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于培养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多种原因从理论上预测的就业岗位目前还只是潜在人才市场。鉴于此,有的院校已停止了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有的院校则改换门庭。休闲的中心位置将会进一步突出,人们的休闲观念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第二节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体育专业人才面临的就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走向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工作中作用有限,与实际工作脱离现象严重。因而,为学好社会体育专业技能,应深入体育市场,与众多体育经营管理者交流,了解体育市场发展动态和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最新素质结构要求,使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只满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结构还基本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变化相应较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抓紧体育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时,更需要增加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潮流的课程。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增加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跨专业、多才能的复合型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目前,国内体育类高校和院系培养的该类人才侧重于从事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与市场所要求的具有高水平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相差甚远,能同时从事休闲运动组织策划、经营管理、教学训练的实用型人才仍相当匮乏。社会体育专业是沿袭本科教学目录下的专科设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特色的宣传和发展,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从目前已开设该专业的兄弟院校就业情况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于培养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多种原因从理论上预测的就业岗位目前还只是潜在人才市场。

(2)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质量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标准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不相吻合。

(4)目前尚不成熟的社会体育市场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供他们就业的单位和岗位较少,使很多毕业生只好从事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反映出就业市场不规范。

鉴于此,有的院校已停止了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如较早开办该专业的天津体育学院),有的院校则改换门庭(如华南师范大学改为运动与休闲专业、上海体育学院改为体育与休闲专业等)。

二、运动休闲化与休闲运动化

1.以运动休闲健身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休闲的英文是leisure,来源于古法语leisir,古法语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在法国,休闲用作单数时,它可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将休闲与休闲的时间等同起来;第二,休闲首先是独立于可能填补这一可自由支配时间活动的空闲时间。而另一些作者,如罗歇·苏(1996)把休闲定义为:任何能自由选择并能使个人在进行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谋得自由这样一种感受的活动都属于休闲范围,由此,休闲将首先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态度。

“休闲”一词意义的异化,是基督教文明兴起之后,尤其是近代工业文明兴盛以后的事情。基督教会有关于“礼拜日”的规定,只有这一天,人们才停止劳作,得以休息和去祭奉上帝,由此开始了日常生活与休闲活动的分离。而宗教改革以后,新教伦理强调“工作伦理”,休闲如同“浪费时间”一样,成了一个贬义词。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经济崇拜”和“效率崇拜”浪潮,更强化了人们追求效率的念头,以至人们也像利用各种资源一样地去利用空闲时间,空闲时间要么是成为恢复体力与脑力疲乏,以便更有效率工作的手段,要么人们在空闲时间拼命地追求各种刺激和放纵自己,以至空闲时间的利用也如同劳作一样的匆忙和紧张。因此,近代以来,力图恢复希腊人关于“休闲”之古义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胡伟希,2000)。在《国际休闲宪章》中认为,休闲就是人们在完成工作和其他任务之后,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是以补偿性活动为基础的活动。休闲娱乐的社会化、终身化的发展,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休闲时代的来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充裕的闲暇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出现了第三代工业革命。从1951年到1970年中,联邦德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5%~14.1%。这种经济发展速度,为休闲娱乐的发展提供了逐年增多的经费,休闲娱乐场地设施日益增加,收入的提高使休闲娱乐参加者迅速增加。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于工作和休闲更是分不开了,人们在家里上班,免去了上下班舟车之劳,通过Internet就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衣食住行玩乐都可以在家中进行,此时可以达到在工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工作。

