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标准化学校布局标准

标准化学校布局标准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布局标准体系时主要依据影响学校布局的因素,以学校规模、数量和选址等布局指标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国家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良好机遇面前,标准化学校布局标准要依据教育规模经济理论,确定标准化学校的学校和班级规模标准。而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受地域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太大,各地市千差万别,应允许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

三、标准化学校布局标准

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标准是标准化学校标准体系的外部标准,也是标准化学校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儿童,布局的核心是学校数量、规模和选址问题。学校布局标准体系要能够回答在一个农村地区建设多少所标准化学校、规模多大、地点选在哪里的问题。在制定布局标准体系时,应该确定学校规模、数量和选址等布局指标。构建布局标准体系时主要依据影响学校布局的因素,以学校规模、数量和选址等布局指标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制定学校规模标准时,应该考虑人口状况、交通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确定学校数量标准时要考虑人口状况、地理环境、国家政策、原有学校的基础条件等影响因素;在进行学校选址时,则要衡量当地的人口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原有学校的基础条件等因素。

(一)学校规模

建设标准化学校,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地扩大教育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根据聚集理论,教育规模与效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过小的办学规模不利于教育效益的提高,适当的学校规模可使教育效益最大化。教育规模的发展有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前者是指通过新建学校扩大教育规模,后者是指通过现有学校挖潜和增加人数扩大教育规模。[7]

学校规模是规划标准化学校布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标准化学校布局与学校规模要受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交通状况、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在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按人口密度设置学校,既有利于实现学生就近入学,又能保证适度的规模效益。一些地区只要合理布局,就能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或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的山区及偏远地区,往往学校规模较小,有不少微型学校、微型班级,不足百人、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学校,仍占有一定比例,而且这样的学校一般存在教师水平低、设备条件差、教育资源浪费、教育质量低的情况。因而,学校规模标准是布局标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

1.学校与班级规模标准

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的研究主要来自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表明,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当前,一些生源稀少的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不能保证基本的教育规模的“麻雀校”和大量教学点,当然也有规模超大的“学校航母”,这些都是有悖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追求的。当前福建省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一时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良好机遇面前,标准化学校布局标准要依据教育规模经济理论,确定标准化学校的学校和班级规模标准。

学校和班级规模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标准化学校布局,班级规模确定应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布局标准的制定也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从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看不能只以最佳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为依据,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了必须照顾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制定标准学校建设布局首要切入点。适度规模是指当学校学生和教师(包括职工)及各种物资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的学校规模。相关研究认为,规模较小的学校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日本东京都政府明确规定中小学校的适度规模为12—24个班,最大24个班,超过则分校,过小的学校则合并。目前福建省在校生校均规模应是中学以24—30个班,每班40—50人;小学以18—24个班,每班40—50人为宜。这样就可以有计划地调整和使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降低单位办学成本。

2.设施用地及建设规模标准

考察学校的规模还可以依据学生数量以外的一些指标,比如学校的占地面积,学校的教室数量等,这些指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学校的规模。其实也可以按照生均对这些资源的占有量来考察,总之,学校规模标准的确立还要考虑除学生数量以外的因素。学校的校地面积应包括校舍建筑用地、体育运动用地及校园用地等几个主要部分,在一些学校的校园中,还包括池塘、湖泊、河流以及丘陵等。体育用地应适宜标准化学校的按照不同年龄阶段、体育活动项目和频次等综合计算。建筑用地应适宜标准化学校的教室等建筑用地,主要包括普通教学用房类建筑(普通及专用教室、图书资料室、其他教育活动用房、计算机网络等用房)用地和学校管理用房类建筑(办公室、会议室、医务室、值班室、食堂、仓库、卫生间等)用地等。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平均每生占有校舍建筑面积不宜低于下表(表2)[8]的规定:

表2 平均每生占有校舍建筑面积   (单位:m2/生)

img76

注:①初小、完小附设学前班的,可相应增加有关用房的使用面积。即:每班按30人计,设置活动室一个。每个活动室使用面积为90m2(含游戏、活动、午睡、进餐等用)。此外,可根据需要配备使用面积为15m2的卫生间(含便池、盥洗台、淋浴池)、9m2的教具储存室。活动室如无午睡要求,其面积可减为54m2。上述用房的设置均应经主管部门批准,分别纳入初小、完小校舍总面积中统筹规划设计和建设。②表中指标系按墙厚240mm计算,超过240mm时可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学校的校园用地主要取决于学校规划时的校地区域分配。根据多年来大量相关研究和各国中小学发展实践,一般认为校园面积最少要占校地面积的1/3,理想的校园面积应占校地面积的1/2。校园面积直接影响学校中各种活动的展开,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宽阔的校园,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充分开展各种活动的空间,而且也给人以心情舒畅之感。学校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有一定的空余面积,也有助于新的学校建筑设施的布局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由于校地面积与学生规模(学生人数)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对校地面积的测算一般以生均用地面积为标准。而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受地域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太大,各地市千差万别,应允许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

