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涵与途径

内涵与途径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要通过培育学科专业特色、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针对性教学、设置潜能导师、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等途径,实施个性化教育。通过7年的探索,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纲要》为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内涵与途径

刘献君

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个性化教育立足“生本”教育,基于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体现渗透式教育。要通过培育学科专业特色、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针对性教学、设置潜能导师、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等途径,实施个性化教育。

一、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7年的探索,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人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主体性,启迪人的精神生活的独立性,通过经验的发展来实现个体发展的完整性。

早期的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则忽视了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工业,表现之一就是大班教学。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时代发展,夸美纽斯首创大班教学,并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大班教学拥有高效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优势,但其较少考虑学生个性、社会需求及人生目标的多样性,仅仅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像在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各个国家都进行探索,个性化教育逐渐兴起,例如,1996年6月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宣言提出“全纳性教育”,即: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有特殊需要,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应当努力去适合儿童的状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不是残疾儿童的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精致的教育,特殊教育可以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发挥作用。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为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个性化教育中,提出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具有重大的意义。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的,并对人的其他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尚有90%的潜力未被运用。人生是短暂的,面对人类自身如此巨大的潜能,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潜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其机体尤其是大脑的构成和机能,已基本成熟并渐趋完善,不仅具有较高的感知觉和观察力,还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运用潜能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处于人生开发及运用个人潜能的黄金时期。潜能靠开发和发掘,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个性化教育就是强调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即寻找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因此,如何引导及帮助大学生有效开发及运用自身的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2.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学生人数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1952年招生人数仅为6.6万人。在校学生人数,1998年为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02年为1600万人,毛入学率为15%;2005年为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2009年为2979万人,毛入学率为24.2%。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提出大众化理论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增长给实施增长的教育系统和支持增长的社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财务、控制与管理,招生与学生选择,课程与教学方式,教职工的招聘,培训与社会化,标准设置与维护,考试方式与资格授予的本质,学生住宿与工作安排,动机与士气,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增长冲击了高等教育形态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在这些变化和要求中,大众化呼唤个性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首先,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大众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现在我们正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全新的特征。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在社会方面,表现为信息基础设施完备性、社会服务包容性、社会发展协调的网络化社会;在生活方面,形成了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内容数字化的数字化生活。信息社会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有多种职业要求。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适应信息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培养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信息社会又是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因而,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

其次,从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来分析。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教育的学生来源更具有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如何推动所有的学生走向成功,是一项重大课题。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时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差别。学习障碍学生(指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生)的人数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文华学院一个课题组曾对学习障碍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表现多种多样: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具有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差;学习动机短暂、肤浅、游移、摇摆;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活动、游艺活动过度;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卑、封闭、忧郁、焦虑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面对大众化时期学生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实行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面对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工作和生活,都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将进入各种千差万别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差别巨大。以2006年为例,上海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7330美元,北京为6410美元,甘肃为1130美元,贵州为740美元,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近10倍;各地区的文化资源也有很大的区别,如湖南的楚湘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东北的松辽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广东的岭南文化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丰富内涵。为了适应各种岗位,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学生的多种需求,呼唤个性化教育。

3.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付出、风险,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新与个性化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另一方面,个性化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在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上,即个性化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创新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发掘每个人各自的优势潜能,找准自己可能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点,最大限度地产生创新成果。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认为,一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潜能:语言潜能、数理逻辑潜能、空间潜能、身体运动潜能、音乐潜能、人际关系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但是人的潜能因个体差异而呈不均衡分布状态,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潜能,也有弱势潜能和一般潜能。而且不同人的潜能显现的时间不同,有的显现较早,有的则显现较晚;潜能显现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超常态显现,有的以负面形式显现,有的则以平庸方式显现。在个性化教育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创新方向,增强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的教育自古以来比较强调个性发展,注重创新,并一直发展到今天。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修辞学方法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文艺复兴时期,以重视个性为特征、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创新。在我国,虽然孔子早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制约下,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挑错”教育,教师、父母对照好孩子、好学生的共同标准,随时随地指出学生、子女的毛病,让其改正,以达到共同标准的要求。在我国,实行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个性化教育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4.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及制度保障体系下,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四个方面的内容。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它是指以公正为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保证人们都能够接受教育,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社会生活,能够通过法律及制度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现代教育的发生,首要问题乃是从教育的平等开始的。

