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点分析语言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的理解。语文教学中课题或专题研究也可以做,但它们只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全部。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天地。所以,在明确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时,应认识和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语文研究性学习受学科教学模式和共有知识技能教育目标限制,既要

第一节 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一)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倡导探究学习的许多理论家,受“科技至上”影响而有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向“科学研究”的窄小圈子和将研究性学习学术化的倾向,所谓文科的学习似乎鲜有采取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尤其语言课似乎跟这种学习方式无关。其实学习方式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和认知路线,广泛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重点分析语言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缺少探究和语文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重大的缺失。因此,早已有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进行着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汉字时对字义及字义演变的探究,学习句子表达时对句子中词义的揣摩,解读文章时的研究式阅读,以观察、表达、生活体验与作文关系为内容的写作教学模式探索等等。只是目前对这些实践还缺乏理论上的探究和总结。

研究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5条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第2条中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和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评价建议中也说:“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就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探究”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包括经历成功、挫折与失败的一种体验,从而在深入思考和交流中获得感悟与深人的理解。

现在,一些教师也尝试着在语文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仅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外活动或综合性学习中,或者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题研究,而且要求很高。例如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确定了《水浒传中对宋江招安的探讨》的研究专题后,要求学生“必须收集历来学者对此事评论的文章,然后作出理性的分析”。这样的要求,一般学者尚不容易做到,何况是刚开始尝试探究学习的中学生呢?这种“研究”,也不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学习的本意。语文教学中课题或专题研究也可以做,但它们只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全部。除了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作过窄的理解外,还有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的观点。例如,有的提出要区别“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一位教师说:“踢足球离不开绿茵场,研究性学习的春风正吹拂着文学绿茵场。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教室走向这块青草地。”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天地。还有的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通过问题来呈现,就把课堂提问等同于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明确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时,应认识和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语文实践中有效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吸收与内化的问题,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让语文教育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其独有的重要作用。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过程,因而应用研究性学

习方式的内容极为广阔,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愿望,什么问题、什么领域都可以去探究。但学科教育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体现的国家对公民素质要求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问题,所以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总目标与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有机统一,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服从于学科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区别,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选取的研究内容要符合学科教育培养目标。

(2)选取的研究内容要注意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选取的研究内容要注重研究的价值取向。

(4)选取的研究内容要符合学生就近发展的水平以及个性特点。

(5)选取的研究内容要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实践体验。

(6)选取的研究内容要能激发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发展。

(7)选取的研究内容要注重时间效益。

根据这些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侧重关注以下学习领域的教育价值。

1.关注学生能充分参与的探究领域,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学科教育是按《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的,所以,课程标准中所列学习目标,就成为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语文的性质又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中,如何按语文学习规律进行学习是所有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探究的领域,如怎样识字、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等基本问题,如何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等等。这类需要学生探究和反复实践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会学习”的能力。

2.关注需要反复学习和实践的知识和技能,铸就扎实的语文“双基”。

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内涵丰富而广泛,需经反复学习思考才能内化;技能不仅要反复进行语言训练,而且要进行大量社会实践。这使得某些知识和技能不是教过一遍或训练过几次就能达到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探究的态度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一时不能全面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不懈的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基础。

3.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强化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实践则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渠道。没有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直接接触、没有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对语言的感悟、没有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没有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探究和积累,所学的知识就难于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语文实践本质上是一种不可脱离社会生活的实践,采取联系社会生活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强化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关注多数学生感兴趣或感觉困难的问题领域,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开放式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主、自由获取知识的主动权,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语文研究性学习受学科教学模式和共有知识技能教育目标限制,既要开展兼顾个性差异的专题探究,更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感到困难的学习领域,把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5.关注语文意义多元性,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品质。

课文的阅读,由于语言的多义性,优秀文学作品的超时空性,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差异,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尤其是对用象征手法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常常是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必然出现多元化的解读结果。语文的这种特征,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的情况下,最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横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讨交流中开阔学生的视野,逐步养成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品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打下深厚基础。

6.关注学习内容专题性,促成深入探究与系统知识学习的结合。

知识系列中某一知识的归纳,某一学习内容板块的探讨等都可成为一种专题性研究。如,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法的研究;在诗词阅读教学中,对诗词意境体味的探究,对诗词语言的探究,对诗词音韵美的探究,对如何学习诗词的方法的探究等。这种专题性的探讨、研究,有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内化,促成深入探究与系统知识学习的结合。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

7.关注与其他学科学习内容关联、交叉、渗透的知识和技能。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使语文材料与其他学科内容广泛交织在一起,如何在语文学习中与学科内容整合,如何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接受语文人文意义的教育,是语文学习要探究的问题。例如,说明文的阅读,会涉及到语言承载的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本身虽然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是这类文章的阅读又需要这些知识,综合交叉的探究,能促进综合实践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也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1.从教与学主体看,英语教学中师生都需要研究性学习。