《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合格校评估标准》提出,使用面积小学每间不小于52平方米,初中每间不小于56平方米(2008年开始新建的教室使用面积小学每间不小于61平方米,初中不小于67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小学不低于1.15平方米,初中不低于1.12平方米。从历史发展看,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教室使用面积的变化,深刻反映着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当教师仅以讲授为主进行每天的教学活动情况下,衡量教室使用面积的标准主要是合理放置全班学生的桌椅。随着教学内容、方法和学习条件的变化,普通教室中需要增加的设备至少有学生储物柜、教师用视频展示仪、学生用校园网络终端设备(计算机)等。这些设备均需要占用教室的空间,教室的必要面积随之应当增加为:

教室必要宽度:6排×1.15m+0.6m+计算机0.5m=8.0m

教室必要长度:第一排距黑板2.5m+最后一排的储物柜0.45m+0.9m×7=9.25m

教室必要面积:8.0m×9.25m=74.00m2[9]

事实上,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建筑发展趋势看,普通教室使用面积一直在不断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探索与开放式教学相适应的教室形式,教室面积开始逐渐扩大,新建教室一般均在70m2—75m2左右。美国为75m2—100m2,美国纽约州普通教室的建议标准为90m2,并规定最小为77m2。台北市的下限标准为70m2以上。韩国首尔特别市政府规定中小学普通教室的下限标准为66m2以上。而且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在教室面积上,世界各国还趋向于“年龄段越低教室面积越大”。所以,在研究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为学生发展考虑,学校的一切都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学校数量

尽管福建省农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可利用教育资源不同,但在确定所建标准化学校数量前,需要分析现有的学校的相对覆盖面积,其目的就是健全布局合理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学校规模确立后,以当地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儿童人数除以学校规模就可以得出每所学校的覆盖范围,但由此计算的学校覆盖范围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所以应根据当地基本情况进行微调。

微调的因素包括学生入学距离和学校原有基础条件。学生的入学距离即通常考虑的学生往返学校的距离,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布局时要考虑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还指学生往返学校的时间距离。现行的学校覆盖范围多以家庭到学校的空间距离为主要指标,但各地交通条件不一,交通工具各异,即使同样距离下学生往返学校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人口密度大的平原农村,校际距离可以缩小;人口密度小的山区农村,校际距离应该拉大。根据村落分布和完小校的服务半径可适当增设若干所初小校和办学点。显然,学生每天浪费在往返学校路程的时间应该成为制定标准化学校建设布局时参考的重要标准。

正因如此,应对学生的入学距离下达硬性规定,参考当地基本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状况,计算学生往返学校所需时间,并以这个时间为标准调整学校覆盖范围,比如规定小学生正常单程往返学校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初中学生不得超过40分钟等。如果超过这些时间标准,应考虑到其他标准化学校就读,如果因严格遵守学生入学距离的时间标准而不能保证学校和班级规模的下限标准,则考虑实行寄宿制和校车制,综合考虑哪种形式下能在学校效率和教育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基于以上考虑,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数量标准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按学生年龄段规定学生的入学距离,以入学距离的时间指标确定每个学校的覆盖范围,从而确定当地所需的学校数量。国家有关政策建议,小学低年级上学途中最多不超过30分钟;小学高年级上学途中最多不超过45分钟;初中上学途中最多不超过60分钟。因而,根据目前学生每天的时间分配情况,小学生的入学距离时间标准不应超过30分钟,初中学生入学距离时间标准不应超过50分钟。

(三)学校选址

以学校规模以及学校数量标准确定的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布局基本形成了一个地区的学校框架。在具体为学校选址时,除了依据学校规模和学校数量标准,还要参考原有学校的基础条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且适应实际需要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并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还应力求使学校的布局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入学需要,并尽量降低入学成本。因而,学校选址要遵循以下标准:

1.内部环境标准:学校的位置应满足学校布局的要求,校址应有与拟建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用地面积,适合建校需要的、较为规整的地形;学校的位置应在便于学生就近上学、位置较为适中的地段,就学路线便捷,有合理的就学距离;校址应选择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良好、远离各种污染源的地段;学校位置应有利于防灾及安全疏散;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在选择校址时应能布置有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地形南北长度应在130m以上;学校用地周边地形应较为规整,以便能充分利用学校的用地;初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2.外部环境标准:学校必须选定在周边无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周围不宜有河流、池沼、断崖或较大的陡坡;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丘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海滨或台风袭扰区等;校址不应选择在有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有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的地段或有害物的研制、生产、贮运场所的附近。选址时,要注意教学用房与噪声源的距离,一般而言,应以校外噪声到达学校围墙(校界)处低于70DB(A)为准,或校外噪声到达教学用房窗外1m处的噪声低于55DB(A)为准;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10]

3.良好的卫生环境:学校用地尽量选择在公园、绿地、水面附近或与之相邻位置,以获得良好的景观及小气候环境;学校应尽量避开工厂的空气污染源,校址也不应临近医院的病房楼、太平间、传染病及精神病医院及餐馆的厨房、公厕等;当学校校址必须选定在工业企业之侧或位于工厂的下风侧时,则需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检测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再行确定校址。

所以,学校校址应有较为良好的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等)和周边环境(如安全环境、安静环境、卫生环境、社会环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