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判理论的渊源与形成

批判理论的渊源与形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追随者费希特根据前者的批判哲学,整理出批判哲学理论的雏形。这个创意实体与外化之间的互动,出现了异化或疏离,这成为批判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黑格尔的批判不同于康德的批判,变成了理性的“自我检查”。“批判”的思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因为新政治和经济情势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再加上新学说理论的滋养,逐步成为一种更具体系的社会学及哲学理论——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的渊源与形成

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在德国)出现了一批学者,因他们主要在法兰克福大学活动或与该大学有关,所以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阿普尔(Karl-Otto Apel)、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延伸了先贤哲学家的研究:从康德对理性和知识的情况与局限的关切,到黑格尔对精神的反思,以及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交换过程,发展出批判的概念,再演变成讨论社会实践时的批判观点。[35]

批判“critical”来自希腊语“Krinein”(crinein),意指洞悉(discern)、反思(reflect)和判断(judge)。

在启蒙时期,“批判”是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启蒙运动就是对权威的批判和对个人知识与立场的辩护。康德对批判理论谈得很详细,他提出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讨论我们能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实践理性批判(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就是尽义务,这是伦理学的问题);判断力批判(讨论人的希望,人类精神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康德潜心研究批判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能摆脱偏见及无根据观念的“自主性”或“自律”。

康德追随者费希特(Fichte)根据前者的批判哲学,整理出批判哲学理论的雏形。费希特认为个人的自觉性是一个不断创意实体,这一实体通过一个思想之外的世界,产生很多概念和观点。这个创意实体与外化之间的互动,出现了异化或疏离,这成为批判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人类的创作被视为了解现实的工具,而不是实在的本质。

黑格尔的批判不同于康德的批判,变成了理性的“自我检查”。他批评康德的局限,特别是他的主观论。他指出康德依旧把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看成固定不变,而且他还把心灵的实践方面看得比认识的方面更高。黑格尔一方面批评单向的立场(one-sided positions),一方面发展出更复杂的辩证观点。他认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绝对知识”。当人们明白创造的外部实在是自觉的一部分才能达到这一绝对性。他看自觉与外部实在是同一个实在的两面。

黑格尔认为,要获得真正知识可以通过辩证地理解,他的三段论证逻辑系统:论题(thesis)、反论题(antithesis)与综合(synthesis),可以扫清矛盾,最终可以在绝对观念的综合中达致一致性。黑格尔认为“异化”来自于人们无法认明真理与人类思想是紧密连接着,他相信当人们觉察自我意识并明白到自己是思考的生物,而真理是这种自我意识的一个切面的时候,异化将会减少。他指出,异化是人类进行辩证的动力,最终将推动人们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这样推展向上,直至“绝对知识”的层次。他指出人类行为是一个动态社会过程,而且不断地辩证可以达至完美社会。

马克思把费希特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社会不断推进的理论整合为一。马克思看到了社会正在进行着一个演化的过程,但他不赞同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论,认为完美社会的基础是人类平等,要通过权力分布不平等和非阶级社会的辩证过程,人类才能进化,从而达到最高目标。他保存了黑格尔式的概念装置,但把其从一种理想主义改变为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认同异化是一个严重问题,因为人类不单从精神客观化自身中被异化,也从他们自身的创造中被异化。他控诉异化的出现是由资本主义引发的,所以他认为知识的结果是行动,知识引发人类的转变。人们不是通过被动的沉思来改变处境,要运用思想与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社会。对马克思来说,值得珍惜的人类行动是“实际—批判”或是实践/革命运动。

“批判”的思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因为新政治经济情势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再加上新学说理论的滋养,逐步成为一种更具体系的社会学及哲学理论——批判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