英语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体现,绝不是要把学生训练成会听说读写的“机器人”,而是要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人”,通过教学使其成为具有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创造生活、创造历史的力量。这既是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要求。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恰恰是一种能够满足教与学主体在英语课堂生活中的发展要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2.从认识类型的层面看,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学习英语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它包括低层次的行为模仿,也包括高层次的认知创造。英语学习是多层面的,既包括学习语言,也包括学会语言,研究是发现性的,学会学习包括应用和发现学习规律,因此,研究性学习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对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语言是工具又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仅是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且是承继文明开创未来的途径和素养。所以有目的的探究,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语言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思考力、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就成了现代英语学习的必须。

3.从教学目标看,研究性学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并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因此有的同志提出,贯彻英语课程标准,要实现两个转变:学生从单纯模仿、死记硬背,转变为应用观察、推测、发现、对比、分析、归纳、联想、理解等策略进行学习;教师要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独立自主地学习。

因此,研究性学习将带来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是被动接受性学习,会向主动接受学习方面的发展,削减被动接受学习的消极影响。接受性学习有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之分,有启发接受与强制接受之分。新课程肯定接受性学习与授受式教学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是笼统地肯定,而是肯定主动接受与启发接受在传承文明中的积极作用。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接受性学习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以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使接受性学习和授受式教学得以改造。二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相对独立运用于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事先将特定的知识与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的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这将会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这种变革将会使长期困扰英语教学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过早过大的两极分化、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变。

总之,前期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使很多文科教师从实践中具体感受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二)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做(语言实践)中学”是英语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其实很多老师过去就开展过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主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不同文化特点,探究学习外国语言的方法等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探索。以下是可供参考的几个案例。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Internet-based inquiry learning)。

Interent使教育从“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转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习已不仅仅是学会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选择。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和资源库,围绕一定“问题”收集、整理信息,获得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是网上常见的学习方式。同时,实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能赋予研究性学习时代精神,拓展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途径,丰富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手段和形式。网络环境极富开发性,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学生通过网络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习内容更富有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更具有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结果更能体现创造性,学习形式更具有灵活性。

2.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1980年代后兴起的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强调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如语言教学(简称TBL)中的“任务”是指有目的目标的交际活动。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创造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习过程充满反思、顿悟、自醒,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任务型教学提出的“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和“在做中学原则”等使任务型学习常常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足以使学生主动探究的“任务”:听有关街道的录音然后画出路线图(Drawing a map while listening to a tape);听天气预报后选择穿什么衣服(Listening to a weather forecast and deciding what to wear);看照片后用英语描述某个人的家庭(Describing aphotograph of one's family)等。

如初二英语有关方位的教学,教师采取任务型学习组织教学。当同学已经熟悉了方位词以及车站、邮局、医院等基本词汇后,采取听对话、录音、朗读等形式,让同学完成画路线图的任务等。学生完成任务必然涉及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所学语言对任务的完成做思考与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使任务活动与语言练习产生本质的区别,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可见任务型语言教学不是典型的探究教学模式,却是一种方向与研究性学习一致、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相似的学习方式。

3.课堂合作学习与活动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tivity in the classroom)。

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经常组合在一起开展。合作研究要以个人研究为基础,以分工轮换的方式进行合理组织。可让学生自主组织4~6人的小组,每组有组长、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管理者、活动记时员、活动布置员等,每个角色在不同的活动中都可以不断更换。以下是学习“Milu Deer Retum to China”一课后,同学自己设计了一些同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l)When did the milu deer disappear?

(2)What kind of weather does the milu deer like?

(3)How many milu deer research centers are there in China?

(4)Why did too rnany of them disappear?

(5)Are there many milu deer in nature park in China at present?

通过合作学习,再来丰富这些问题答案的内容。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活动”(Activity)。语言是人类交往实践中的产物。英语研究性学习围绕一定问题,形成教师activate(活动)学生,学生activate(激活)已学的知识以接受新知识,并activate(活化)自己进入的交际的角色,是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因此,除了搞综合活动之外,有人开展一种叫做“你说我做”(say,listen and do)、“你问我答”(question and answer)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思考:书上这样说,我能不能另外说。从而启发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课堂中实施,但也不排斥向课外延伸。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中,英语作业除练习巩固性的作业还需探讨以下几类的作业:前瞻性作业、设计性作业、自造作业、综合作业等。通过有计划的统筹合理安排的作业活动,在自主支配的时空中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三)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坚持的原则

