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梁元珍墓葬壁画制作工艺与检测分析

唐代梁元珍墓葬壁画制作工艺与检测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固原博物馆对固原南郊乡羊坊村唐代梁元珍墓进行了发掘。梁元珍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中。在进行发掘的过程中,为了使唐代梁元珍墓壁画得到有效保护,考古工作者根据壁画的保存现状,采取揭取后异地保护的原则进行了成功揭取,揭取面积达到了59.8平方米,单体23幅。2010年3月,采集宁夏固原博物馆唐代梁元珍墓室壁画颜料样品9个、土壤样品1个(见表2)进行检测分析。

唐代梁元珍墓葬壁画制作工艺与检测分析

马 莉

一、引言

在中国,壁画装饰墓葬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伴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壁画装饰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墓室壁画的文化依据是中国本土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祖先崇拜、神灵信仰和儒学礼教,它既有神幻色彩,又具有现实世俗性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在唐代其他绘画真迹阙如的情况下,墓室壁画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原作而保留至今,其价值弥足珍贵,是研究唐代绘画的重要实物。隋唐时期,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民族徙居、宗教传播的重镇,中西亚文化源源流入,中亚粟特民族甚至欧罗巴人定居,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固原南郊北朝、隋唐墓地便是有力的见证。固原境内考古发现隋唐时期的墓葬壁画近百幅,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之中,绘画风格及作画方式展现了鲜明的区域特色。这些壁画在绘制时,没有制作专门的地仗层,只是将黄土铲平拍打出光滑面后,稍用白灰浆打底,然后作画,因此被称为地下黄土层面上的精美艺术。

1986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固原博物馆对固原南郊乡羊坊村唐代梁元珍墓进行了发掘。该墓位于羊坊村北约1500米处的缓坡上,发掘后有墓志显示墓主人为梁元珍。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60°,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6部分组成,全长23.9米。封土上部较松软,下部夯层较深,一般在10厘米左右,比较坚硬。墓中出土了诸多珍贵文物,其中在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中存有大量壁画。天井、甬道上的壁画没有地仗层,仅将原生土墙壁铲平后,即在上面作画,保存情况较好;墓室壁画则是在砖墙表面涂抹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草拌泥,再刷上一层很薄的白灰浆后绘制,出土时白灰表面已成灰色。

img296

图1 墓室西壁树下老人图

梁元珍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中。墓室壁画是四壁及顶部均绘有壁画,表现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壁画的内容主要有墓道中的驭者牵马图;墓室四壁及顶部均绘有壁画,东壁主要绘有侍女、捧包袱男装女侍、捧花果侍者及执笏板侍者等人物;南壁为一拱手侍从形象,其后紧跟一动物,因头部已残,无法辨认其具体形象。西壁(图1)和北壁(图2)均为人物屏风画,每壁各有5扇,每扇均有红色边框,宽约10厘米。每扇屏风高170厘米、宽60厘米。屏风内均绘有一枯树,其下有一老者身着长袍,洒脱飘逸,具有隐者风范(图3)。墓室顶部绘有日月星象图。

img297

图2 墓室北壁树下老人图

img298

图3 树下老人图

img299

图4 侍女图

该墓墓主人梁元珍(唐圣历二年,699年)是一位既受儒家教育,又十分崇拜魏晋玄学的隐士,梁氏先夫人是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家族是唐代望姓之一。梁元珍墓出土的大量的壁画,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人文思想、政治地位、经济状态、宗教思想、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人们的衣冠服饰及生活习俗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img300

图5 侍从图

壁画中的第一位侍从双手捧一包裹(图5)。双手捧包裹图还曾出现在麟德二年(665年)李震墓、光宅元年(684年)安元寿墓及永泰公主墓等。

梁元珍墓出土的壁画内容丰富,墓道、甬道、墓室绘画题材不同,有牵马图、侍从图、星象图、屏风、树下老人、动物等等,人物形象丰富,衣纹线条流畅,色彩晕染生动。屏风是汉唐时期居室内一种重要的陈设,梁元珍墓屏风画的年代属唐代墓葬屏风中较早者,纪年明确,这对于判定此类屏风画的年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批壁画造型独特,颜色鲜艳,从制作和保存状况来看均属于比较特殊的体系,它是在极其松软的湿陷性黄土层上作画,这种土质属竖向“立茬”黄土。经测定,黄土的各种含量(表1):

表1 黄土成分含量表

img301

本土样属于粉砂中壤质黄绵土,土质结构多裂隙和孔洞空隙,极易崩塌和剥落。壁画本身没有地仗层,是在黄土上稍经拍打刷白灰浆在作画,且壁画处在深达十余米的墓室和墓道内,壁画的画面极其松软潮湿,不同于过去在陕西等地发现的同时期的壁画。

