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教育民生政策的实践探索与历史启示

宁夏教育民生政策的实践探索与历史启示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与“宁陕模式”发展政策的主要内涵、价值指向基本相同,宁夏也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断探索、实践着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民生政策,且这一政策已走过了很长的实践探索路程并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以认识、提炼和总结,从而实现推动教育发展的目的,为改善民生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宁夏女童教育也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层面的政策研究支持。

宁夏教育民生政策的实践探索与历史启示

教育对个体而言,是成人成才与走向人生成功的基石;对家庭而言,是美满和谐与迈入小康生活的前提;对社会而言,是实现公平和推动发展的最伟大工具。正因为如此,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指导下,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将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基础、最重要领域来制定政策、完善措施、推动实施、取得成效,可谓是民生领域内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重要现象。譬如曾被《人民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所广泛报道并引起社会公众热议的陕西省宁陕县“再穷不能穷教育”实施15年免费教育的“宁陕模式”,就是新近重视关注和着力推动教育民生的一大发展典范。

“宁陕模式”指的是陕西宁陕县是一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800元的贫困县,但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从2007年实施“营养计划”到2008年免费职业教育;从2009年免费高中教育到2011年免费学前教育[1]为此,宁陕县投入公共财政收入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故被网友们称之为“宁陕模式”。对此盛誉,宁陕县的政府官员也有着自己的解读,全县人口基数小(2011年全县有学生9146人,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如有好几万学生,按财力也搞不了免费教育。[2]但我认为,“宁陕模式”之所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众多赞誉,还在于这一“模式”主要体现了以推进教育民生步伐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实际上,与“宁陕模式”发展政策的主要内涵、价值指向基本相同,宁夏也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断探索、实践着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民生政策,且这一政策已走过了很长的实践探索路程并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以认识、提炼和总结,从而实现推动教育发展的目的,为改善民生奠定良好基础。

从大面积资助回族女童入学到全力推进“两基”攻坚中贫困学生救助的教育民生政策对宁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国外称之为中国的“穆斯林省”。但由于历史与经济原因,回族群众主要集中在贫困落后的南部山区,再加之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回族女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回族女童失学、辍学现象曾经十分严重,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区民族教育的“短板”。譬如我区的教育发展历史事实显示,在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回族女童入学率仅为20%。[3]在全面进行普及义务教育历史进程的前期,回族女童的入学率提升仍十分缓慢,到1991年也只有63%,成为当时我国女童入学率最低的五个省(自治区)之一。[4]

显然,在20世纪90年代的宁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进程中,回族女童教育成为制约宁夏教育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以特殊政策才能予以改变。正是为了改变回族女童教育落后面貌,自20世纪90年代各级党委、政府把回族女童教育作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以多种措施优化女童教育环境,全力解决女童上学难的问题。首先,公共财政扶持回族女童教育。为提高回族女童入学率,自治区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在南部山区增设300多个教学点,并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方便因路远、年龄偏大、照顾弟妹等原因失学的回族女童入学。其次,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社会帮扶和女童入学救助的力度。自治区成立了女童教育促进会,并设立女童专项助学金,每年筹措50万元帮助家庭困难的女童上学。最后,宁夏女童教育也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层面的政策研究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起,原国家教委就在我区等四省(区)28所农村小学开展了持续的女童教育试验研究,在教学内容上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增强了女童教育的吸引力;同时,自治区也组织人力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回族女童实验班,以促进回族女童教育发展。[5]正是在这些以支持、帮扶回族特殊政策女童接受教育为目的保障下,回族女童受教育问题得到了积极而有效的解决。譬如到2008年国家验收宁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99.64%,其中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也达到98.88%。[6]我之所以列举教育历史事实,主要意在说明:以公共财政与社会帮扶相结合方式全力解决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等“上学难”问题,是我区在经济还较为困难并在保吃饭、保建设为重要任务之际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政策选择,体现出教育优先、民生优先的政策价值取向——尽管当时还没有改善民生政策的明确提出,但这一政策的实际内涵则无疑包含着以教育为基础、为手段、为途径来改善处境不利人群生存发展环境,推动共同富裕步伐的政策选择。

