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

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有知识库的功能是为产学合作双方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保证企业和大学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从共有知识库的合适位置获得合适的知识以及向共有知识库的合适位置传送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则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目标之一。共有知识的应用是指从共有知识库提取并运用相关的知识,产生新价值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应用,可以发挥知识的真正作用,并促使其发生迁移,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

三、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

共有知识库的功能是为产学合作双方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保证企业和大学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从共有知识库的合适位置获得合适的知识以及向共有知识库的合适位置传送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则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目标之一。

个人或组织在参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巩固与深化,也有利于知识在各个层面上的运用,促进共有知识在企业和大学内部吸收和应用。

1.共有知识的吸收

关于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文献研究表明,可以运用规范的技术与方法锻造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这里隐含着的两个命题:一是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可以锻造或提升的,这已经在有关组织知识吸收的理论中被各个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思路下的大量研究文献的结果所确认;二是组织知识吸收能力是可以运用设计好了的策略、技术路径或具体方法来重构或提升的。是可以在现实中操作的[138]。在现实中真正锻造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必须经历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孕育、激发、提升和再造三个不同但连续进行的锻造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锻造,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吸收共有知识。

(1)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孕育

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虽然并不是组织成员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线性相加,但毕竟是建立在个体组织成员的知识吸收能力基础之上的。可以说,组织知识吸收能力是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为基础孕育、整合、成长起来的[139]。所以,对锻造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第一步是必须溯本求源,从源头上锻造,即将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先放在对组织成员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及其系统整合上。这需要以下多种方法操作:

一是改变心智模式。有利于知识吸收的心智模式帮助个体形成的习惯和思维框架,有利于提高知识吸收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塑造积极自我意象。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是培养能力的信念基础,主要途径是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强化自我价值观念,对自己充满期望等。三是调整知识吸收心态,就是调整自己对事业对生活对工作的心理认知、心灵感受、思想体验,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努力行动的行为意向,造就良好的应对变动环境的心理准备。四是利用行动机遇。随时准备参与自己想要或应该参加的行动,不要只想不做或是看别人做。五是追寻特立独行创新快感。

总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高昂的知识吸收热情、坚强的知识吸收意志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意念。组织中许多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具备了,离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发芽期”也就不远了。知识吸收的氛围、热情、胆识、勇气和信心,也许会对他人具有感染力,组织中具有很强知识吸收能力的成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周围的人。

(2)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激发

锻造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第二步是在个体知识吸收能力整合基础上进行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激发。其主要途径包括:

一是创置有利于知识吸收能力扩展的组织文化环境。充分包容异见、崇尚创新、合作中有公开公正竞争的双赢、平等但适度敬畏权威、坦荡达观、自我检视、直面争议、勇担责任等的组织文化氛围,会强有力地在组织文化与社会心理空间为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养成和激发提供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二是设计有利于能力锻造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应该是趋向于扁平化的、高弹性的、动态调整的、可做柔性管理的、适度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这样可以为有着一定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的组织成员在适当的组织物质空间内互动、联动并有助于提升组织整体能力创设组织结构基础。三是优化组织信息处理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知识吸收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加工的支持。在信息获取、链接、传播、使用、保护等方面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与网络对话技术、在线信息处理、视频会议等多种信息处理机制,实现组织成员的虚拟空间知识吸收,使组织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对组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知识吸收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出与网络技术同步发展的最新的要求。四是合理安排组织激励制度。激励是激发鼓励,使人振作、奋发之意,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意思。五是扮演好组织知识吸收的推动者。在组织中构造一种平衡,使人们有能力在延续现状和创造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3)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和再造

