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智能整合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多元智能整合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智能整合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牛津高中英语《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改善了课堂教学。1)教学方式的创新:本课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辅助,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善了课堂教学,达到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和有效学习的教学目标。

多元智能整合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牛津高中英语《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杨炳奎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改善了课堂教学。但有的教师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英语课变成了PPT课件的展示课,走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可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课例是笔者在一堂大市级示范课后进行的总结和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中国文字的发展)(见《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高一下学期P.38)

2.教材处理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灿烂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围绕课文,教师采用“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去探究,并在此过程中锻炼英语。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重点:学生能轻松掌握课文,并能用英语简单介绍汉字的历史及发展。

难点:以what,which等引导的名词性从句的使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快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探究性学习、数字化情景中的自主发现学习、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3)情感态度目标: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下使教学过程充满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用英语进行相关思维活动。

二、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设计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突出“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来实现有效教学”,使信息技术作为方法与手段融合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无缝渗透,有机结合”,引导各种智能类型的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2.课前准备

(1)学生层面:根据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前布置不同的相关探究任务,如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汉字以及有关仓颉造字的介绍资料,便于学生完成教材设定的学习任务;预习阶段采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任务型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冲动,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埋下了伏笔。

(2)教师层面:在网上下载有关新闻和资料图片,特别是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时参观莫斯科1948中学的照片,作为教材补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准备课文录音、卡朋特的DVD资料、数码相机自制的学生书法作品、22张PPT课件等。

(3)技术层面:高清晰投影仪、高保真有源音箱、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

3.教学过程

1)英语歌曲欣赏:播放学生喜爱的卡伦·卡朋特演唱的英文歌曲《Top of the World》(世界之巅)的DVD格式MTV,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以使学生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2)每日英语演讲:按惯例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Daily Talk(每日英语演讲),题目由学生自选,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

3)观看英语新闻:播放《中国日报》网站提供的CCTV9英语新闻Overseas Chinese hold demonstrations to support Beijing Olympics(海外留学生举行游行支持北京奥运会),学生看完一遍后,在屏幕展示文字稿,再边看边听一遍。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视觉、空间的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4)复习旧知(用PPT辅助教学):

(1)回答问题:

1.Where did the Angles,the Saxons and the Jutes come from?

2.Why can similar pairs of words be foun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3.What was the German plural form replaced by?

4.Which king of England used English for all official occasions?

5.When did Modern English appear?

(2)填空:

1.Before the middle of the___,people in Britain did not speak English.

2.The original language spoken in Britain was___.

3.The___,the Saxons and the Jutes spoke language that made up Anglo-Saxon.

4.Normans spoke___.

5.The Normans entered England in___.

6.By the___,old English w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England.

(3)看图(表)说话(English and its history):

img12

(4)回答问题(新旧知识点过渡):

1.What does UN stand for?

2.What is the United Nations?

3.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4.How many countries are there which are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5.What are the 5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设计说明]

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上课开始10-15分钟是学习效率比较高的时段,故教师设计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快速、大容量复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快速唤起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5)学习新知:

(1)导入本课新授内容: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哪些?

(2)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合作”、“讨论”、“交谈”等方法完成下面的“任务”。

讨论: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你对此有何感想?

教师在屏幕上及时展出4幅图片:2幅关于联合国的图片,2幅是胡锦涛主席参观莫斯科1948中学的图片,并用英语作相关说明。

[设计说明]

专家研究发现一堂课第15-25分钟时段是学生学习效率从顶峰开始下降的时段。故教师在屏幕上展示贴近生活又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图片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这个环节教师抓住学生发言中任何“出彩”的地方,及时点评、表扬,活跃课堂气氛,延长学生的兴奋期。

(3)阅读课文

A.要求学生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跟读课文,逐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B.要求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堂,加深理解;

C.要求学生快速寻找课文中出现的“名词性从句”;

D.要求学生快速寻找课文中出现的“动词短语”、对“汉字”的“描述性词汇”。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针对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产生疲劳的现象创新了阅读教学手段,设计了新颖练习,由浅入深,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阅读

回答问题:

1)When did Chinese writing begin?

2)Who first invented Chinese writing?

3)How was Chinese writing invented?