在关注回族女童教育之时,20世纪90年代及新世纪之初,“两基”攻坚成为宁夏教育发展的历史最强音。我区从1994年正式开始了“两基”攻坚工作,到2008年7月正式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在这一教育重大发展过程中,作为一个经济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尤其是南部山区贫困面较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区“两基”攻坚之难可想而知。但面对巨大困难,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区上下形成了发展教育是改变落后面貌根本出路的共识,切实把“两基”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考虑,在投入上优先增加,在重点工程实施上优先安排。同时,自治区与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大经费投入基础上,还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大力组织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工程,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从2001年到2004年,自治区累计向贫困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教科书资金就达5774万,同时还组织实施了“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各种形式的贫困学生救助活动,探索建立起“扶助贫困家庭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再如在2004年,为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救助,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原每年筹措寄宿制中小学助学金140万元基础上,每年增加助学活动资金360万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目标。[7]这些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指向农村贫困群体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迅速改变了“土台子,黑屋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教育发展落后面貌,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因家庭贫困而使一个孩子辍学的目标。此外,我区在“两基”攻坚中,还积极推进教育对口支援与部门定点支教工作,广泛开展了校际之间的“一帮一”“手拉手”活动,挖掘一切潜力千方百计保障贫困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在这些政策的保障下,如今城乡各地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与宿舍楼、一个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一个个背着崭新书包欢天喜地走入学校的孩子,成为中小学校园的动人景象。对此,在感到深深欣慰与所引起的历史思索之中,我们必须看到这是我区持续不懈艰苦努力的结果,也必须看到这是在教育惠民政策推进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创造性的“三免一补”政策到中职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新时期宁夏教育发展史清晰地告诉我们,从全力解决回族女童教育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难题到全力进行“两基”攻坚之战;从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再到对中职学生补助生活费以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宁夏坚持“教育当以民为天”的发展理念与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的基本历史轨迹。

在我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三免一补”具有创造性:从2006年秋季起,宁夏在全国西部地区率先将“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城乡学校;同时自治区还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为学生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将“两免一补”扩大为“三免一补”。“三免一补”民生政策的实施,当年就使99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开辟了宁夏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对此,国内各大媒体曾进行了广泛报道:

宁夏于2006年秋季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机制。到2008年春季,中央、自治区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近6亿多元,使全区99万中小学生受益,其中53.7万农村及城市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到了“三免一补”政策。2006年秋季开学,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自治区安排了1000万元经费,对享受“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寄宿生发生活补助)政策的学生,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将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三免一补”。同时,加大力度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收杂费。按照宁夏义务教育“一费制”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68元、初中每生每年220元由自治区财政补助;县城小学每生每年240元、初中每生每年300元,自治区按农村小学、初中标准补助,剩余部分由市、县承担;城市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370元标准,由自治区、市、县(区)财政分别承担,其中自治区财政承担小学168元、初中220元,市、县(区)财政承担小学132元、初中150元。……[8]

从这一新闻报道中,我们可看出国家、自治区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还继续探索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资助。这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教育惠民政策,使得我区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

于确保义务教育普惠性实现之际,我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不足、贫困家庭学生多的现实存在,以“每户家庭至少有一名技术工人”为最初目标,加大对初中毕业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并进而成为脱贫致富能手。实际上,这在当时的“权宜之计”,后来就成为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前身”。

正是在看到职业教育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自治区在21世纪初期就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并使之成为宁夏教育新的增长点。2003年,宁夏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升格组建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投资3000万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全区优质职业学校规模;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尝试“订单式”培养方式,鼓励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和分阶段完成学业。此外我区还与山东、福建、江苏等发达地区开展联合办学等形式的合作,并借其渠道实现就业。2007年,我区开始按照国家政策,对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主要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其中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资助金政策实施4年来,共资助中等职业学生数万名,占中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数的92%左右。2010年,国家继中等职业国家助学金之后又推出免学费政策,自治区政府及时将此项工作列为2010年为民办30件实事之一,并下发了《关于批转宁夏回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涉农专业包括种植、农艺、园艺等教育部规定的21类专业,使全区27815名中等职业学生从免费政策中受益。

如果说,“三免一补”政策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那么对中职学生实施补助生活费以及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就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职业教育。显然,我区教育惠民政策的发展轨迹是从义务教育再到中职教育,这是既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教育实际需要的政策建构。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公共财政不十分充裕的前提下,就要首先考虑对最具“普惠性”教育政策的财政支持,再进而发展到对其他类型特别是与弱势群体联系紧密的教育政策。中职教育在社会分层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多样化背景下,与社会底层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平民教育”的特征明显。我区加大对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政策资助,就鲜明地体现出教育民生的政策取向。

从“营养早餐”与“营养午餐”到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全覆盖政策体系。我区的教育民生政策取向不仅从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发展到了对中职学生补助生活费和对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免费政策,在此基础上,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级公共财政收入的显著增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区还不断创新教育民生政策,实现了从“营养早餐工程”与“营养午餐工程”的成功启动扩展到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全覆盖政策体系。可以说,我区教育民生政策的新拓展与新成就,与“宁陕模式”有着基本相同的政策内涵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总结。