锻造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第三步是将已经激发出来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加以提升。这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知识吸收障碍与问题的识别和克服来实现的过程。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激发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保持住并且持续地提升已经激发出来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这就要看准是什么因素使这些已经存在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被降低、被削弱或不复存在了。这往往是组织中那些阻挠组织知识吸收的障碍和问题作用的结果。这些障碍和问题的产生对组织知识吸收的阻力大于组织知识吸收能力时,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就会被削弱。所以,识别并克服组织知识吸收障碍对知识吸收造成的阻力,也就相当于提升了组织知识吸收能力[139]

提升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典型途径是团队知识吸收。它旨在重点再造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合作知识吸收具有令人吃惊的潜能,集体可以做到比个体更有洞察力、更为聪明,团体的智商可以远远大于个人的智商。通过深度会谈与公开讨论两种形式的交谈,可以锻造组织持续开创性知识吸收的能力。

最后,就是在已经孕育、激发、提升起来的组织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地锤炼更高水平和实力的过程。比如,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使组织获得创造性张力,从而在新的高度再造组织知识吸收能力。

共有知识的吸收最终要落实到个体与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上,组织领导人充其量也只是以推动者的身份创设有助于知识吸收的条件。个人的知识吸收只能靠他自己的心智和行动的锻造来实现。而组织中每个人的知识吸收,将在组织整体水平上完成共有知识的吸收。

2.共有知识的应用

共有知识的应用是指从共有知识库提取并运用相关的知识,产生新价值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应用,可以发挥知识的真正作用,并促使其发生迁移,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产学合作共有知识的应用分为两个部分,理论应用和实践应用。大学的知识应用以理论应用为主,大学共有知识的应用主要是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发现新理论。企业的知识应用以实践应用为主,其将共有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共有知识在企业中得到的应用主要以实践为主,如图3-13所示,在企业中,共有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同时,我们看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源头”来自大学的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中获得的理论成果经过实验研究之后,会成为以专利、专有技术为载体的科技成果;通过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了现实生产力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规划(2001—2020)》中指出,坚持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正确路线,就要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顶天”,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研成果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发挥重大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要切实保证代表国家利益的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发展势头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纵观“硅谷现象[2]”和“剑桥奇迹[3]”,依托大学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现代大学飞跃发展的必由之路。

img45

图3-13 企业与大学的知识应用

因此,相对于企业层次的知识应用,大学通过其内部的特有的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对来自共享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这种应用同样影响着大学的知识状况。大学是通过三种职能的知识结构(行政的和学术的)的共同演进来实现对知识的应用的,大学的知识应用体现在六个方面:

其一,大学知识生产与创新。大学从事知识生产与创新可以帮助大学降低知识交易成本,提高大学声誉,提高大学资源利用效率。其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产出形式主要为科技著作、论文文献、科技成果、科研课题等。其二,促进学科知识的分化与演化。通过对来自企业的市场、应用知识的分析,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大学中的某个学系或专业会分裂成多个研究领域,这些研究领域的增加反映了来自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随着分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知识专业化趋势和职业专门化趋势,而大学知识的演化则主要是在名称的变更中反映出来。比如在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大学往往会发现某一类别有关的知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者是某种职业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了知识的演化。其三,引发学科知识的交叉。现代科技创新对学科综合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来自企业的应用知识能够帮助大学打破学科与学科的界限,加速综合领域和临界领域的开发和研究,这是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其四,推进学科知识综合化。主要发生在院系合并中,常伴随名称的改变。这主要是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需要。其五,大学知识内部流动与转化。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140],也就是说知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价值增值的情况。因此,知识在大学内部的流动与转化会提升知识的价值。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获得的知识可以通过大学内部人员交流来启发其他科研与教学人员的思维,从而提高其科研与教学水平。其六,共有知识在大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获取的知识可以帮助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知识应用在某些高校中体现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和课程改革来实现[141]。例如,武汉科技学院的纺织学科、服装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建设、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积淀,已经成为学校的符号和象征。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的“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庆福教授“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此为契机,该校牵头组建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湖北省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着手筹建湖北纺织企业战略联盟,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推广意识;同时,该校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改革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推进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