1.探究原则。要能激活学生经验和求知欲,让学生实际经历,实际感受思想与情感的萌发、碰撞、交流和形成的过程。

2.体验原则。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感受、可经历、可操作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感受鲜活的生活与事实,体验、感悟语言活动的真谛。

3.人本原则。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教师要成为学生共同活动、共同思考、共同欢乐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要调动学生参与文本的创作,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4.开放原则。要让学生在充分生活化的环境中,完整地学习、掌握语言。

“研究性”与“讲授性”的区别,集中表现在前者是未确定的、丰富的、批判性的、待完成的、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后者则是既定的、单一的、接受性的、封闭的。当学习者不是直面结论,而是直面问题、情景和事实时,学习过程必然是一个起点,多条路径、多种结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学生和学习过程。师生都应该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欣赏智慧,关注方法。

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带有更多的方法探究、多元文化探究的特点,这是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词汇、英语表达能力还有限的情况下,设置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要突出把握“做中学”这个特点,抓住“问题设置”这个关键环节。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切实理解、拓展、应用马克思主义常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对于改变思想政治课脱离实际的灌输式传授、空洞的说教,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突出的学科特征。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如一个社会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的感受等),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更可能是国内国际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如“对本地农民增收的建议”、“关于伊拉克问题”等。这是思想政治课本身在内容和功能上所具有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所决定的,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和时代需要,它所具有的引导功能和教育功能便失去了意义。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国家处在改革时期,对公民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要求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思想政治课必须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反映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内容为对象,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运用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活动中除了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反映我们时代特征的内容十分广泛,这决定了思想政治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善于把学科内容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选择有机结合起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是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科,把学科内容与学生乐于探究的内容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科学态度和科学认识的形成。知识学习与问题探究的有机统一是结合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和主要特征,又是知识与探究关系的客观要求。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的规律

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均取“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应该吃透课程标准,在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新的整合,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单一的内容,转化为具有启发性、现实性、研究性的鲜活的话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必须调节好探究活动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时间矛盾。这是各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要注意的。

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基本的方式运作。

1.课前准备,课内研究。

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学生上课时报告、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讨论情况进行必要指导。

2.课内准备,课外延伸。

课堂上学习教材内容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究。

3.课前不准备,课后不延伸。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堂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是最大量的。往往与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交织运用。

对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①选择题目要适当,不要超过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②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学生思想认识不正确也不应盲目指责;③结论和体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达成,需要教师讲解和归纳时,归纳应准确、简明,不要一味说教;④发挥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知识与探究问题有机统一的优势,在研究中落实“双基”。

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功能与内涵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以及在接受学习中被动记忆、理解、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自主创新、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

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实践《历史课程标准》体现出的新教学理念,即:①教学要留给学生时间、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技能。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为学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③培养学生解说、考证、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自育能力。④建立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共同研究、共同享有研究成果的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⑤体现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社会现实性。

(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教师的理论修养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等,要靠教学设计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怎样把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变为教学现实呢?

1.根据课文中的知识目标进行问题还原。

所谓问题还原,是指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作为呈现方式,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问题还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既要有一定的真实度,又要有一定的难易度和生成度。例如,教学“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时,问题不是“历史意义是什么”,而是“2002年,英国历史学家孟席斯向外界发布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的郑和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环球航行和到达美洲的航海家。请大家查寻历史资料,考证这则消息的真实性和郑和下西洋的世界意义”。“还原”后的问题显然更能激发探究欲望。

2.根据课文要求的情感目标、价值目标进行情境设计。

历史教学的情境设计既要有情感体验的功能,又要具有从情境中引发探究问题的功能。例如教学“欧洲文艺复兴的扩展”时,先让学生表演莎士比亚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扮演角色等活动的体验和感受,从而理解莎士比亚反封建、反旧伦理的抗争精神,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3.根据课文的能力培养目标,内容上侧重史实的评价、史论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组织方式上侧重课堂讨论、辩论和课外作业等的设计。

例如,学习“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与“安史之乱”之后,提出“用人恰当与否对唐朝兴衰的影响”的讨论题。学生通过准备,在课堂讨论中相互启发、补充,比较深刻地总结了历史上用人恰当与否会影响国运兴衰的经验。这类专题讨论设计不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是学科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清晰地展示“问题——探讨——解决”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4.组织好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设计与检查。

这是深化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一般可设计以下几种类别作业:

(1)预习性作业。即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课前扩张性的史料收集或专题讨论准备,不同于课前阅读式的预习。例如,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小故事,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秦始皇的印象进入课堂学习,以全面认识秦始皇。

