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威的师生观与教育观

杜威的师生观与教育观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杜威的师生观有其片面性,但不可否认,他的确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师生观,其中蕴涵的意义是不乏历史价值的。长期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对立较量、交互消长、摇来摆去,有人称之为“钟摆现象”。因此,现代班级管理应转变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②“主导”与“主体”师生观的基本理念。

二、现代师生观

1.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一生著述极为丰富。他早年的著作有《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他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著有《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此后的作品,就比较偏重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

img25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杜威是20世纪美国的大教育家。1900年,杜威的《学校与社会》一书出版,该书提出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划分,从此,赫尔巴特无形中成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杜威则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

杜威主张,学校的一切教育和管理工作,都应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主动的学习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一切科目相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只处从属地位,即使教材也应紧密结合儿童的经验。这样,学习才成为一个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压制,而并非否定或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杜威指出:“教师是领导者”“,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的领导者。”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看似处于助手的地位,实则没有教师的细心观察,了解儿童现有的心理和已有经验的水平,没有教师精心选择教材并将系统知识心理化,没有教师适时地引导儿童组织、梳理取得的直接经验从而转化为间接经验,就不可能使儿童充满兴趣地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儿童在教育中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的师生观遭到了反对者的批驳,改造主义者认为进步主义过分夸大个人自由,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要素主义者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儿童要充分发挥潜能,需要教师的指导”。滕大春教授也认为,“杜威摧毁传统教学时的矫枉过正之处,也是难以掩盖的。他过分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的教师主导。”(6)

虽然杜威的师生观有其片面性,但不可否认,他的确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师生观,其中蕴涵的意义是不乏历史价值的。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

长期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对立较量、交互消长、摇来摆去,有人称之为“钟摆现象”。客观地讲,这两个“中心”都有其合理积极的一面,但也都有其极端消极的一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论及“教”与“学”的关系时,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其基本精神就是反对两个中心的极端片面性,坚持“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和有机统一。但有人认为教师主导意味学生被主导,自然形成了师“主”生“从”的不平等关系,“主导”一词是和“教师中心”相一致的,是和“学生主体”相背离的。据此有人提出师生同为主体的双主体论,有人提出师生互为主体客体的“互为主客体”说。也有人建议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来丰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提法,等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各执己见,论而无决。本书比较赞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

①“主导”与“主体”师生观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和“学”分别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活动则是“教”和“学”活动的有机统一。(7)班级管理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互相制约的,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两者均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才能产生完整的管理过程,班级管理才有成效。

我们提倡以教师为主导,是因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担当着决策制订和组织班级活动的任务,他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管理过程,引导学生一起对班级的各种问题进行认识,并针对这些问题制订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遵循教师的管理思路有序地进行管理,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前人积累的班级管理理论和技能方法掌握,然后进行创新。教师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引导学生如何去掌握班级管理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管理态度和行为的展现,影响学生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影响往往会产生阶段性影响甚至长期的影响。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大批懂科学、会管理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班级管理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学生,而班级管理成效的取得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实行单向管理,使学生在发展中缺乏了自身的主动建构过程。导致了学生对班级的管理活动处于被动状态,产生依赖或抵触心理,更使学生处于一种非全面发展的状态。

因此,现代班级管理应转变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主体是指自觉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实体的限定和制约,能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人的特性。(8)具有主体性的人是集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于一身的人,是在客体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完善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以个体在认识、实践中主动的建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主体参与是个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实现个体对整个社会的贡献。(9)同样,在整个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要获得认知和发展,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和主观努力,而非教师所能代替的。学生始终是班级管理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意义重大,它能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动状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②“主导”与“主体”师生观的基本理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管理之道,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渔”,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以学生为主体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班级管理,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应用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创新。

基于上述基本理念,教师要改革现行的班级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有着直接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既然班级管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管理方法也就要一反传统的做法,进行必要的改革:第一,参与式管理,即要求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会觉得自己成了班级的主人,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启发式管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班级问题的提出、分析、调查、寻求措施而展开的管理活动。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兴趣和创新意识。第三,研讨式管理,这是一种师生在班级管理中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管理方法。研究式管理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班级管理中的专题进行研究,比如,如何加强班级问责制,如何营造良好的班风,如何有效地开展班级读书活动,等等。由于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因此,要真正运用好它,必须要做好一系列工作,例如,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建议的方法或自行设计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结论、展开深入探讨;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理论,在条件成熟时形成论文等研究成果。在研讨过程中,应该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如,对某些管理问题,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观点讲解给学生听,而且要学生反馈见解;反过来,学生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亦应要求教师做必要的点评,只有通过这样反复交换的过程,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互动,形成教学相长。

③“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途径。班级管理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管理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抵消的。因此,正确处理两者的辩证关系,摆正两者的位置,是管理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前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出来,潜能、潜力最容易被挖掘出来。反过来,如果学生对教师十分尊重、爱戴,也能大大激发教师的管理热情。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师生都能进入角色、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突破口。

实践探索4-1      拥有一颗公正的心(10)

今年开学初,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在公开竞选演讲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班委会、团支部成员,最后所有同学心悦诚服,都立志在新的班级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学生座位已在开学时按个子高矮进行了一次调整,本想一学期调整一次,但学生张某及其家长多次反映坐在最后一排听不见,我就把张某和坐在第一排的李某位置进行了对调。李某碍于老师的情面,一时答应了老师的要求,但心里其实很不情愿。

第一次月考后李某的成绩有些落后,他片面地认为是座位的原因。李某的爸爸本身也是某学校的校长,开学后不断拜托我的同事与我打招呼,自己也亲自打电话要求给孩子调整座位。作为班主任的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但李某的要求又不能不满足,因为上次调座位他作出了牺牲。于是我硬着头皮将李某调到靠讲台的位置上。李某位置调整后,抱怨老是吃粉笔灰,他爸爸又打电话给我,要求调到第二排正中间的位置。我想,这分明故意为难我了。时下也已有同学私下开始议论,甚至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班主任,“班主任是否势利小人,动不动就调整某同学的座位”。

为了解决好座位问题,我索性来个重新大调整,经过几天缜密的思考,终于将我的想法和理由公之于众,理由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每一个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后将加快调整座位的频率,而李某的问题只字不提。同时宣布了几条规定:①每两周调整一次座位,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调整座位;②男女生间隔排列,女生优先;③有特殊情况的自己当众向全班同学说明原因,得到大家的认可,方可特殊考虑。

我利用月考总结会结束得早的机会,将大家集中到班上,及时做出调整,在同学们互谅、互让的友好氛围中,圆满地完成这次座位的排定,李某也坐到了理想的座位。

第二,管理目标的科学性是实现“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基本原则。目标是班级管理的灵魂,这是因为目标统帅着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具有导向聚合、鼓舞激励、调节控制的作用。管理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依据上级部门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还要适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的目标才有科学性。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能使“主导”和“主体”的结合得以实现,能使二者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第三,管理评价是实现“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杠杆。当“主导”和“主体”相悖时,通过评价手段及时进行调节、反馈、矫正、查缺、补漏,从而提高管理效能,以保持“主导”与“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此外,统一要求,因材施教,师生同步都是实现“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