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案概况及资料来源

个案概况及资料来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西距信阳70公里。息县被称为“天下第一县”。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80年前后,楚国先后灭掉权国、申国、息国,并分别设权县、申县、息县。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据资料记载,曾有106位部级干部、近2 000位文化学者与家属在东岳劳动锻炼,度过了难忘的艰苦岁月。息县油菜、花生、芝麻产量高,质量好,是河南省油料生产20强县之一。

七、个案概况及资料来源

(一)息县县情介绍

1.息县概况

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西距信阳70公里。全县总面积1 835平方公里,辖6镇14乡1区,是一个有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淮河横贯东西,流经11个乡镇,流长75公里,淮北为平原,淮南为丘岗。

息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武王十三年,封文王三十七子羽达为息侯,始建息国。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先后设州、县,数经分合,直至明洪武年间设县至今。

说起古息国,就不能不说息夫人的故事。这位曾被刘向写进《烈女传》的古息国历史名人,容貌美丽,面如桃花,时称“桃花夫人”。她是战国时期陈国(现在的淮阳)国君的第二个女儿。陈国国君把长女嫁给了蔡侯(现在的上蔡县),把次女嫁给了息侯。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回陈国省亲路过蔡国。蔡侯见息夫人貌美如花,戏言息夫人。息侯十分恼怒,后与楚王合谋,让楚国假意攻打息国,息国向蔡国求救,楚国趁机大败蔡国,并俘掳了蔡侯。蔡侯怀恨在心,就在楚王面前极言息夫人的美貌。楚王听后暗暗打起了息国的主意。公元前682年,楚文王以巡游为名,率兵至息国,然后借机生事,擒下息侯和息夫人。被掳楚国后,楚王让息侯驻守城门,把息夫人纳入后宫。为使息国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和保全息侯性命,息夫人楚宫忍辱,三年不语。后趁楚王出巡之机,逃出后宫,得与息侯相见,并双双自杀殉情,堪称一代烈女。息夫人的故事除《烈女传》、《史记》、《左传》有记载外,历代文人雅士都曾咏诗作文表达对息夫人的怜惜之情。其中,唐代诗人王维曾题《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红楼梦》里也曾引用清人邓汉仪诗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息县被称为“天下第一县”。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80年前后,楚国先后灭掉权国、申国、息国,并分别设权县、申县、息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记载,后被秦朝借鉴延用。现在,湖北的权县已改名为当阳县,申县已不存在,只有息县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称息县为“天下第一县”,确实名不虚传。

img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息县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境内现有古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包信赖国古城遗址等数十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息州州衙谯楼始建于公元1295年元代元贞元年,后被战火所毁,1576年明万历四年重建,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息县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谯楼高9米,建筑面积415平方米,全楼三楹,回廊四壁,飞檐琉瓦,蔚为壮观。

息县文化底蕴深厚,是赖姓、白姓和息姓的起源地。据考证,息县包信镇乃周封子爵赖国故地。赖国从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538年,立国584年,传位十四代。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遗留在故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改姓傅和罗。近年来,不少赖、罗、傅宗亲怀着爱国心、桑梓情,越重洋,跨千山,回到祖地包信,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2010年4月22日至24日,福建省晋江市赖氏宗亲团一行23人怀着浓浓的乡情,不远千里,回到祖地,寻根访祖,捐资助学,互通有无,共谋发展。

息县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有许多现代人文资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根据中央军委实施战略反攻的计划,从华北大别山挺进。8月26日夜,刘邓首长率野战军指挥部进驻息县县城南两公里处的大埠口渡口。此时正值雨季,淮河水满流急,而国民党追兵仅距15公里,已与我后卫部队接火,情势十分危急。为使部队尽快渡河,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张际春等首长在渡口东小王湾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头指挥渡河。深夜,刘伯承司令员亲乘竹排,手持竹竿探测水情,发现河水骤降,当即命令部队迅速涉水过河。当国民党追兵赶到淮河边时,正赶上第二次洪峰到来,淮河水急速上涨,水流湍急。国民党追兵眼看着刘邓大军渡河而去,却只能望河兴叹。“将军试水”的故事由此传为美谈。2005年,刘邓大军渡淮处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景点之一。

息县的“干校文化”也非常有名。1969年至1972年,中国社科院、国家物资部、外贸部、对外经济委员会等七部委曾在息县设置七个“五·七干校”点。据资料记载,曾有106位部级干部、近2 000位文化学者与家属在东岳劳动锻炼,度过了难忘的艰苦岁月。其中包括俞平伯、钱锺书、杨绛、何其芳、戈保权、卞之琳、吕叔湘、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一大批人物。钱锺书的《管锥篇》、杨绛的《干校六记》、顾准的《息县日记》等许多闪光的佳作和思想就孕育于此、诞生于此。

