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恰恰是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这样一个国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其阻力之大、其困难和艰巨,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考虑。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基层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开设研究性学习必须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位。但是,从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看,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非常不容乐观。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一、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推广步伐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从1995年起上海部分重点中学在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的大讨论中,敏锐地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是信息社会中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他们利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国际交往,积极地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于是,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增加了面向部分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这是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最早的萌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

上海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

上述实验最初都面向一部分优秀学生,实验的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它是否适应所有的学生呢?1998年应上海七宝中学校长之邀,我们在该校开始进行“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实验。这也是一种根据七宝中学自身实际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上海其他学校相比,七宝中学在研究性学习的试验方面起步得比较晚,但却很有特点:一是该校的试验从一开始便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学校的必修课,从高一年级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这使该校的研究性学习实验从活动课形态转到了必修课形态。二是我们积极翻译借鉴了国外同类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在试验开始前就根据七宝中学的特点制定了一份《教学大纲》,拟订了比较完整详细的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方案,使整个试验从一开始就比较规范、有章可循。1999年该校“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第一阶段实验结束后,参加实验的五百多位同学和高一年级组的老师都感到很有收获。该校的实验成果向社会展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关注。其原因不完全是因为试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该校的试验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局限于部分优秀学生,这就为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必修课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贵的试验依据。由此,七宝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推广价值。

但是,这并不意味研究性学习可以轻而易举、毫无困难地在各地各校成功地实施。相反,根据我们实验的体会,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在中小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配套的工作。否则,再好的改革计划,如果不创造不具备成功的条件,最后都将转过来成为改革自身的障碍物。

二、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阻力

分析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阻力和困难,下列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一)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对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巨大阻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文化历史的国家。这种历史,一方面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从公元606年开始,中国实行科举取士制度。虽然这一制度主要用于选拔官吏,但是它以知识和对知识理解记忆的熟练作为选拔任用的惟一标准,也就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久而久之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慢慢形成了以科举为特征的教育文化和教育价值观。这种文化特别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以读书学习为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反之没有好处实惠就不读书;这种文化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以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这种文化重记忆和背诵,强调统一规范,不能有个人独立见解,用知识的拥有量和熟练程度来衡量人的聪明与才干;这种文化只推崇读书、动口、动脑,将远离体力劳动和生产第一线看成是唯上唯荣之事,而对动手实践则贬之又贬等等。这种特别的教育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案例。

从近代开始,虽然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改革,但是中国人潜意识中科举文化并没有被触动,其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根深蒂固,不可低估。记得一位校长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国教育代表团去国外某一所中学考察,正值学校开家长会,只见校长把一个学生和他的家长请到主席台上大加表扬,原因是这个学生在学校开设的劳技课上非常善于学习,很快掌握了木工技术,自己动手做成了一把椅子。家长和学生听完校长的介绍都特别高兴,尤其是那位家长,他认为自己的孩子在中学就有了自食其力的本领,非常为之高兴。当时在场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感触很大,他们议论说,如果在中国,第一学校根本不会在家长会上表扬这种事情;第二中国的家长如果遇到这种场面,或者会认为学校讽刺他的孩子不会读书,或者表面上感谢学校,回家后一定会把孩子大骂一顿“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你为什么不去好好读书?做椅子有什么用?靠做椅子你能上大学吗?如果你长大只会做椅子,我花钱让你读书干什么?”代表团成员的这种分析完全符合中国家长的心理。到学校,除了读书、学书本知识,其他一切都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恰恰是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的实施一定会要求中国人教育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彻底的震撼和转变。中国人在教育观念问题上跨越幅度之大,难以想象。打个比方,如果说发达国家目前正在通过改革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那么我们国家的经济则是在更低的起点,即前工业社会的基础上跨向知识经济社会,而我们整个民族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的将是从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在这样一个国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其阻力之大、其困难和艰巨,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考虑。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基层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开设研究性学习必须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既是建设一门新课程的过程,更是一个所有的校长、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全社会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可以通过加强舆论宣传,造成改革的“势”,靠“势”的力量,用大势所趋来推动课程的实施进程。另一方面,一定要同步改革传统的评价考试制度、同步配套人事制度的改革,将改革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用一位校长的话说:“改革一定要有前面拉的、后面推的、旁边催的,即全方位地触动,才能有效。”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并且要求发生这种深刻转变的教师,不是部分,不是少数,而是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中国有一千万教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近些年数量、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从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看,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非常不容乐观。第一、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从全国来看,小学和初中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6.9%和87%,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8.43%;从各地情况看,非常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相当部分教师并没有达到当一名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资格线;第二、有些比较落后地区的教师学历是达标了,但教学水平并没有同步达标,即便上本专业的课,也常常要犯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第三、教师普遍只关心和中考、高考有关系的内容,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时间一长,他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小,但对教材却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第四、绝大部分教师很少有科研方面的训练,可能他们为了升职称想方设法写过几篇论文,但对怎样搞科研,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第五、一个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由他所教的学生在中考高考中的成绩决定,如果他本人没有继续学习、改变自己的愿望,他拒绝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至少在目前校长对他无可奈何。从上述情况来看,现有的教师队伍总体上基本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这里有观念的问题、有对这门课程不了解不熟悉、也有能力知识水平上的差距。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就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中小学教师数量众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培训又非常不同于以往的培训,承担培训职责的各级机构和组织本身对研究性学习还刚刚接触,而在师范院校那里,由于受高校职务晋升标准的影响、教师热衷于翻译出版、追求著作等身、很少能长时间沉到中小学教学课程改革第一线去,因此,要开设研究性学习必须要花力气解决现有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问题。教师培训和提高是教育改革永恒的命题,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它的解决与否将是决定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中学各班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敷使用。

