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不难发现,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不仅避免了各层次大学间的无序竞争与盲目升格,而且让州立学院主动承担了一部分原先由州立大学进行的精英人才培养职能。从美国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规划中可以看出,精英人才培养与精英教育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同层次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各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人才培养需要各层次、各类型大学来共同承担。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吴向明 陈 煜

内容提要: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分类分层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本文在梳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借鉴国外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精英人才的培养规格。

关键词:大众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已在2002年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7年毛入率达到23%,在校生数超过2300万,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英教育与以满足社会经济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大众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一、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培养的分层化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机构出现多样化、分层次的趋势。美国是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和大众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国家,约占3%左右的研究型大学保持着精英高等教育模式,人才选拔标准很高,而约占50%以上是二年制的社区学院,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功能,中间层次的四年制院校则担负着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美国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规划可以给我们一个清楚的启示。面对二战后生育高峰引起的高等教育入学“浪潮”和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期望,高等教育快速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转变,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利福尼利亚一些原先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想要成为州立大学,有些社区学院想要成为四年制学院。大学面临着是继续成为博士学位和高层次专业训练以及基础研究的唯一提供者,还是继续负责本科生,特别是本科生低段的教学困境。以加州大学校长克尔为组长的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规划,总体设想出一个分层次办学的计划,州立大学从招收15%的中学毕业生下降到12.5%,州立学院从招收50%的中学毕业生下降到33%。新的规划使州立大学的一部分优秀生源转移到州立学院,而州立学院把较多的学生让给社区学院。除此之外,建立起社区学院、州立学院和州立大学间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即社区学院的优秀学生可以转学到州立学院或大学,州立大学则与州立学院之间建立了联合哲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从中不难发现,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不仅避免了各层次大学间的无序竞争与盲目升格,而且让州立学院主动承担了一部分原先由州立大学进行的精英人才培养职能。

潘懋元教授认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两者朝不同的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从美国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规划中可以看出,精英人才培养与精英教育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同层次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各不相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教师资源匮乏,许多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不清,一些水平不高的地方院校盲目升格,一味追求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加,使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而在美国,即使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很少。200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公布的数字表明,美国博士授予单位只有261个,占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6. 6%。而2002年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245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12.23%,远远高于美国。因此,随着高校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轴心”,在社会分层和职业分层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如何培养出既能完成院校使命,又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是高校办学需要明了的问题。

二、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为其输送大量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也需为其培养一批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精英型人才。与传统精英人才培养相比,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其一,精英教育并不是指精英教育阶段少数人享有的教育,而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高层次高标准教育,是质的规定性,而非量的要求;其二,它培养的并不是专指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人才,而是指各类高校为社会培育出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英才;其三,它并不简单等同于如研究生教育这样一个层次的教育,而是各个层次根据院校使命和社会需要对部分学有余力、有较佳天赋或潜力及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的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可见,精英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各阶层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选择和趋势。它既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能体现出“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需要。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亦有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规格、特点等。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研究型大学因其拥有较强的师资、较好的生源、优越的硬件设备、相对充足的经费等优势,始终担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阶段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人才培养需要各层次、各类型大学来共同承担。一些地方综合型大学在师资、生源等条件上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虽较为薄弱,但作为某一地区经济、教育、科技、社会等各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及考虑学生需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等多种需要,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选择、有重点地抓好精英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出一条符合院校发展的精英型人才培养路径势在必行。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先行探索为本科教育提供了发展思路,从国内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实践比较中可以归纳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共性特征:

(1)追求卓越,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是其培养目标的共同特征。国内知名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实践正是围绕这种理念所进行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方法、手段,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等一系列过程和活动。

(2)逐渐重视通识教育。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或“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各校以学分制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一、二年级,为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按大类进行培养,以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为主;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要求和选择空间。

(3)探索文理交融、理工渗透途径,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类专业互选学分要求,推行转专业、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4)创新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多规格培养拔尖人才。

(5)注重学生科研,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项项目和基金。

(6)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人生发展规划、科研能力的培养等予以指导。

(7)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在整体精英教育基础上,设立专门的“精英班或学院”。

三、精英人才的培养规格

综观国内外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尽管有其培养目标、规格、特点和社会适应面的差异,但仍存在某些精英人才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共性特征。早在20世纪初叶,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就曾提出过,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他们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探究问题的兴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推进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也曾指出,21世纪受过良好教育个体的特征是“理性、知识和智慧”,“应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的推理能力,懂得科学方法和其他探究方法,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应具备与最优秀人类相适应的精神与品质;敏锐的判断力、良好的审美力、很强的适应性和自信心;还应有历史知识,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能将这些知识与判断力结合起来去认真细致地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同时还应有优秀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哥伦比亚大学在目标中也列出教学对学生能力的三大考虑要素,即灵活的知识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精英人才可通过教育培养的素质和能力规格大致归纳如下:

(1)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哈佛大学校长在北大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演讲中指出,“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我们较强的专业特性,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重视通识教育,提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富有集体精神、责任意识和相互宽容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英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2)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好的适应性。学校通过建立跨学科的综合型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牛津大学的复合专业,使学生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做到目光远大、视觉敏锐、灵活多变,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也为后续人生较好地判断处理各种复杂事务、较好地适应社会,以及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3)富有探索、合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导师共同探索学术前沿领域,在自主学习与合理引导、合作交流中探究、创新,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和热情,养成较好的组织和理解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看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才干。

(4)清晰思维,较好的协调、表达、沟通、思辨能力。“斯坦福导读”、“新生讨论课”、写作、外语等课程既密切师生关系,开阔学生视野,在合作性的环境中探究式学习,也锻炼学生言语表达、交流沟通的技巧,提高了自信、自我开放以及领导力。

(5)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通过国际交流,国际性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思想得到更多的激荡和碰撞,更具开放性与国际化。

总之,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而是一种上至理念、观念的思想层面,下至运行实践的操作层面的培养。如果说“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的精神质量来衡量,而不是他的寿命的长度”,那么大学的基业长青“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培养满足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必将继续成为高水平大学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