“营养早餐工程”的启动实施。2010年,在实施“三免一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的同时,我区成功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治区政府决定在中南部地区12个县(区)的1500多所农村和县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这就是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的“营养早餐工程”。在这一工程实施中,自治区政府要为南部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约37万农村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新鲜的熟鸡蛋,每年按250天计算,每年所需的近5000万元资金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对这一教育民生政策,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和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都给予了高度赞誉,称“这项惠民工程成为继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后,宁夏实施的又一项惠民举措。”[9]

“营养午餐工程”的启动实施。2011年,国家将西部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试点工程放在了宁夏,自治区在中南部的9个县(区)选取部分学校先行试点,试点受益学生约2万名,自治区财政为此共拨付资金1200多万元。按照计划,宁夏2万名山区小学生享受免费午餐的试点结束后,于2012年春季学期在南部山区所有小学全面推行。对我区在全国率先实施的“营养早餐工程”“营养午餐工程”这两项重大教育民生决策,新闻记者曾这样描述道: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在调研时,提出为南部山区吃不起早餐的寄宿学生每天发一个鸡蛋的想法。2010年1月,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王正伟再次提出这个想法并将其列入2010年民生计划,扩大到贫困地区所有农村学生,涉及到12个区县的1500多所学校的37万多名中小学生,所需费用将近5000万元,全部由自治区财政“埋单”。[10]

这则报道,直观地显示出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的民生情怀,并希冀以此工程来增强贫困地区学生的健康体质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反映出我区在教育民生政策上的新拓展。

在“免费午餐工程”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春季开学后,自治区在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又开设全面推行“免费午餐工程”:为实施范围内的农村小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天按4元标准提供免费午餐,每人每年按250天供应,若小于250天则按实际在校天数供应,全部所需资金由中央和自治区负责承担。这项教育惠民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早餐工程”向“午餐工程”的发展,也体现出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巨大努力与实际行动。

不仅如此,为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我区在财力还不十分充裕的前提下,还做出新的教育惠民的政策决定:自2012年起探索建立全覆盖的教育民生政策体系:每年投资10亿多元,对困难家庭孩子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全覆盖财政资助体系,使每一位家庭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都接受普惠性教育。第一,对六盘山区、西吉县等10个市、县(区)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所批准设立的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保教费。第二,除继续对37.8万名中南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实施“营养早餐”外,对六盘山区、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区、盐池县、中卫市和中宁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九年义务制学校、试点初中学校学生全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4元,加上营养早餐,每天共补助4.6元,全年补助200天。第三,积极推行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高中阶段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人每年可获1500元资助,其中南部六盘山山区9个市、县(区)及红寺堡区的资助面为40%,引黄灌区各市、县(区)为20%;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农村一、二年级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可获1500元资助,涉农专业学生可获2000元。第四,按照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高校学生每人每年资助8000元和5000元,并适当向农、林、水、地矿及师范等专业的学生倾斜;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同时,高校学生每年还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最高6000元),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第五,为鼓励更多学生学习师范专业,自治区财政设立农林师范类学生学费减免补贴专项资金,按照六盘山山区减免70%、引黄川区减免30%的标准,对相关专业学生学费减免部分给予补贴。

对新世纪以来我区包括“三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众多教育民生政策的决策提出、基本成效,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同志有着系统而全面的思考,他深刻指出:

我们虽然是一个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底子薄,欠账多。但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在教育上坚持大投入,确保孩子能上学、上好学。为了孩子能安全上学,我们累计投资近百亿元,新建改建和加固校舍227.8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各级学校成为山川城乡最美、最好的建筑,最安全、最放心的场所。为了孩子不辍学,我们投入资金5亿多元,建立了覆盖各类教育、较为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在全国将“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三免一补”,使99万多名中小学生受益;全面实施了“技能致富”计划,为所有升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职业教育。这些工作在西部都是走在了前面的。”[11]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的政策创新还是职业教育“技能致富计划”;也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还是积极探索各级各类教育建立“全覆盖教育民生政策体系”,我区都走在了全国、西部省(自治区)的前列,在教育民生的政策实施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说,为山区孩子提供免费早餐和午餐,不是一时之举,也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我们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做出的必然选择。”[12]因为在基本解决了“能上学”或“好上学”这一教育基本问题后,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如何能“上好学”的问题。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民族学生营养健康,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安心上学、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就是宁夏对这一重大教育现实问题的积极回答和有效探索。在以民生为取向的教育公共政策实践中,宁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概括看我区教育民生政策制定初衷与实施成效,坚持教育发展中的民生政策取向,对推动“学有所教”、教育公平目标实现并进而推动社会公平目标实现以及推动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教育发展中的民生政策取向,有利于确保“学有所教”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继续走向深入之际,社会各界对30余年以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总结和经验反思有着热烈的探讨,其中一个基本判断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共享。从总的趋势看,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根据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在这一发展阶段,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社会问题将会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公众旺盛需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多年来困扰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正是建立于解决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并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由于相比于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教育公共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公众的利益相关性更强。教育政策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的将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实质上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机会的分配。因此,要体现教育的全民性、普惠性,就要突出教育政策的民生取向,也就是要以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来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坚持和促进教育政策的民生取向,体现教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此看来,无论是陕西的“宁陕模式”,还是我区的“三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都体现出以解决“学有所教”为根本目标的政策追求。