息县交通便利。宁西铁路、106国道、大广高速公路以及省道213线、337线、336线均交汇于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极具开发价值。

息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盛产小麦水稻,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之说,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息县油菜、花生、芝麻产量高,质量好,是河南省油料生产20强县之一。息县物产丰富,名优特产较多。其中香稻丸圆似珍珠,色泽光亮,奇香怡人,享有“一块香稻香满坡,一撮香米香满锅”之美誉,是理想的美食滋补佳品,明清时曾被列为宫廷贡品;息半夏以其个大、色好、粉足、体重、疗效高等特点,驰名海内外,是国家重点出口中药材之一。据《息县志》记载:1914年,息县香稻丸、息半夏曾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展销。2004年,香稻丸和息半夏均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息石灰素以“息灰”著称,长期占有豫、鄂、皖三省市场;息县生猪色泽鲜、肉质嫩、瘦肉率高,在港、澳市场久享盛誉。[86]

2.息县教育概况

2009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6所,3 275个班,在校学生19.2万人,教职工8 515人,专任教师7 571人,另有代课教师或兼任教师156人。其中,全县共有小学校260所(其中民办16所,学点53个),在校生111 007人,校均426人,班均51人;有初中学校32所(其中民办3所),在校生49 509人,校均1 547人,班均73人;普通高中4所(其中民办1所),在校生15 038人,校均3 759人,班均72人;职业高中(中专)7所,在校生6 623人,校均946人;幼儿园22所,在校生9 580人,193班,班均4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9个班,在校生368人。

(1)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3 446人,在校适龄人口103 446人,入学率100%。初中:校内外学龄人口36 771人,在校适龄人口36 764人,入学率99.9%。

(2)辍学率。小学辍学率为0.44%,初中辍学率为0.9%。

(3)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入学率。小学:毕业生17 621人,升入初中17 330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3%。初中:毕业生14 678人,升入本县普通高中5 189人,职业高中2 507人,升入中专119人,高中阶段招生共计7 81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2%。

(4)师资。全县教育部门公办教职工8 586人。其中:小学4 694人,中学2 763人,职高207人,特殊教育学校33人,幼儿教育98人,由教育经费开支其他人员605人,成人教育186人。另外,离退休2 65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阶段,达标人数4 359人(其中本科216人,专科2 119人,高中阶段2 024人),专任教师4 395人,达标率为99.18%,高学历比率为53.1%;初中阶段,达标人数2 047人(其中研究生33人,本科765人,专科1249人),专任教师2 082人,达标率为98.32%,高学历比率为38.33%;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本科以上727人(其中本科715人,研究生12人),专任教师总数759人,达标率为95.78%,高学历比率为1.58%;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03人,本科人数123人,达标率为89.9%。

(5)办学条件。①校舍面积。全县总校舍面积792 391m2(其中小学366 046m2,初中240 651m2,普通高中141 811m2,职业高中35 969m2,业余体校1 500m2,特殊教育学校200m2,幼儿园6 214m2),小学生均3.3m2,初中生均5.13m2高中生均10.17m2。②危房面积。全县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54 419m2(其中小学44 412m2,初中10 007m2),危房面积占全县总校舍面积的6.6%。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0 163m2,其中小学5 264m2,初中13 010m2,高中18 000m2,职高3 889m2。③计算机。全县中小学校共有计算机3 639台。其中小学1 170台,初中1 453台,普高814台,职高202台。④图书。共有图书1 993 855册,其中小学1 001 193册,初中688 200册,普高173 262册,职高131 200册;小学生均10.11册,初中生均15.2册。⑤固定资产。全县中小学校固定资产76 728.23万元(其中,小学22 240.51万元,初中13 859.72万元,普高38 367万元,职高2 261万元)。[87]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河南省息县为表述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息县教育发展相关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有关资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第一,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地方史志、统计年鉴和有关出版物获得相关资料。第二,搜集、整理了大量文本文件,包括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县、乡规范性文件,县、乡政府工作报告,县、乡政府财政预决算报告和各种会议记录等。第三,为了获取现实社会真实性的信息,进行了大量的现实观察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座谈专访、实地调查、参与性观察等,并采取多种样式的问卷方式来获取相关数据。第四,翻阅了本人亲历的工作笔记。本人负责样本县教育发展规划工作,对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工作掌握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相关资料,这也成为本人着手开展此项研究的最初动力之一,也确实为此项研究提供了较大便利。

【注释】

[1]高小平:《政府生态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2]高小平、王立平主编:《服务型政府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26页。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4]覃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5]《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http://baike.baidu.com/view/2801453.htm,2009年10月31日。

[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2009年1月4日。

[7]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politics/2010-02-10/16121.html.