(2)设计性作业。即根据课程标准或教材的知识目标、情感价值目标,布置生成性作业。生成性作业的特点,是依据教材和收集的史实,让学生设计、制作、表演,在创制中达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体现知识运用技能,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例如,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时,针对河姆渡氏族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和河姆渡人制造的陶蒸笼图,教师布置设计性作业。讨论研究后,当堂画一幅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图,图的内容设计要体现河姆渡人的发明创造。结果有的学生画出了不用钉子的卯榫结构的干栏式房屋、耕具来耙,有的画出了有保护饮水资源意识的水井、最早用来蒸食物的陶蒸笼。最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画出了河姆渡人发明创造的发展图,如从木房子到砖混结构房,从水井到水笼头等。

(3)综合性作业。指跨学科作业。其特点是以历史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作业。例如,教学初中《世界历史》下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教师提出课题:“对比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和中国的国情,分析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却遭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教师要给必要指导和提示,如要求将政治常识中有关知识和历史现象综合起来分析。历史本身就是综合的,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优势。

(4)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是按“类似科研”的方法,对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可研究性项目进行研究。虽然前几种作业都具有探究特征,但并不强调采取“类似科研”的方法。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学习探究,选题没有学科的限制。教材涉及的可研究项目很多,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后,云南师大附中学生选择了“考察昆明佛教艺术的重要场所及其经济收入”、“考察昆明圆通禅寺,探讨佛教寺院文化的价值”等课题,学生在假期完成。

五、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途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需要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不要把研究性学习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和策略完全对立起来,而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要选择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可将适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粗略分为两大领域。

(一)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教学内容

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知识是经科学家发现、总结、验证过的,学生直接学习,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因此,传统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提供新材料、新知识,让学生接受、学会。如果都这样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知识不能有效消化和理解,能力不会很好迁延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因此,这一领域中,凡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究。

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所学知识和规律,当然不是要求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创造科学成果,而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发挥智慧潜力,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学会探究学习方法。其教学组织程序一般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即提出问题,提供材料或引发疑问,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和原理。

围绕概念、原理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要点:①提出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②探究过程以讨论方式为主;③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学科教学衔接,这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能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的成功与快乐,有助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等科学情感的形成、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六、中学艺术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新增设了艺术学科,它在原有美术和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戏剧、影视等新内容,是一门新型的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

由于西方探究学习存在科学化倾向,艺术课程排斥研究性学习方式。但现代心理学越来越多地证明,艺术思维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对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所以,《艺术课程标准》倡导艺术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主张“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艺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主要由两条渠道展开:一条是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教材教学中;另一条是艺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入研究性学习课程。本题阐述教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艺术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获得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健全发展。但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应充分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把握和发挥艺术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1.在人类所有知识中,艺术是最具民族文化色彩的;相对于其他学科,艺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更偏重于感性方面,科学以理服人,而艺术则以情感人。由于艺术学科的不确定因素及主观感受和想像的多样化,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比其它学科更为灵活的方式、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2.艺术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除了艺术审美的实践,除了具有一般的主动获知的特性以外,还具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创作的特性,包括主动的原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的再创作。所以,艺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特征是突出的主体性、生成性、创造性和师生互动性

3.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应凸现其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充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我国广大乡村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县乡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独具优势的条件。

艺术学科的这些个性,决定了艺术探究方法也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下面是近年来教师积累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艺术形象

艺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是不能由教师替代学生去实现的。学生要获得自己的艺术审美的体验,必须亲身感受艺术形象。有了这种艺术的体验才能探究艺术的真谛。所以感受艺术形象就成了艺术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入门的向导。

情绪变化是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情绪上的变化,还可以左右人的判断。1942年,前苏联卫国战争进人最艰苦的时期,数百万人死于战争和饥饿。就在这时,在重重围困下的斯大林格勒,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反映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俄国风景画艺术展,这些作品讴歌了祖国壮丽的美景,展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很多人看完展览后就报名参军,投入到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之中,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审美体验独特的说服力。艺术教学突出强调学生的艺术体验,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生活、社会作出判断。这是艺术探究的独特之处。

(二)启发学生观察讨论艺术现象,探究怎样表现生活才是美的

艺术学科教学尤其不能机械、教条的将艺术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对艺术现象的观察、探究、讨论获得对艺术知识的感悟,进而探究怎样去表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的美。

(三)艺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认知性的探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艺术品

艺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组织的创作,应该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主动探究;活动可以个体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

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领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这个集体制作,体验新材料、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的案例,除了展示艺术探究的独特性,还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具有的“科学理性”成分。

(四)采用近似艺术理论研究的方式组织课题型研究性学习,将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延伸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直接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从而得到多方面的亲身体验,获得许多课内得不到的知识。但这种学习领域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可行性,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随意拔高,任意推行,必然流于形式,虎头蛇尾。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结合学科教学、主题“小”、过程短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