由于墓室地仗层中刷涂的大白粉,在可溶盐的作用下,已经变成灰白色,几乎失去了黏附作用,从而导致墓室棺床西、北两壁人物屏风画大部分脱落。尤其在微生物和可溶盐的共同作用下,草拌泥构成的地仗层中的草已腐朽,导致画面出现凸凹不平、起翘脱落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壁画的保存。在进行发掘的过程中,为了使唐代梁元珍墓壁画得到有效保护,考古工作者根据壁画的保存现状,采取揭取后异地保护的原则进行了成功揭取,揭取面积达到了59.8平方米,单体23幅。

二、墓室壁画制作工艺

墓室壁画制作是将土墙壁铲平后再用砖砌墓室,另用浆泥将砖墙的砖缝堵塞,然后再在砖墙上抹上麦草泥作底,待麦草泥稍干后,开始制作画面。画面用白灰做成,过了筛的白灰掺上麻类纤维在水中浸泡,搅拌均匀后,将白灰泥抹在墙上,待干后作画,整个地仗层厚约1厘米左右。画面的制作是在墙壁面做成后稍微干时,画家开始起稿,用碳条在画面勾勒,初稿后修改定稿。人物服饰、衣纹采用晕染的方法,图案花纹运用叠晕的方法,所使用的颜料大部分为矿物颜料。

三、壁画地仗制作材料及颜料分析

2010年3月,采集宁夏固原博物馆唐代梁元珍墓室壁画颜料样品9个、土壤样品1个(见表2)进行检测分析。目前多数壁画还保持在揭取后的状态,因正面贴有纱布无法看到画面,因此只能在少数已经保护过的同墓室壁画(图6)上采集样品。采用体视显微镜、透射偏光显微镜和反射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显微拉曼光谱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查明成分,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信息。

表2 唐梁元珍墓壁画取样位置表

img302

img303

图6

img304

图7

img305

图8

img306

图9

img307

图10

img308

图11

img309

图12

1.偏光显微分析(见表3)。

仪器和材料Leica DMLSP偏光显微镜;LeicaWild体视显微镜;MeltmountTM固封树脂;巴斯德滴管;直头和弯头钨针;异物镊;载玻片;盖玻片;加热台;擦拭纸;无水乙醇甲醇丙酮;黑色油性笔。

表3 偏光显微分析过程和结果表

img310

2.为了了解彩绘的结构与层次,我们对样品进行了剖面观察,抛面观察研究仪器和制样(见表4)。

表4 剖面观察结果表

img311

img312

图13 GB-L-15-1

仪器:Leitz LABORLUX S反射偏光显微镜;Leica Wild体视显微镜;Leitz压样机;Technovit 2000LC树脂;透明PE塑料管(直径10mm),剪成10mm长;载玻片;硅橡胶片(大小与载波片一致);Status打磨机;320~4000号圆形砂纸;6000~12000号细磨砂纸;紫外线加固机;双面胶带;直头和弯头钨针等。

3.X射线衍射分析(XRD)(见表5)。

仪器:日本理学D/max-2500;电流、电压:40kV 200mA;扫描范围:5°~56°(2θ);靶:Cu;滤波:石墨单色器;扫描步长:0.02°;扫描速度:10°/min;狭缝:DS=SS=1°RS=0.15mm。分析结果如下:

表5 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

img313

img314

图14 GYT-04壁画土样XRD谱图

4.显微拉曼光谱分析。

仪器:Renishaw公司生产的装有Leica显微镜invia拉曼光谱分析仪。采用氩离子激光器,激发光波长为514nm,物镜放大倍数为50倍、100倍,信息采集时间为10秒,累加次数2~5次。实验结果见表6。

表6 拉曼分析结果表

img315

壁画颜料有铁红、墨和碳酸钙;土样中含盐量为1.2%。

四、结论

该墓葬壁画结构分三层:灰泥层,白灰层和颜料层。该壁画的制作方法应是在砖墙上先抹一层草拌泥为底子,然后在上面再抹一层白灰,最后在白灰底上以矿物颜料施彩作画,经过拉曼光谱分析,壁画中红色颜料是铁红,黑色颜料为墨白色碳酸钙。

img316

图15 GB-L-15-1(红)拉曼光谱分析图谱

参考文献

①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

②李最雄.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科学出版社,2005.

③刘乃涛等.延庆辽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及其颜料的相物鉴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2007(2).

⑤冯国富.固原隋唐墓出土壁画的修复与保护述略.宁夏文物.1993(7)

⑥冯国富.固原北周隋唐墓部分壁画修复.固原师专学报.20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