第二,坚持教育发展中的民生政策取向,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并进而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此重要论断,我们要深刻领会,因为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的普适性价值,而教育公平则是这一基本普适性价值的“起点”。从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看,教育公平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即起点的公平,就是要为每个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坚持入学机会的无歧视原则;教育过程的公平,即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为之提供具有差异性的教育服务,坚持教育过程的无歧视原则;教育结果的公平,即在承认个体存在差异性的前提下,根据受教育者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程度来分配发展机会,坚持选拔的能力本位原则,同时也要对基本能力缺失者予以特殊扶持,保障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接受公共教育服务。现阶段,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并不断得到解决。在教育领域,教育公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城乡发展不均衡、择校现象突出、区域教育发展差异等方面,都是社会公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如从根源上来讲,教育公平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同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师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公共教育政策和其他社会政策的调整方向所形成的。因此,要推进教育公平,就要建立和完善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落脚点的教育政策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教育公平。纵观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政策,可看出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演变轨迹和行动路线:最初是对女童特别是回族女童受教育的政策关注,接下来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地区学生的政策关注,再进而是对职业教育领域和义务教育领域学生的关注,最后则是对各级各类教育领域贫困家庭学生的全面政策关注。在这些关注中,我区主要从转变政府公共治理结构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入手,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民生取向提供制度保障。现在看来,这些政策正在取得明显的成效,也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步伐并为社会公平创造着良好的条件。自然,由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联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较大范围内推进教育公平,必须考虑到政策推行与实施的限制性条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三,坚持教育发展中的民生政策取向,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当前国家教育宏观政策取向上来看,关于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政策导向是:依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以提供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扩大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群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有效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不合理以及职业教育比重过低的问题;要在满足资源供给和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受教育者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因此,从教育事业自身改革和发展看,坚持教育政策的民生取向,既是教育政策价值和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政策执行评估的基本标准。就是说,为全体人民提供充足的、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使公共教育服务平等地惠及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村镇,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政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同时达到这一目标也是评价我国教育政策整体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要求,要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就要密切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及特殊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需要,也就是要以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来保障上述层面人员的受教育权益与受教育机会。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南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实施“营养早餐工程”与“营养午餐工程”,就是为了推动全区教育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同时,对中职学生补助生活费和对涉农专业免除学费,也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而这些政策的稳步推进,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要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坚持教育发展中的民生政策取向。

总之,教育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领域,事关每个人的终身发展,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事关每一个区域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教育公共政策的效果如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共政策的成效是不是满意,根本标准是能否将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地惠及到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能否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成果。对此,我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探索值得总结,这些成就需要发扬!

【注释】

[1]张玉胜.“再穷不能穷教育”[N].北京日报,2011-10-12.

[2]张玉胜.“再穷不能穷教育”[N].北京日报,2011-10-12.

[3]《宁夏教育年鉴》编写组.宁夏教育年鉴(1949~1985)[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4]汤泽生.女童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5]周卫.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行动研究[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统计手册(2008年度)[Z].2009.6.

[7]陈晓东.着力解决“两基”攻坚主要矛盾[N].中国教育报,2004-08-27.

[8]冯舒玲.宁夏53.7万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到“三免一补”政策[N].宁夏日报,2008-08-03.

[9]田进国.宁夏37万学生受益“营养早餐”工程[N].中国财经报,2011-04-16.

[10]李凌,储召生,陈晓东.困难再多,也要让孩子吃好——宁夏西海固地区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访纪行[N].中国教育报,2011-10-25.

[11]沙新,王建宏.民生者,执政之天地——访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王正伟[N].宁夏日报,2012-03-09.

[12]沙新,王建宏.民生者,执政之天地——访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王正伟[N].宁夏日报,2012-03-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