有学者将教育机会公平分为“就学机会公平”、“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三个层次。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育机会公平主要是实现“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要求学校和教师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学生管理中,都不要把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发展机会(课堂表达的机会、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担任管理角色的机会、参与科研的机会、获得奖励的机会、社会实践的机会、勤工助学的机会等)长期地或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应将这些机会公平地给予所有的学生,以教好每一个学生。学校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机会,即公平的教育机会。

文华学院在2005年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因而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尽力给优秀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十分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为每一个困难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课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好的成绩;同时,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事实充分证明,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总之,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势,激励每一个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为、健康成长。

二、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探索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从心理学对个性的界定来看,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教育学领域,一般认为,个性是类特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区和社区特点、教育性和时代特性在具体的个体身上的独特组合。在某一个人身上,它有不同的组合,而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个性。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个性不等于特性,个性是共性和特性的统一。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是人的生命属性。任何事物都有特性,没有特性,它跟其他事物不能区分。共性是人类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典型特征,如人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只有特性和共性相结合,才能形成个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个性是可以认识、把握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个性修养和教育是无止境的。这就奠定了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

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对应的是划一性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它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力图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统一规格的人。个性化教育不等同于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一对一、多对一,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时空,有利于个性张扬,但不必然带来个性的发展。个别教育能否起到个性化教育的作用,取决于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个性化教育也不同于差异教育、扬长教育、特长教育。个性化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立足“生本”教育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生本”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将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归结于人自身,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展是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认清“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自由性的存在”,“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要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学校应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教师、职工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需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谋求适合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在个性化教育中,要实现教育民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师长,还是学生的朋友,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式。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个性化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

2.基于和谐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素质具有全面性,个性也具有全面性,但个性化教育摒弃平均的发展、整齐划一的发展,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人的诸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其他方面发展。因此,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某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使个性更加优化。全面性还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化总是具体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必然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个性化必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个性化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性化。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是社会性存在,也是自然性存在,人是“自然的社会动物”。人的动物性在人的社会中才能人化,人的社会性只有以自然性为基础才能存在。人的个性是社会性、自然性的统一。个性的自然性是指作为形成个性物质基础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自然性是个性的物质载体,是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个性的自然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不能预定个性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了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个性的形成。人,更是社会实体,人作为自然实体降生于世,具有动物完全不同的环境,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展形成。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构成一体,这对个性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突出自我教育

个性发展是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个性的形成必须经过“自我建构”。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求教,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意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积极倡导和践行个性化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个性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因此,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教育者要通过情景假设、心理暗示、信息聚焦、目标锁定、自我激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发掘潜能,从而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

4.体现渗透式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是外在于现行教育体系的独立的教育过程、教育体系,而是要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首先,要运用个性化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其次,要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使之体现个性化教育。例如,学生考研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将组织、帮助学生考研的过程作为个性化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优势潜能方向、特长,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一般而言,读本科主要是选学校,读硕士主要是选专业,读博士主要是选导师。通过考研,学生重新选择了适合自己特长的专业。而且,由于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2010年,文华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超过当年本科毕业生的16%。再次,将个性化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我国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主要问题是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和学习教育知识、教育方法,提供教育资料,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非常灵活,但社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引导性,学校有责任通过普及教育思想、教育知识,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从而引导社会教育。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7年来,文华学院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个性化教育的途径,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首先,在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方面,经过反复研讨,形成了以下认识和思路。①在教育理念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目的、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的能动性。②在教育目标上,注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社会需要、全面发展而又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创建个性化教育体系,注重开放式,强调课程弹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向学生公开教学计划,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之中;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个性化和公开化,建立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强调学科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④在教学模式上,注重主体性、创造性、生活性和情趣性,强调“因材施教”,建立“潜能导师制”,推进小班教学、小组教学,开展研究性课程、读写议教学,教学手段注重实践和网络。建立针对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看到希望,拥有自信,产生乐趣。⑤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全方位评定教与学。