信息革命的结果使工作在人一生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一项对英国公众所作的调查显示:尽管现在一般人的职业生涯仍然要持续40年左右,但一生有效工作时间已由1856年的124 000小时缩短至1983年69 000小时,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所占百分比已由50%减少到20%。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第12期)撰文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的中心位置将会进一步突出,人们的休闲观念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休闲表现为个人或集体的积极实践,由于这些实践的扩展及其所需的基础设施,使休闲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以法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例:每年外出度假的法国人越来越多,外出率已超过了60%。周末或短期假期外出的增加更说明问题。体育娱乐发展更令人吃惊,法国人自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无法统计。在这方面,慢跑的例子是很有趣的,刚开始是一种时尚现象,但却出乎人们预料地延续和发展起来。在美国,休闲通过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来影响整个社会。人们通过休闲来实现自我追求的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都以属于自己支配时间的多少和能否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判断其生活质量。今天的美国社会,在使人们工作时间不断缩短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公共性的、私人非盈利性的、商业性的场所和设施,使人们能参与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休闲文化的繁荣与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密不可分。在英文中,Recreation这个词是一个合成词。Re,作为前缀,是“不断、反复”的意思,creation的意思是“创造”。不断地玩,才能不断地创造,创造依赖于游戏。它喻示人通过休闲、放松身心来获得自己的一种精神的解放,因为创造和精神自由是密切相连的。人在一个沉重的负担下,就没有什么创造力。

2.中国休闲时代的到来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政治路线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拨乱反正,在经济体制上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对外则实行了全方位的开放政策。我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又开始实施春节、“五一”、“十一”3个长假日。一年当中,中国有114天是法定休息日,这就是说,一年中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这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条件。

小康社会的建设,使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浮出水面,并成为我国社会进步面临的新课题。但是,我国城市居民怎样分配时间呢?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博士为首的“生活时间分配”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5小时1分,个人生活必需时间为10小时42分,家务劳动时间为2小时21分,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4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和25%。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正规学习时间约为全部生命时间的7%,工作时间仅仅占人生的1/10,生活必需时间几乎占去了整个生命时间的一半,闲暇时间约占1/3。毋庸置疑,我们正在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休闲,其实就是如何利用以前我们很熟悉的“业余时间”。休闲文化开始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假日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有它缘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国现在到了应该关注休闲文化和休闲经济的时候了。

由于运动休闲市场巨大,所以在西方工业国家,运动休闲作为休闲产业的重要部分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增长部门。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但人们并不因此而越来越会“休闲”。物理意义上的“空闲”,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迫切需要休闲娱乐的理论研究,解决在实践中凸现的问题。由于现代休闲活动对个性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将体育休闲活动作为重要方面来积极组织和引导人们参与,充分享受美好生活,并通过休闲活动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3.中国的休闲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休闲时代的来临,如何看待中国百姓休闲生活时间的增加?中国的休闲产业怎样才能良性发展?我们怎样学会“聪明地休闲”?2002年10月,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2—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及研究院所著名学者们的目光首次聚焦于中国百姓休闲生活方式变革的话题上。研讨会的主题是:休闲——一个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会议就“休闲产业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政策、劳动时间的关系及对策”“转型期城乡(社区)居民休闲时间的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休闲产业发展”“休闲产业相关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在我国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休闲的文化价值与对人文关怀的意义”“休闲旅游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休闲与教育以及休闲政策的考察”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是国内首次有关休闲理论和相关发展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直面休闲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的现实,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休闲的本质、人与休闲的关系和休闲在中国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就如何认识以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何认识休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如何认识休闲产业在推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具有的功能、如何认识社会转型期我国人民大众休闲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现状、如何用先进文化引领休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学者关注休闲理论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休闲时间的增加。成思危认为,大约1万年前,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出现时,则省下了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休闲时间增加到23%;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项工作的速度,譬如从烧饭到交通……因而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我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观、休闲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毋庸置疑,休闲时间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发达国家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奋斗才拥有的休闲时间拥有量。根据国外学者的预测,到2015年前后,随着知识经济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的获得,必然带来大众需求结构的变化——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享受的渴求,同时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变化。

4.国内运动与休闲状况

关于运动与休闲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初见端倪,很快传到台湾。台湾习惯称为运动休闲。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是普遍且易接受的观点,即指从事休闲活动所使用的时间,是生活当中可自由、随心所欲运用的部分。黄中天及洪英正(1994)认为可以把人的时间分成三大部分:①生存所需的时间,如睡眠、饮食;②维持生命所需的时间,如工作;③休闲的时间,意即可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陈彰仪(1986)以剩余说的观念定义休闲活动是工作以外时间减去生存所剩余之自由时间中所从事的活动。有学者把休闲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一类是静态。动态的休闲活动就是休闲运动(蔡贞雄,1987),有学者把另外一个与运动休闲相类似的概念——“运动性休闲”定义为:根据个人自由意愿与个人特定之参与目标,于课余时间之内主动且积极所从事具有运动性质之活动,包括动态性与体能性之体育活动(陈克宗,2003)。