4)When di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troduc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设计说明]

接近下课时段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开始回升了,学生在经过上面快速和大容量的训练之后,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归纳总结知识内容,强化学生记忆,指导学生进行交互式阅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沟通功能,增强学生的语言体验和情感熏陶。

6)课外作业(扩展性训练):

请学生与同桌合作用英语完成一段对话,内容是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构造,下节课请学生表演。

[设计说明]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产生运用英语表达的愿望,特别是汉字的构造历史、技巧以及精美的书法作品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布置带有趣味的探究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教学方式的创新:本课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辅助,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善了课堂教学,达到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和有效学习的教学目标。教法上有了创新和突破,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和“以书本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变“听”为“学”;教师变传授者为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交流者。同时,信息技术在同一时间内,密集地推出意义相互支撑的教学内容,紧扣“中国文字的历史与发展”的主题,多体裁、多视角、多形式、多方位表达比较集中的信息,减轻了学生认知的负担,以宏大的规模和气势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设计理念的更新:PPT课件、DVD歌曲欣赏、新闻片段、动画、照片、图片的运用突出了备课的创意性,以全新的视角透视教学内容,形成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十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娱乐化、生活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及时反馈与评价,使学生既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更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使用了相关的鼓励和安慰的语言,如:Never mind!;All right!;I didn’t mean to put you into the trouble of...;Take it easy!;A great job!;Congratulations!等。

3)教学内容的优化: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技术上的优选、提炼和加工处理,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出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例如:英语歌曲的欣赏一下子把师生带入一个用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环境;PPT文件、原声录音、原版电影、视频录像、英语新闻片段、动画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英语新闻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新闻的时效性和贴近生活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新闻的内容,而非语言本身,语言此时就是工具而已。研究表明,在用中学的知识是最不容易忘记的。本课的新闻是Overseas Chinese hold demonstrations to support Beijing Olympics(海外留学生举行游行支持北京奥运会),其中诸如:奥运圣火(Olympic Flame)、火炬传递(the Olympic torch relay)、火炬手(torch bearer)、不实报道(distorted coverage)等教材中没有的词汇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并在课后的英语日记中使用到了这些词汇。可见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能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是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强势和优势。

4)教学效率的提高:由于创设了多种情景(如:学生的Daily Talk、看MTV、看英语新闻、看图说话、合作探究等),以及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故本课比较成功地营造了宽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用动画来演绎仓颉造字的故事,像“上、下、山、日、月、休、囚”等,使课文内容变得易学了,学生在看完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此时,教师及时布置探究任务,请学生合作、讨论其他汉字的构造方法,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做到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特别是时政图片和学生的书法作品的运用达到了“预期之外”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汉字与英语的差异时,教师通过动画和外语原版片的片段很容易地使学生明白了象声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在欣赏祖国文字无穷魅力的时候,教师播放了名家的书法作品,还有意把我校学生的书法作品混入其中,当问及作者的时候,学生们还以为是王羲之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使教师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资源的互补提效:本课的整合实现了资料的存储与交互使用,在时间、空间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这比文字存储和交流手段更真实、更生动、更快捷。如:在问答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哪些的时候,教师及时播放网上下载的联合国的有关图片及联合国会议主要国家代表发言的图片。然后再播放一小段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发言的视频材料,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还有英语新闻的运用。这些既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更是一次变革和飞跃,加上“讨论”和“合作”使本课在形式、意义和视觉效果上产生互补,扩展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空间和张力,围绕着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

2.不足之处

1)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上用掉了比较多的时间,影响了师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讨论”和“合作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盖瑞·R·莫里森和得伯拉·L·得说:20年前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专家,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专家、教授都能被“请进”我们的课堂,为学生答疑解难。成功的教师不一定非得是专家,但一定得是聪明的。聪明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并不精通一切,知道到哪里去为自己或为学生找到必要的资源。聪明的教师知道资源并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专利,也可以从学生中挖掘。信息时代呼唤更多的聪明的教师,因为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课堂资源,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课堂、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够发生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卡罗林·查普曼.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郅庭瑾,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曹雅萍,梁莲红.高中课型课例交流与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1).

[4]David·A·Sousa.脑与学习[M].董奇,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5]Gary R.Morrison &Deborah L.Lowther.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顾小青,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