受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的提高,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对高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近几年我国中学的班额正呈日益扩大趋势。2000年全国普通初中班数共有1,108,300个,其中超过55人的大班482,000个,比上年增加70,000个,占总班数的43.5%,超大班的(66人以上)177,000个,占总班数的15.9%。普通高中2000年共有学校14600所,比上年增加437所;招生4,726,900人,比上年增加763,700人,增长19.27%;在校生12,012,600人,比上年增加1,515,500人,增长14.44%;生师比为15.87︰1。据2000年冬季我们在云南、四川、山西、辽宁等二十多个省市对248所高中校长(其中重点高中158所,普通高中90所)所作的调查统计来看,有37所高中平均每班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127所高中每班平均人数为50~59人;67所高中每班学生人数为60~69人;还有17所高中每班学生人数超过70人。有的地方重点高中班额甚至超过90人、100人。随着“十五”期间我国高中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班额过大的趋势不会止步。班级规模过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教师对学生关照的程度降低、教师和学生个别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减少。

和学生人数剧增同步发生的问题是教室紧张、设备图书缺乏。上述248所高中,教室不能满足需要的有133所,实行课程改革、课程多样化以后,预计不能满足需要的学校将达205所。全国普通初中理科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分组实验和图书配备达标学校的比率分别为72.74%、69.65%和75.15%。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面对面地对学生或学生小组的活动实行有针对性的个别的指导,上课时学生在同一时间将分散活动。面对上述情况,教师的精力能否顾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地方安静地开展研究活动?这是课程实施层面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比较经济的、符合中国特色的运作方式来推进课程的实施。

(四)缺少全社会支持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氛围和条件。

在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或认为学生去访问调查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怀疑。从学校方面,我们总是极力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但是,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来说,它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研究性学习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行学习的开设,已经将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伸向教育以外的领域,它要求把支持教育改革、服务学生培养视为每个公民、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一次提出了教育改革必须得到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一方面主观上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热心接纳学生、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场所的习惯和氛围;另一方面客观上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有限,各地图书馆、少科站、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接纳人数也有限,加上有的还要经营创收,学生更无法进入。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纳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学习活动设计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以下结论:

第一、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实施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但是推进的速度不能太快。在全面铺开前,可以通过试点总结出可供各类地区学校“移植”的多种操作模式,同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予以保证。

第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单靠学校层面的努力还不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改善和创造一些必备的条件,给学校比开设其他课程更大的支持力度(如改革考试制度;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图书设备建设和师资培训;开设研究性学习网站,实现信息经验的共享交流;改革高等师范的课程和培养模式;加强舆论宣传;呼吁政府通过立法,要求政府机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都向学校开放,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凡是对学生开放的文化事业机构,一律低价收费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决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模式,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实施模式,它只能在中国目前既定的条件框架内,根据各地各校现有的条件,在遵循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精神的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实验和总结逐步推开。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精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有无数个。

第四、研究性学习要把教师的参与、培训和提高作为课程推进的重要问题予以足够重视,既依靠教师,又把课程开设看成是提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契机,立足校本培训,注重让教师在实践中自己感悟和提高,并予以相应的政策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