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政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福利化办园阶段和社会化办园阶段。自1983年起,中国幼儿教育进入向社会化办园转型的阶段,这一转型的趋势是:办园核心目标由支持妇女就业到提高国民素质;组织依托由单位到单位和社会的多元,且以社会为主;举办主体由单位向个人转移,经费由举办主体负责筹措。这导致中国学前教育在1995年出现了剧烈震荡的局面。

三、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政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福利化办园阶段和社会化办园阶段。福利化办园的政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方便妇女参加劳动,其组织依托是单位,举办主体是单位,经费来自财政预算。自1983年起,中国幼儿教育进入向社会化办园转型的阶段,这一转型的趋势是:办园核心目标由支持妇女就业到提高国民素质;组织依托由单位到单位和社会的多元,且以社会为主;举办主体由单位向个人转移,经费由举办主体负责筹措(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1989年的《幼儿园管理条例》正式启动了社会化办园的进程。1994年的财税改革,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福利式幼儿教育体制的财政基础,使重构幼儿教育体制成为别无选择的出路。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给率大幅下滑,自给能力系数一般由1下滑至0.6左右[17]。地方财政缺口大,直接影响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导致中国学前教育在1995年出现了剧烈震荡的局面。在重构幼儿教育体制的过程中,1997年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提出,各级政府应保证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的经费开支。在财政问题上,首次提出了多渠道筹款的方针:“拓宽幼儿教育经费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