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种程度上,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劣是能否促进和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科是科学的分类,也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或细胞。《教育大辞典》是把重点学科视为单列的专有名词的少数教育辞典之一。我们把后者称为高等学校校级重点学科,它们是高等学校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择优确定并加以扶植建设的校内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称为全国重点学科,或曰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第一节 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代表国家最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还是引导行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和部委级重点学科,以及各个高校为谋求自身的较快发展而确立的校级重点学科,它们都是整体水平较优或者择优扶持发展的学科,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国防建设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和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能否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其核心在学科。而重点学科作为所有学科中实力较强和优势较明显的一部分,更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及其研究生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劣是能否促进和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深入探讨重点学科内涵、特点和改革与发展之前,先来考察以下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

一、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概念的缘起与界说

那么,何谓学科?重点学科又从何而来的呢?在本节里我们将做一些探究、分析和讨论。

1.学科的概念。学科是科学的分类,也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或细胞。目前,我国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层次,学位的授予按学科门类进行。所以,对学科概念的界说还有多种,试作如下归纳。

(1)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或学校教学的科目。

(2)学科,作为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分类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不同人的不同目的被分割成很不一样的学科体系。不同国家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定的目的分出一系列学科来,并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根据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重新修订学科分类目录,增加或合并某些学科。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有关部门也会因为自己的需要,把整个科学王国分成种类不同、大小各异的学科。

(3)一门学科一旦从科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构成自己的学科王国之后,它的存在和发展就具有了自己特有的逻辑发展规律。它可以不为其他学科存在、发展或消亡所影响(当然,影响是存在的,而且随着科学知识的整合或分化,这种影响将会扩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独立性。

(4)学科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上,它仅被当作学校的教学科目,是普通中小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单位,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在高等学校中,有时也被当作是专业教学的科目。在这个意义上,学科的概念就被当作“课程”使用。广义上的“学科”概念,指的是“学术的分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这一般被认为是科学的本体概念。

(5)学科的概念和内涵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研究,它的新的内涵就被发掘出来。现在,人们开始注意到学科也是划分和组合学术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把同一知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也就是说,学科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了专门化。在这个意义上,学科也是一种专门化组织。

2.关于重点学科。尽管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或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及相关的研究文献中,但很少有文献对之加以全面、规范化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是把重点学科视为单列的专有名词的少数教育辞典之一。它是如此界定的,重点学科是“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确立,在高等学校中择优扶植建设的学科”。这是从重点学科的评选主体的角度对之加以的界定,主张重点学科是有关主管部门举办的一种政府性质的行为。如果细加分析,我们会发现它只肯定有关主管部门所主办的重点学科。但是在现实的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过程中,除了代表中央政府意志的教育部主办的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举办的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以外,还有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及其需要所确立的校级重点学科。而且,这些校级重点学科构成了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主体。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另外,一位从事学科建设第一线工作的学者对之作了自己的表述,“重点学科是同一专业的博士点经过激烈的竞争,通过专家按照一定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评估后挑选出来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这是从评选程序及其现实需要的角度作出的阐释,应该说是较全面的,却也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界定。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在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实践活动,因此不仅存在国家重点学科和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也存在本校的重点学科。我们把后者称为高等学校校级重点学科,它们是高等学校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择优确定并加以扶植建设的校内重点学科。它们虽水平参差不齐,但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校级重点学科的另外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学校所有学科中有明显优势或较有特色的学科。

因此,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理解,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第一,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特指国家重点学科。正如国家教育部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办法》(教研函[2001]1号)中所指的重点学科,即是这个意义上的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并强调指出,“重点学科应为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博士点”;第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不仅包括国家教育部主办的重点学科,以及其他部门或地方政府主办的重点学科,而且也包括高等学校自己确定的重点学科。它们分别指国家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就已有文献和重点学科建设实践中的重点学科来说,大多指的是这个广泛意义上的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也称为全国重点学科,或曰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它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择优选定并重点扶植建设的学科,代表了该学科领域内国家最高的学术水平。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表述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是“由国家教育部择优选定并重点扶植建设的学科”(这相当于狭义层面上的重点学科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称谓来自于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综合考虑确定的。

除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外,中央部委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适量确定和扶植一些部门或地方一级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央部门和省(直辖市)重点学科可以简称为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它是高等学校所属部门或所在的省、市根据部门和行业发展或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情况择优确定以扶植发展的学科,一般带有强烈的行业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从目前情况来看,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经济速度的提高。

