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我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我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内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发展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鄱阳湖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江西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我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

井冈山大学 龚奎林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即将成为促进江西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促进整个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发展,而这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支持。省内各高校应该坚持“科学发展上水平,提升内涵建强校,服务鄱阳湖大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义务有责任进行产学研对接,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培养更多人才,在江西崛起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不仅有力地推动江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江西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设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这就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学科转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对接等都需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为指引,帮助江西经济崛起成为高校首要考虑的发展目标。因此,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我省今年将全面实施高校科技创新“311”工程,预计到2012年,全省将投入12亿元,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诚然,高校作为继承、创造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基因库,是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辐射源;作为高层、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产业三结合的基地,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母体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人才库。省内高校如何发展,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是一项重要途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省内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发展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鄱阳湖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办学理念。

唯有如此,各高校才能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中去,才能发挥优势,积极谋划,找准各个高校自身服务江西新发展的方向和服务的重点,增强服务江西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教育发展思路。因此,各高校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服务江西新发展中要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瓶颈,制定好高校服务鄱阳湖、服务工业化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计划,积极创建一个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凝练专业学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依靠科学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江西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江西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因为江西高校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促使江西高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为社会带来特殊效用而获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系统。

而江西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最直接的就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宜春学院、九江学院、新余学院,还是行业性大学江西师大、江西财大、江西农大、华东交大、江西理工、东华理工、江西中医药学院等,亦或是各种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大学,甚至三本独立学院,都应首先考虑的是我这个学校该如何把自己的特色、强项拿出来,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市场进行产学研对接,如果没有合适的对应,就应该转变专业和服务生产方式,或者提供一种精神、文化的软实力,总之一切以服务江西大局为重。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经历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必须要走入市场,接受市场选择。江西高校以其特色服务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方经济发展获得了“造血”功能,同时,也能使高校得到更多的经费投入和效益。

事实也正在逐渐表明,政府对大学的投资越来越走向根据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的贡献率来进行分配。只有从社会、企业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坚持开放发展,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要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高新实用技术,努力通过校、政、企的合作打造产、学、研联合体,联合攻关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搭建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使江西高校产学研结合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接轨,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服务提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所以,江西高校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努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江西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赣鄱省情视域下的江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要素与培养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号召举国振奋,深得人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强调,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因此,如何提高江西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何服务江西新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人、每个高校都应思考的问题。各个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找准切入点,以新机制、新载体、新方法提高服务成效。

江西高校发展的根本在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通过培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而协调发展培育人才,为我省鄱阳湖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换句话说,江西省内高校围绕赣鄱省情,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江西新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努力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准确定位,认真分析重点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需要,找准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培育科研团队,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学科专业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高校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江西省内高校要时刻关注江西经济发展中所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建设,凸显出各自特色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专长,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为目标,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应用学科,注重技术的开发和转化,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正确选定学科建设战略,避免与其他学校强势、特色学科的培育和竞争中直接交锋,发挥好比较优势的地位,通过组建学科群,实现跨学科发展,从而实现学科研究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来保证,就不会产生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及其成果转化是高校总体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推动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动力源,更是学校树立权威公众形象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面向校内外进一步整合科研人才资源、产业资源,创造条件,挖掘潜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实现教学、科研、产业协调发展,壮大学校的综合实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进行产学研结合无疑是高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产学研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有利于学校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企业及时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方式,使学校和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共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省内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应用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不但要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而且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人才队伍建设。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而知识必须以人为载体,人才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优质教师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江西高校建设和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提高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数量,这是江西省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赢得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江西省内各高等院校、职业学院要根据高新科技及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状况,制定出前瞻性强的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重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专兼结合、内外搭配等方式凝聚一批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和江西省资助实施的重大项目和研发计划带动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努力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第四,我省高校应根据市场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一批特色专业,推进产学研结合。高校要努力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市场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一批特色专业,推进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正是体现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江西高校要使市场导向、机制和规则在产学研结合的下游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使科技创新成果以最短的周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瞄准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整合学校的科研力量,形成能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高技术支持、知识和人才支撑。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人力资源是高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培育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江西是欠发达的中部省份,更需要人才的充实,人才培养质量应体现为人才培养的区域性及专业建设的区域性和先进性,故省内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主,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发展服务。

第五,校际、省际、国际间交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高起点的国家战略,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征要求江西省内高校注重校际、省际、国际间的对外交流、开放与合作。唯有如此,高校才能与其它省内外、国内外高校优势互补、互为支持,不仅共享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发展速度,而且可以共享教育发展信息,以此准确预测社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甚至还可以共享教育新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办学效益。同时,省内高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他们针对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点产业发展进行跨学科探索和合作,大力提升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南昌大学等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辐射作用,更好发挥其服务社会功能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七,校园红色文化建设。高校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省市经济的发展需要软实力的支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需要各个高校发掘培育、继承弘扬赣鄱大地最具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把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提炼成一种文化软实力,打造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红色文化品牌,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因此,要大力加强富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景点的建设等多种形式,努力造就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风;倡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感情、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努力养成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风;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注重高校组织文化建设则能为强化特色、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总之,江西省内高校应该始终把国家需要、江西建设的需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方针,加强科技和学术资源整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一些带动力强、影响面大、见效快的项目,争取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鄱阳湖建设和产业振兴。进一步完善校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促进项目成果快速转化,拓展服务区域经济功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红色文化传承,提升软实力,不断提高承接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和咨询研究课题的能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智囊团作用,更好地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