[9]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0]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11]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9期。

[12]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7期。

[13]严从根:《近五年来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新进展》,《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4]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136页。

[15]余青晨:《教育公平的系统性与和谐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

[16]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7]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

[18]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81页。

[19]张民选等:《公平而卓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追求》,《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9期。

[20]陈珍国:《重构教育公平形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06年第13期。

[21]刘中正:《关于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5期;王莹:《财政公平视角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分析》,《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2期。

[22]陈伍、刘纯阳:《教育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化解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23]陈敬朴:《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1期。

[24]李涛:《对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25]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

[26]赵成福:《社会转型中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延津县为表述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8-9页。

[27]李瑞锋、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28]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初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5页。

[29]陈兰枝:《义务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2期。

[30]林少峰:《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及政府责任》,《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31]杨国勇、汪雷:《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机制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32]李瑞锋、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33]史宏协:《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1期。

[34]马晓燕:《教育有效供给的理论界定》,《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35]吴宏超:《我国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36]周义生:《论我国教育有效供给的原因与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9期(下)。

[37]金蕾:《农村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模式》,《宁波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8]王文峰:《“县域”教育管理刍议》,《教育探索》2005年第2期。

[39]沈培新、孙成城:《普通教育行政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0]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1]许桐珲、李梁:《国外均衡义务教育的形成》,《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日第A02版。

[42]郝俊杰、董珍:《国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3]《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44]秦晓文、王磊、郭秀晶:《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9期。

[45]秦晓文、王磊、郭秀晶:《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9期。

[46]强冬梅:《国外义务教育投资的特点与借鉴》,《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下半月刊)。

[47]李建忠、孙诚、李水山、焦流:《教育公平:国外的探索与经验》,《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4日。

[48]李协京:《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的若干考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49]梅秀荣:《国外是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学习月刊》2007年第3期(下半月)。

[50]秦晓文、王磊、郭秀晶:《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9期。

[51]秦晓文、王磊、郭秀晶:《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9期。

[52]郑海月:《“教育均衡化”制度与韩国高中教育》,《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1期。

[53]许桐珲、李梁:《国外均衡义务教育的形成》,《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日。

[54]李文利:《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的公平之路》,《团结》2005年第2期。

[55]李协京:《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的若干考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56]郭新力:《国外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4期。

[57]尹晓琴:《国外如何让农村教育“吃小灶”》,《东北之窗》2007年第1期。

[58]许桐珲、李梁:《国外均衡义务教育的形成》,《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日。

[59]许桐珲、李梁:《国外均衡义务教育的形成》,《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日。

[60]徐辉、黄学溥:《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61]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71页。

[62]庞森权:《蠡测县级行政区域的合理规模:以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域为例》,《中国方域》2000年第3期。

[63]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页。

[6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村治丛书总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65]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66]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67]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68]指由政府提供经费对盲、聋哑、弱智等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以及对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而不适宜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中学生进行的工读教育。

[69]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70]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71]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72]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8页。

[73]这两项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前者要求获益者分担成本,后者在确认学生是主要受益者、直接受益者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补偿”教育为他们支付的部分成本。这两个原则都要求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收取一定的教育费用。尽管以什么方式分担成本和进行补偿各国各有不同,但“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已成为各国政府制定非义务教育政策的依据。参见:OECD,Public Educational Expenditure,Cost and Financing:AnAnalysis of Trends 1970-1988.Paris,OECD1992.

[7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75]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69页。

[7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77]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4页。

[78]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7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80]吴景松:《政府职能转变视野中的公共教育治理范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6页。

[81]特许经营就是通常所说的特许学校,是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学生家长、企业集团或个人开办并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学区,在组织机构、人事、经营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的一种新型学校。政府补助与凭单制,即政府对选择私立学校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补助,多体现为“教育券”或“教育凭证制度”。合同承包是指私营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接管公立学校的管理。自由市场,暗含着公共教育可以交给市场,包括公共教育的生产和管理,主张发展私立学校与民办学校,赞同学校教育的盈利性。

[82]Erik-Hans Kilijn,Joop F.M.Koppenjan.Public Management and Policy Networks:Foundations of A Network To Approach To Govern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heory,2(2)2000,pp.135-158.

[83]吴景松:《政府职能转变视野中的公共教育治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14页。

[8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8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参考》,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86]息县政府网,http://www.xixian.gov.cn/,2009年6月2日。

[87]息县教育体育局:《息县2008-2009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