上海市从1985年至1994年在本市地方高等学校中分两次共评选出42个市级重点学科,并自1985年起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于市属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通过建设,使上海市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促进了这些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后几年,在中华大地上,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或早或晚地开展了本校重点学科的评选和建设工作。

以复旦大学被国家教育部列为“985”重点建设的高校以后为例,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主要分为3种类型加以建设。

第一,“重中之重”的学科点要求是全国同类学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并对整个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学科;校重点学科则要求在国内同学科领域有明显优势和较强特色、对本校其他学科能够起到示范性的带头作用;而特色学科在整体实力上稍逊,但必须在某一方面或以某学科带头人为主,在国内有相当建树的学科。

第二,对扶植学科的建设。对这些学科的要求是,学科实力可以不要很强,但对作为综合性大学建设的复旦大学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对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推进作用,也必须是上海市迫切需要亟待发展的学科,包括法律、行政管理、工程技术中的力学和多学科合作领域中的环境科学等。这些扶植学科,也是一种重点学科。

第三,对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对这些学科的建设要求是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进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出现,主要有神经科学等老科学,以及蛋白质组学、非线形科学等新兴学科。它们属于新兴学科领域中的重点学科。

3.重点学科建设的历程。我国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创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强调,“为了加强科学研究实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这不仅为重点学科建设实践的开展拉开了序幕,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宽松而有序的政策环境。

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制定并发布的《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中,对重点学科评选和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重点学科评选的范围、条件和评选程序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它指出,重点学科点应从符合条件的博士点中选定,采取学校申报、主管部门推荐、同行专家评选、国家教委审核批准的办法择优确定。历经两年的评选工作,国家在文、理、工、农、医等主要学科领域评选出416个重点学科点,涉及107所高校。自此,重点学科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开始实施。

1991年,中央政府再次决定设置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核心内容的“211工程”,其全称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继“211工程”建设时期之后,高校重点学科再次经历“985”重点建设和2001年高校新一轮重点学科评选和建设时期。

“985”重点建设,即“一流大学和共建高水平大学的工程”。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要求,则又真正拉开了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和评选的序幕。为此,教育部决定与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重点大学,到2003年底止,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其他签署共建协议的重点高校达34所。

该《行动计划》还指出,“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并提出,“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的前进目标。

2001年为落实这一“重点建设”的精神,当年即再次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和建设工作,全国重新评出共964个要重点建设的学科点,涉及183所高校。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重点学科建设不仅是指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也包括部门或地方级重点学科,以及高等学校自身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

二、重点学科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对重点学科概念的界定,我们就可以分析它的内涵了。

重点学科的基本内涵是学科实力的体现,及其为某一主体所重视、认可并得到支持的表征。重点学科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学科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条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一般来说,重点学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先进,属于同学科领域中的前沿性研究问题;拥有一支由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学术梯队组成的学术队伍;能够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博士生或硕士生,尤其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博士生;承担高级别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学术气氛浓厚,经常参加或举办国际性学术活动;具有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所必需的设施、设备条件,以及高效的管理制度等。重点学科就是这些基本素质的综合体。

而学科能否被评为重点学科,还要根据它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能争取到的教育经费的多寡来决定。某门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得到广泛认可,它就有可能被评为重点学科。而且,这种认可的程度越高,就越可能被评为高一级重点学科。也就是说,这门学科得到的重视程度就越高。

此外,重点学科不是单纯的实然概念,而是一个应然概念。或者说,重点学科是在某种价值标准指导下的对其所处的实然状态的一种判断,因此它是一个价值形态的范畴,而非事实概念。所谓实然状态,是指一个学科点在内外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在本学科领域所能达到的水平或所拥有的实力及其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做出和即将做出的贡献。比如说,一个学科点拥有了重点学科的学术实力,我们就可以说它具备了重点学科的实然状态。但是,这不意味着它就是重点学科。重点学科之所以是重点学科,在于它能够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重点学科是在学科实力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和知识累进已经作出和即将作出的一种贡献程度,是重点学科评估主体对之持有的一种期望状态。在这个意义上,重点学科是一个以自身实然状态为基础、以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程度为重要评判内容的应然概念。

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特点,可作如下归纳。

第一,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优越性。重点学科之所以是重点学科,首先在它具有较强的优越性,这无不表现在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重点学科经长年累月积累而成的学术优势,使得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难望其项背的,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术重要性。而社会对它的强烈需求,则造就了它作为重点学科的社会价值上的优越性。