台湾学者把Leisure称为休闲,把Recreation翻译成游憩,把Play译为游戏,而把Game这类活动归为竞技游戏(涂淑芳译,1996)。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更多学者关注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活动,以休养体力、精力、解脱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的这种社会现象。但一直以来,对这类现象的叫法不一。有休闲体育、休闲运动、余暇体育、娱乐体育、快乐体育、轻体育等。虽然我国对运动休闲整体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实践上运动休闲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也有刊物在进行这方面的分析和引导,如由中国体育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办的《运动休闲》,就对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进行过介绍,如高尔夫球保龄球、钓鱼、网球、壁球等。

体育休闲是在闲暇时间里从事具有运动性质且能愉悦身心的活动,也就是说体育运动是休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由于概念模糊,有研究者给休闲体育下过这样的定义:“休闲体育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朱大修等,1997)

有人认为,体育休闲,并非是一种新的体育形式,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休闲、健身、消遣、娱乐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孟凡运等,1999)。

也有人认为,休闲运动是指人民在余暇时间里,积极自主地、轻松愉快地、毫无心理负担地进行的一些娱乐健身活动。休闲娱乐体育,即人们利用余暇时间去参加那些能引起人们快乐的一切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是人们为协调身心全面发展,自觉、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这个定义体现了人的“生存—享受—发展”的生活模式。可见,休闲体育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富有很强的生活价值。

还有人认为:“所谓娱乐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以寻求放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的身体活动形式。”(肖谋远,2000)

有人对休闲、娱乐、余暇等词进行了剖析,认为“休”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主要是用作动词,它与“闲”字连用,则有既“闲”又“做”的意思,正好符合体育行为方式概念中既有观念又有观念指导下的行动这层含义。用“休闲体育”一词标记哲学意义上的Leisure Sport含义,符合汉语的习惯。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而选择的一种行为方式,它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于涛,2000)。他们还分析了休闲体育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指出空闲时间和物质财富并不是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基础,认为正是由于现代体育的异化,休闲体育在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关系上才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于涛等,2000)。

对于休闲体育的特点研究,概括为如下3点:①个体选择性特征。休闲体育是在工作、学习之余参加的体育锻炼,不需要按计划或技术动作要求去做,也不需要按规定时间、地点和场地进行体育锻炼。人们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选择体育活动项目。②竞赛性不强。③以有氧运动为主。郭晶归纳的休闲健身运动的特点是:①有自主性;②高度娱乐性;③锻炼效果实效性;④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周奕君认为休闲娱乐健身体育的特点是:自由性、娱乐性、趣味性(朱大修等,1997)。

运动休闲具有如下功能:

(1)改善社区生活的总质量。在大城市里,人们感到孤立、孤独、烦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显得极为重要,运动休闲可为人们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维持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同种族、宗教信仰、阶级背景的人通过共同的运动休闲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替代了一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运动休闲可获得最佳体验,实现自我价值。

(2)经济功能。运动休闲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英国,运动休闲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7%,而在俄罗斯为1.9%。

(3)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文明病”通过运动休闲加以调节;在运动休闲方面的投资,可以防止疾病。

(4)减少少年犯罪。运动休闲可帮助少年释放过剩的能量,发泄暴力,使他们远离街道,并且离开赌博场所。

(5)回归大自然。运动休闲成为现代人休闲生活的主旋律,大多数人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运动休闲,现代都市人疯狂地迷上了极限体育运动也可见一斑。

5.运动休闲内容的研究

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场地和经费投入要求不高的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散步、跑步、徒手体操等,也有需要一些专门场地和设施、需要一定投入的现代体育内容,如网球、游泳、旅游、家庭器械健身等,还有对场地、设施、投入要求都很高的新潮体育,如高尔夫、保龄球、赛车、摩托艇、登山攀岩、热气球、滑翔翼等。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爱好的人们,主要分为3个方面:陆域——以山林野外为背景的登山、攀岩、定向徒步越野、郊游、山地自行车运动、野外旅行、探险、滑雪、滑冰、雪上摩托等;水域——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潜水、冲浪、滑水、钓鱼、游泳、木筏漂流等;空域——滑翔、跳伞、热气球等活动(刘华平,2000)。

