局学科带头人4人(李伟华、潘小莉、马梅、刘征雄),区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张小忠、刘侠、龚亮、杨若阳、陶琦、洪晟、蔡科、陈蔚菁、姚虹、史莉莉、励霄虹、林芳);获得区骏马奖3人(刘侠、姚虹、陶琦),区耕耘奖2人(张小忠、沈跃华),区耕耘奖提名奖2人(马梅、赵俊珍),区育人奖1人(蔡懿露),区育人奖提名奖1名(丁旭)。上海市园丁奖1人(马梅),区园丁奖3人(马强、毕永刚、绳文锋),区教育系统好党员5人(赵俊珍、沈玉丽、沈跃华、张小忠、史莉莉),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庄小凤)。

教师个人成果:

潘小莉:2007年上海市校园舞蹈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7年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

    2007年获香港“爱我中华”舞蹈比赛指导奖

    2007年获上海市“百校风采”初中组指导金奖

史莉莉:2008年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全能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

    2008年上海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评比二等奖

    2006年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委员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桂 敏:2008年徐汇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全能二等奖

    2007年上海市“浦东杯”中学器乐教学评比一等奖

    2007年获上海市“百校风采”初中组指导金奖

励霄虹:2007年艺术论文比赛全国二等奖、上海一等奖

    2006年徐汇区中学器乐教学评比二等奖

何 明:2008年“师爱在家庭中闪光”——上海市中小学家长学校优秀工作者

王 缨:2008年上海市第八届金爱心教师评选二等奖

李 勇:2007—2008年上海市网页设计制作竞赛二等奖

郑阶平:2008年第四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指导奖

刘 侠:2008年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

姚 虹:2008年代表徐汇区教师向全市历史学科教师作教学展示

蔡 科:2008年代表徐汇区教师向全市物理学科教师作教学展示

教师获奖情况统计

img9

多彩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近三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声誉日隆。中考成绩不断攀升,已稳居公办学校前列。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提高:2006年96.94%,2007年99.6%,2008年96.4%。同时,学校也取得了许多荣誉:2006年度被评为徐汇区文明单位、2006年度被评为徐汇区“平安单位”、2006与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金爱心集体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2007年被区政府评为2003—2006年度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市科技特色示范校、2008年被评为区科技特色示范校、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被评为徐汇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被评为徐汇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先进单位等。2008年为亚太国际教育实验学校、2007年为中央教科所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2008年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徐汇中学实训基地。

另外,学校科教研究成果获得区级奖项2人次;科艺体获得国际奖项8个,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0多个,上海市和区级比赛获奖200多项。美术和音乐特色教育继续发展,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也投入使用,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四)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形成多彩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蓝海战略

打破人力资源围墙,引优质的资源进课堂。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的“蓝海战略”思想,打破人力资源围墙,整合人力资源优势。力争强强联手,资源共享,让更多的教育资源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视野。

1.上接——名牌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华师大、上师大)。

2.下接——特色小学(向阳小学、光启小学、高安路一小、汇师小学)。

3.横联——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上海美术馆、徐家汇街道社区。

4.家长志愿团——由北大心理系教授朱军、本区科技特色教师曹庆明、交大教授白晓慧、由德林等组成。

5.寻求高校支撑 学校创建“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聘请以林志新院长为主的交大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博士作为导师,对本实验中心作技术支撑。学校的“徐汇画苑”建设,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大根等高校教授的专业支持。学校的民乐队、舞蹈队、室内乐队、声乐队、数字音乐组等的建设,分别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舞蹈学校、上师大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支持。我校的初中女子篮球是区体育局和教育局“体教结合”的布点单位,在技术上得到了区少体校的支持。

6.用好校友资源 我校44届校友、新加坡华裔富商任九皋先生一直感念母校的培养,关注母校的发展,先后向母校捐赠了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马相伯纪念碑、“任魏维拉夫人奖学金”、每年3名高三毕业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的全额奖学金等数百万元的钱物。2007年深知科教能兴国的任先生又向母校捐赠了50万美金,专门用于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创建。

刚刚去世的44届校友朱蒙泉,在生前为实现胞兄朱任泉的遗愿,捐资36万在徐汇中学设立“朱任泉校友优秀清寒奖励金”,专门奖励学习优秀而家境贫寒的学子。学校已将任九皋、朱蒙泉两位校友作为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德育资源。

另外,学校还分别邀请44届校友、著名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专家陶义训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作医学检验讲座;还有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体育场总设计师魏敦山从百忙中挤时间为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作精彩的报告,母校的每一次盛大活动他都准时出席,无一例外;还有55届校友、黄浦江大桥建设处副总工程师钱宗渊为母校校庆送来捐款,回母校给学弟学妹讲解南浦大桥的设计原理等。邀请59届校友、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兼机器人关键技术专题组长龚振邦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作机器人讲座;邀请61届校友、著名导演李歇浦、著名电影编导殷敦煌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作电影文学讲座;邀请66届初中校友、著名作家叶辛多次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作文学创作专题报告;今年,学校又邀请62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谈谈中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对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7.盘活家长资源 在徐汇中学的学生家长也蕴藏着丰厚的资源,绝大多数家长热心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场地的租用、服装的租借、经费的赞助、交通工具的使用等方面都给予学校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有一批高层知识分子家长直接到学校担当志愿者,为学生作讲座,作心理辅导,作家长代表讲话等。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家庭赢,学校赢,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赢。

三、今后的思考

通过以上举措,三年多以来,学校在各界领导和同行的指导、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经受了来自区、市、国家的督导,也经受了区党建专项督导。在每一次督导中,我们在探索素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同时我们的办学理念也在一次次的督导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校还有许多不足,在贯彻课改精神、进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还比较欠缺,还需要增加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学基础等内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品格人格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去,通过具体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科技教育方面,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目前已实现高中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要让它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财富,为培养创新人才做贡献;另外,作为多彩发展教育的重要土壤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档次,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名师。

我们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宽容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质自由地发展。我们期望营造一个具有热带雨林特征的生态型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雨水。从苔藓到乔木、从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各种生物,千姿百态,欣欣向荣,茁壮成长。教师不再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各种类型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希望徐汇中学在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建设成一所生态型学校,它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①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②个体的差异发展,构成整体的和谐发展;③学校内部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多彩发展课程体系;④多彩发展的学校更加开放,可以与外界进行更有深度和效度的信息交互。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在路上》,我想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是走在探寻教育真谛的路上,这条路没有终点,因为时代永远在前进,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在更新,徐汇中学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也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的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