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培”中历练,实践中提升

“国培”中历练,实践中提升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培”中的知识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她,仅凭工作日的课余时间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国培”路上,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国培”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是专家与学员的互动,是经验的相互交流与实践的反思。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给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国培”中历练,实践中提升——记隆德县城关二小“国培”学员高海霞的先进事迹

数学教学这条路,我不知道能走多远,我也不知道这条路上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更不知道最后是硕果累累还是充满辛酸,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起身,并且风雨兼程;最重要的是我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且还在向着远方的地平线奋进……”这段来自隆德县城关二小“国培”学员高海霞老师研修日志的话,流露出一个普通教师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顶着炎炎夏日,她才为知行中国——三人行班主任培训划上圆满的句号,在凉风习习的金秋,她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2011年的“国培”中,开始倾听一个个专家精彩的讲座,阅读一篇篇丰富鲜活的教学案例……

一、虚心充电,做“国培”的忠实学习者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岂止有一桶水,而应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国培”正如一泓清泉中的那个冒水眼,用自身甘甜的涓涓细流,不断充盈并净化着教坛这片沃土,是它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为教师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品析这种高品质的文化大餐,对踏实认真的她来说是津津乐道的事,尽管她每天忙于教学,还担任四(2)班的班主任工作,可这并没有影响她学习“国培”。每天课余闲暇之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去学习。那天,年级组长要检查她的教案并签字,当时,她正在听《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讲座中的“如何让学生给数学赋予情感”,她被这精彩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组长喊了她四五声,她竟然没有回过神,组长为她的认真感叹不已。“国培”中的知识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她,仅凭工作日的课余时间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多少个夜晚、休息日、节假日,她从没停止过,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自九月份学习以来,她不但按照“国培”要求提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及时反思,笔耕不辍,做着学习笔记,写学习体会,通过日志、论坛、回帖等方式与老师们交流自己的心得,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共同进步。目前,她已听课2160多分钟,完成作业2篇、研修日志4篇、教学设计与反思1篇、教学小故事1篇,上传班级论坛10多条,发起话题20余次,每篇作业都以自己的教学点滴为素材,有一定的可读性,话题与留言能联系教学实际,有感而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指导性。

二、用心辐射,做“国培”的积极引领者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固原市隆德县数学班中的一员,她不光在工作中能积极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带动学校的数学教学,而且在本校的“国培”中,更是乐此不疲。她忙中偷闲,凭着自己对计算机的使用娴熟,对“国培”的好奇与渴求,第一个注册登录学习,而且挤时间,热心地为学校第一次参加远程培训不会注册的学员作辅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流程,帮她们一步一步地实现从注册到登录,再到听课学习,做作业,写日志,发班级论坛等多项操作。办公室中计算机少,于是她和同组室的学员们一起学习,几个人肩并肩、头对头边听讲座边谈论,那情景比开辩论会还激烈,有时竟争得面红耳赤。她们的这种谈论感染、吸引了其他的同志也参与到学习之中,一起听讲座,看案例。一次,他们一起看专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中“相遇问题”的案例,案例中吴正宪教师让学生用课桌当桥,拿铅笔盒当车,现场演示“车”通过“桥”的场景。吴老师还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她一手拉一个,让他俩碰撞了一下,笑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吗?”全班同学都笑了。接着她又请同学继续表演相对、相向、同时等概念,学生都争着表演,争着说。通过模拟操作,吴老师引发学生对其路程、相遇等概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关系的思考,并用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经验,使得学习过程简单明了而有趣。看完后,当我们正为吴老师这独到的活动拍手叫绝时,有一位老教师笑着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真是好东西,值得一学!”。

在她的帮助和带动下,我校的17名学员都完成注册,争先恐后地听课、做作业、写日志,成绩均在全县其他学校学员的前面,更有甚者,有几位还上了班级优秀学员的光荣榜。

“国培”路上,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她因为热爱,才愿意求索;因为热爱,才愿意奉献;因为热爱,才愿意付出并快乐着……

三、真心交流,做“国培”的坦诚研讨者

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老师们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国培”正以它自身独到的方式,为一线的教师们输送着新的理念、新的教法,其中的班级论谈这一栏目为这些乐于探索的科任教师搭建了一个质疑问难、相互研讨的平台。在她的班级论坛中,她发出了好多教学方面的帖子,“346528570000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后得到的34652857万该怎样读?”“用一副三角板画一个15度和165度的角,应该怎样画?”“我班有一位从小就没了妈妈的学困生,前任老师说他是弱智,可他说话做事并不是太笨拙,是不是懒散的缘故?我思量着,真想让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那天,我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用量角器量和说教,指认了一副直角三角板上的四个锐角,当时他很顺利地认出来了。第二节课我试探性地又问他这点知识,结果他忘得一干二净,哭笑不得的我又耐心地教他量,边比划边说教,到下午时他又搞不清哪个角多少度。天哪!那一刻,泪水在我眼圈里直打转,我好想哭。无助、焦急侵占了我的整个心,是我的教法出了问题?是学生本来就没数感?像这样的学困生,该如何转换,我好困惑!”论坛发出没多久,就得到了素不相识可却有着共同目标的同仁们的回复指导。与此同时有一位老师发了这样一则见证:“角的度量,我给学生教了几节课的时间了,可有的学生还不会量角。是不是我太无能?”读到这帖子她有同感,真切地理解到作为一位老师的责任感与无奈,于是她便很真诚地回帖安慰道:“不是你无能,是我们太急于求成,有的学生本来对数学的感觉不灵敏,现在他不会,不见得以后也不会,如果你先搁一段时间,说不定慢慢地他就醒悟了。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教好所有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发现别人的闪光之处,并不断完善自己,相信我们定会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这教学上的相互研讨,这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能让多少老师焦虑的心得到慰藉!

四、尽心创新,做“国培”的勤恳实践者

“国培”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是专家与学员的互动,是经验的相互交流与实践的反思。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给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她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听完范存丽和付春红两位专家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一专题讲座后,她在一篇班级论坛中这么写道:“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着主动角色,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去感悟、体验数学。”在“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中,她就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A.初步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B.用手比划1平方米的大小(学生两臂张开的那么大的一片)。C.(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木片)这张1平方米的图形中能站几个人?(学生答:3个、8个、10个、15个……)D.放手让学生站上去试,并真切地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上面的设计,学生通过活动,真正意义上理解了1平方米的大小,这种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把“静”态的感觉思维变为“动”态的实践活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不光勤奋好学,更重要的是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通过学习范存丽老师的讲座,她清楚地知道,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很多表象,构成了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前不久,在她执教的“观察物体”公开教学中,她不断地变换实物、模型、图形等的摆放位置,把静止的孤立的图形动起来,让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进行观察,感受一个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课中,她还进行拓展,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拉动一个正方形框架,把正方形慢慢变成平行四边形,观察并体验动态物体由形状的改变而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在大量的操作过程中,不但丰富了表象,加深了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她执教的这节课得到了全校教师和校领导的好评。

流水不因石而阻,学习不因苦而怯,只要有心,播撒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希望……那学识渊博的讲师,那一个个新的教育理念,那一则则鲜活的教学案例,那论坛中的相互研讨,对她无不是观念上的洗礼、知识上的积淀、教学技艺的提升、教学实践的指南。她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并在运用和总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正如她写的:“在国培路上,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并且向着远方的目标奋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