案例:2010行业热点——户外运动产业面临新机遇

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户外用品的销售量达53亿多元,同比增长40%。为追求健康、时尚和自然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户外,激活了户外用品强大的市场需求。

1.户外运动催生运动品牌面临新机遇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内拥有400余个专业户外品牌,其中本土品牌约占其中的3成;专业户外用品零售店达到了近2 000家,百货商场零售点达到了1 600余个,其他销售模式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发展着;专业户外运动俱乐部超过40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参与有组织的户外运动人群达到了70余万人次。由此可见,我国的户外运动产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是一个充满活力、保持着高速增长率的产业,其未来不仅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产业外人士的关注。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户外用品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仍将保持10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这一充满朝气的产业也将会不断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运动服饰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产业也成就了大批成功的运动服饰企业,这些企业反过来也在不断地推动整个运动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企业与运动二者构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模式,促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运动帝国”。

2.户外运动产业呈“口红效应”

在户外用品中,户外纺织品占了较大比重。户外纺织品应用广泛,主要包括突袭服装、滑雪服、旅游鞋、登山帽、睡袋、帐篷、双肩背包、袜子、手套等,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科技的时尚用品更容易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著名户外零售商Bean L L全球品牌市场总监扎恩说:“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当前的经济萧条促使更多人走到户外去散心缓解压力。”在金融风暴中,户外运动产业就是这样一支“口红”,不仅产业销售额没降,反而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3.家庭露营3年后将成主流

中国青年旅行社首席执行官蒋建宁表示,在未来3~5年内,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旅游者将更加注重自助游、休闲游与体验游。一份名为《最活跃的美国人》的报告也显示,78%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将夏季假期提前1个月甚至几个月,50%的人表示打算外出3~5个月;在所采集样本人群中,11%的人表示正考虑多进行露营活动。盛发强已经敏锐地感受到这样的趋势,“我们不久前刚刚发布了家庭户外旅游装备计划,可以说3年后家庭露营将成为大众户外运动的主流,根据我们掌握的国际市场调查数据,家庭露营也是最近3年来增长最快的户外活动,因此将来我们的市场重点就是与家庭露营结合起来的”。

4.“低碳”成户外装备基本指标

时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达人等词汇纷纷现诸媒体,低碳理念也融入了健身当中。低碳健身作为一个新鲜的组合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选择慢走、骑车、登山、游泳等低碳健身方式,同时低碳环保的户外装备也成了当下时尚人士的必备。在2010年,“环保”将不再成为一个需要特别提及的卖点,可回收材料、再生材料、有机棉、天然材料的使用将成为户外装备最基本的指标。在第六届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上,低碳概念频频现身。美国老牌户外用品巴塔哥尼亚采用日本在2002年研制出的ECOCIRCLE面料,将回收的聚酯类衣物经过粉碎、化学反应、聚合等步骤制成再生的涤纶纤维面料。这样,户外用品就可再生循环利用,真正实现环保低碳。“低碳生活”正成为时尚。(来源:慧聪运动休闲网)

三、思考与借鉴

我们认为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确定对健身休闲运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社会体育专业下的休闲运动方向应强调运动项目设置的时代性、时尚性以及社会接纳度。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休闲运动特色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对实践环节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另外,在人才的培养形式不局限于校内传统的理论课、技能课教学,还要求同时结合“师徒式”、“体验式”培养以及“订单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建立整个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

反观自身,现在拟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多地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社会体育专业应有自己的路子、定位要准,不能脱离实际。社会体育是一个大概念,专业口径相对于专科教学的要求显得过于宽泛,不能明确突出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而休闲运动是专门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健身、娱乐、消遣、放松和探寻刺激等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休闲活动,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运动,它不仅仅追求强身健体,更注重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兴奋感和愉悦感。更强调健身和娱乐功能,特色也更鲜明。因此,在已有的保健康复方向经验基础上,应建立有特色化的健身休闲专业服务与管理培养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