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的《斯宾斯报告》和年的《巴特勒教育法》

年的《斯宾斯报告》和年的《巴特勒教育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宾斯报告》的发表使最高教育当局对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斯宾斯报告》作为《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为《 1944年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也为最终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经过长达八个月的酝酿和辩论后, 1944年8月3日,教育法议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成为《 1944年教育法》 ,在英国教育史上以《巴特勒法案》著称。

五、 1938年的《斯宾斯报告》和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

二战以前,尽管以初级技术学校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政府还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法定的中等教育体系之中,围绕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教育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战争刺激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为实现“人人接受中等教育”的目标, 1938年斯宾斯首次提出把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同置于中等教育框架内,将职业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

1. 1938年的《斯宾斯报告》

斯宾斯曾于19世纪90年代就读于拉格比公学( Rugby Public School) ,该校以其广泛而持久的科学教育闻名,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于1903年取得自然科学荣誉学位;后在剑桥大学任教,直至担任基督圣体学院院长。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斯宾斯一直大力提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1934年,他接替哈多担任英国教育署咨询委员会主席,开始解决中等教育体制中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有关问题。 1938年,他向政府提交了《关于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的报告》 ,又称《斯宾斯报告》 (Spens Report) 。在报告中,斯宾斯对职业学校予以高度评价,希望这些学校能够扩大规模,进一步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中等教育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广泛需要。

《斯宾斯报告》的主要建议是:

(1)将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在中等学校里加强职业教育,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保留初等技术学校,设置2~3年的课程,招收11~13岁的学生;并开办技术中学,设置四年的课程,招收11~15岁的学生。

(2)支持在《哈多报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学。现代中学是中等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建立现代中学,是社会中下阶层的青少年接受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3)各种类型的中等学校享有平等的地位,青少年从11岁起进入哪一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则取决于他们不同的智力水平。

(4)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同时又必须切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中等学校的课程应增加更多的实用课程,这些课程应包括具有直接的职业价值的训练;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应有最大的自由;考试的内容应减少。

(5)设立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新型高级中学,这种学校直接与高等教育相接并达到完全专业化的高度。(11)

《斯宾斯报告》的发表使最高教育当局对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39年上半年,英国教育署对《斯宾斯报告》进行讨论,达成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两点共识:其一,把初级技术学校改建为技术中学,并把入学年龄降到11岁,同时每年增加投入90万英镑;其二,将技术中学学生的毕业年龄定为16岁。这两点共识标志着将技术中学作为中等教育一部分的原则得到了初步的认可。斯宾斯在坚持哈多的中等教育改革方向的同时,突出强调了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问题,为制定战后中等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奠定了基础。其中关于建立新型高级中学的建议,也成为以后发展综合中学的思想基础。(12)《斯宾斯报告》作为《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为《 1944年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也为最终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2. 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

长期以来,英国的教育理念在于强调培养精英和绅士,对普通学生毫不关心,形成了重学术(文法学校) 、轻职业(实科学校)的教育制度。在这种教育制度下,那些有潜能的聪明的儿童在11岁时都被选拔出来送进文法中学,被培养成律师、医生或政府官员。这样一来,商业和制造业就丧失了一大批潜在的人才。二战期间,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看见职业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工商业需要的人才,技术学校的训练要比文法中学所教授的那些普通文化理论课实用得多,政府与民间人士都开始转变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其中,巴特勒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R· A·巴特勒( R. A. Butler, 1902— 1982年)生于印度, 1921— 1925年在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讲授法国史, 1929年当选下院议员。 1941年7月,巴特勒被任命为英国教育署主席,主要的使命就是主持研究战后的教育重建问题。