第二,重点学科具有丰富的层次性,这是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重要特征。重点学科的这个特性来自于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估主体的多样性,也是各层次重点学科所具有的多种作用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在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评估主体不仅可以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育部,也可以是国家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高等学校自身。重点学科的这种多主体性势必造成重点学科层次上的丰富性。此外,各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由于各层次重点学科的学科实力悬殊,其辐射能力和服务范围也是有自己的特色,这当然也会造成重点学科丰富的层次性。

第三,重点学科具有较高的综合性。重点学科作为一种优势特色学科,也具有学科的一切特性,但表现得更典型、全面。重点学科不仅仅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分类,它对自身的学术要求是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对自身的学术要求;它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的分支,现代科学王国的互动和整合赋予它们一种特性——高度的综合性。学科自身的这种综合性也会体现于重点学科身上。另一方面,重点学科是一个高综合度的范畴。它不像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等单向度概念,其内容要包含学科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条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以上诸多概念的上位概念或母概念。这在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上反映得最为明显。

第四,重点学科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在一定价值准则指导下确定的重点学科,随着时代的迁移,其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会有所变化,这会影响到它能否继续拥有重点学科这个称号。其一,在特定时期或时代下的重点学科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不同的时代背景由于价值评判标准不同,重点学科就会有所变动;其二,重点学科并不是终身制的。一个学科点一旦被评为重点学科,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是重点学科。唯有继续保持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它才有可能保住这个荣誉称号并获得先期的经费投入;其三,在学术意义上,重点学科在保持自身学术体系一定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因为重点学科作为一种“知识门类”,将随着知识的推陈出新和科学的进步而会有不同的归类和认可程度。

三、各层次重点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国家代表队”,国家重点学科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是该学科领域内学科学术实力的最高体现。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是立足于行业或地区的利益,在本部门或地区属最高水平的学科点。它们有可能是国家重点学科,或经过发展有望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点,或具有地区或行业特性的学科点。而校级重点学科包含了国家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但更多是在本校有发展潜力的学科。这些学科,其水平相对于国家级、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来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其中少数经过努力仍有希望成为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个别学科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因此,国家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这3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相互包容的。校级重点学科孕育产生着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经过建设和发展则产生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校级重点学科是一个最基础的层次,处在重点学科金字塔的底端,构成了所有重点学科的主体。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介于校级重点学科与国家重点学科之间,它们来自于努力发展,以及建设成效颇好的校级重点学科,也将产生出国家重点学科。而处于重点学科金字塔顶端的国家重点学科,是所有重点学科的佼佼者,是经校级重点学科过滤、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筛选出的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学科,它们数量有限,发展潜力却无穷。

其次,这3个层次的重点学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校级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有可能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这个流程也可反向而行的。即是说,某门学科一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是同学科门类中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学科点。这源自两点,一是该学科点不再努力求发展,只是“吃老本”,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实力下降;二是其他学科点努力创新,在各个方面下工夫以求实力和水平的突破,以至超过同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学科点。同理,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也有可能沦落为校级重点学科,甚至是一般学科。所有这些都是比较让人痛心的,却又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应引起注意。

再次,高层次的重点学科对较低层次的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重点学科一般都享有较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在同学科领域内享有“至尊”的地位。无论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在基础设施和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层次重点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权利和利益,更具有它们所无法企及的实力和潜力,这给国家重点学科罩上了金色的光环。国家重点学科的这种榜样力量势必会强烈地影响其他层次的重点学科,促使其他层次的重点学科奋起直追,努力赶上,以求自身的良好发展。此外,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也会对校级重点学科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校级重点学科虽然只是所有重点学科的最低层次,其中的绝大多数甚至只是单一身份的校级重点学科。但是,它们的基础性作用却是不可抹杀的。因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如若不首先依靠校级重点学科,甚至一般学科的基础建设,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的。我国于1987年评选出的国家重点学科,就是在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好的学科点(博士点)中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国家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始终依赖于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它们只有凭借校级重点学科的这种基础性建设和发展才会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及发展自身的水平。校级重点学科对于国家重点学科、部门或地方重点学科的这种类似于“蓄水池”或“发射台”的作用,应当得到我们的肯定。

总而言之,重点学科不是钦定终身,也非固定不变的。各层次重点学科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同时,也会彼此竞争、相互转化。它们的这种关系和特性在不断健全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竞争机制中将会得到彰显。更为重要的是,这给各层次的重点学科创造了良性的发展机制:既给高层次重点学科增加了促进发展的压力,也给较低层次的重点学科以跻身高层次重点学科之列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