1943年初,为适应战后教育重建的需要,英国政府决定制定新的教育法。一年中,教育法草案前后修改了14稿。 1943年12月5日,巴特勒向议会提交了关于教育法的议案。在陈述中,他着重强调了技术中学问题。巴特勒指出,目前技术中学只有379所,这个数字太少了。职业教育的严重缺乏,已经导致了工业领域严重缺少娴熟的技术人员。他呼吁不要过分强调学术教育,而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酝酿和辩论后, 1944年8月3日,教育法议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成为《 1944年教育法》 ,在英国教育史上以《巴特勒法案》著称。该法是战后英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法,其重要意义有两点:一是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二是扩大了中等教育的机会。该法规定:①继续教育是继初等、中等教育之后的第三个教育阶段(第7条) ;②继续教育就是对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而走向社会的青少年以全日制或者定时制的方法,向他们提供包括体力、实践和职业训练的教育(第41、第43条) ;③从国王以枢密院的敕令决定之日起,未来三年内各个地方教育当局应负责建立和维持郡立学院,以作为对未在任何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全天上学的青年进行继续教育的中心(第43条) ;④对没有进全日制中等学校的青少年,在他们到18岁以前,由当地郡立学院向他们提供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每年共计44周的义务教育(第44条) 。(13)为了保障20年代就提出的“人人享受中等教育”的理想在战后得以实现,该法改革了过去以文法中学为中心的中等教育制度,把中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种类型。小学毕业生在参加“ 11岁考试”后可按成绩、能力的不同,分别进入三种中等学校:一是为升大学准备的文法中学( 11~18岁) ,二是注重一般文化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现代中学( 11~15岁) ,三是注重工商技术训练的技术中学( 11~16或18岁) ,也可以在同一地区设立多科性中学和双科中学。 《 1944年教育法》颁布之后,英国中学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中实施,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60年代中期“综合中学运动”的兴起。

但是, 1943年关于教育法的国会辩论以及随后在1944年出台的法案中都没有特别阐述技术中学。法案本身只是概括性地勾画出了教育体制的框架。但无论如何,巴特勒等职业教育的支持者最终还是把技术中学纳入到了公共教育的框架中。从形式上看,《 1944年教育法》是1941年7月以来巴特勒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的成果,但实际上,从30年代末《斯宾斯报告》到《巴特勒法案》的形成,是长期以来中等教育政策演进的一个结果。

3. 1945年的《珀西报告》

对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技术教育,英国议会和政府组织了各种专门委员会展开调研。 1944年4月,政府建立了以对科学技术教育问题造诣精深而闻名的教育委员会原主席珀西爵士( Lord Percy)为主任的有关培养高级技术人员的特别委员会,并以“关于培养高级技术人员的必要性以及大学和技术学院各自所作的贡献”为题展开了调研。不用说这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对于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有了认识的结果。在1945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发表了《高级技术员教育》报告书,又名《珀西报告》 。特别委员会在该报告书中明确提出英国所面临的科学、技术教育问题,认为“作为先进产业国家的大英帝国之地位,由于没有能将科学有效地应用于产业上而导致了失败,并至今面临着危机… …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14)。其结果,使受过高等科学教育的人才奇缺,国家缺少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产业界和教育界缺乏互相联系与合作等,从而造成困难。这一报告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心。

为了打破现状、改革弊端,作为树立牢固的科学、技术教育制度的措施,报告书提出了如下建议(15):①从技术学院中选择出一小部分院校,提供具有大学同等水平的工艺学教育;②开设可以获得学位的课程,包括全日制课程和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一半时间在工厂里实习的夹心面包式课程;③为了保护高度专门化的产业,如塑料、铸造、橡胶等,设立国立工科学校;④为调整每个地区的大学和技术学院教育,设置地区审议会;⑤设置中央技术人才审议会,作为地区审议会的全国性调整机关和作为有关科学技术教育大臣以及大学补助金委员会的咨询机关,并给该审议会以授予工艺学方面学位的权限;⑥在专门学习工艺学的教育课程中增加产业管理和经营学科;⑦产业界应以“非常勤讲师”(即兼职讲师)的形式向教育界派遣专家。

从以上建议可以看出,《珀西报告》的目的在于阐明工业教育的不完善,并为之改善而提出措施,主张扩大技术学院的功能,设置地区性和全国性的调整机关,加强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密切合作。因此可以说该报告书是自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以来,该国对人人所关心的技术教育问题的再次检讨。该报告书并对存在的问题重新加以认识,这些都是立足于对即将到来的科学时代的准确预见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已被英国后来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清楚地证明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珀西报告》作为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教育政策的一幅蓝图,在英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