在实践中,学院探索了以下主要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1.培育学科专业特色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校要有特色,学科专业要有特色。文华学院创建之初,学院定位于“多科性、教学型、开放式”,“以工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结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工学专业;面对国家城镇化发展趋势,设置了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为适应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科技产业发展,设置了光电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为适应武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试点城市的发展需要,增设了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在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物流管理方向课程组。在个性化教育中,根据学院“坚持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各学科专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认真研究,努力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

例如,经济管理学部根据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动变化的要求,经济与管理两类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学生就业的需要以及其他学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决定以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为此,学部采用设立多个专业特色方向、调整课程结构、设立辅修专业、开设大量选修课等方式,逐步创建自己的专业特色。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认真分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与“嵌入式信息系统”相融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纳入教学环节,实施专业导师制,加大专业与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事实证明,学部培养的学生成了信息人才市场的“宠儿”。

2.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计划

三本学生相对一、二本学生,学习基础要差一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院经历了一次“补差”与“扬长”的争论。一些教师认为,对这些学生主要“补差”,针对他们知识上的缺陷,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一些教师则认为应“扬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尽力发挥他们的优势、长处,从而“长善救失”,让他们用自己的长处去克服自己的短处,培养个性化人才。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立足于“扬长”,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主要措施如下。

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尽管我们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第一志愿,但进校后,对自己兴趣、特长、志向有了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对就业去向有了进一步了解,部分学生产生了重新选择专业的意愿。学院决定,学生愿意转专业的,经过一定的程序,都可以转。现在约有20%的学生调整了自己的专业。学生重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以后,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院实行具有弹性、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将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基本要求课程和选择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例如,中文系将基础性教学、提高性教学、技能性教学三者合一,设置专业提高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提高模块,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

实行优才优育计划。针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实施优才优育计划,主要措施有:针对考研的学生,学院调整课程设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习教室,提供学习条件;提供辅修专业计划和适应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计划,并指导学习优秀的学生选择;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兴趣小组、组织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给学习障碍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计划。2005年,针对160多名多门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学院组织干部、教师,逐个与他们交流,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改进学习的对策。通过这次活动,这些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按时完成了学业,其中20名学生获得了学习进步奖,3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为严肃学习纪律,建设优良学风,2008年学院对171名学习障碍学生作出了留级处理。但在执行过程中,按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对他们逐个进行分析,为每一名留级学生定做了一套单独的培养计划,精心制定了个人课表,在不多收学生一分钱的情况下,学部领导、教师和家长一起帮助每位学生实施自己的培养计划。不少学生从中受到感动,转变了学习态度,发奋读书,学习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努力,137名学生完成了学业,其中部分学生赶上了学习进度,随原班级毕业。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创新是一种思维,它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才会有创新的底蕴。”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实习,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对口实习;建立各种社团,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公益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绿色环保活动、与“空巢”老人结对,参加公益演出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如“我当三天家长”、“大学生生存体验”、“阳光行动”、“今天我当辅导员”、“今天我当校勤服务人员”、“关爱老人接力”等;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到企业、商店、街道、学校等打工、调研;采访名家大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如利用各种机会,采访了李尔重、潘懋元、顾明远、杨叔子、李培根、杨家福、易中天、于丹、郑渊洁、熊召政、方方、白岩松、叶永烈、李安、刘墉等数十位名人名家。

通过实践,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感悟:“通过参加辩论赛,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比赛让我更加自信”,“财力代表过去,能力代表未来”,“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上,每个人的成功是自己创造的”,“‘想要’和‘得到’之间是做到”,“加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兴趣;深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激情;融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责任”,“‘人’字很好写,但是要相互支撑着”,“实践+自信=成功”,“付出+坚持=成果”,“大学的档次并不能决定什么,一个人的未来怎样,还是得靠自己”……一位学生骑自行车行走2100公里进入西藏,感慨“心中有梦,远方便不再遥远;勇于践行,远方便在路上”。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深刻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4.实施针对性教学

课程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环节。个性化教育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针对性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们自觉地“把观察学生纳入职务范畴,专门花时间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和学习的疑惑”。针对性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树立自信心。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针对性教学,要有招数,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近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实施体验教学、快乐教学、案例教学、交际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例如,数学教研室在个性化教育中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科学生,主要培养他们“量化”的思想,以适应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在课堂上实施快乐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用数学解决问题其实很有趣;解决问题的思路巧妙,解决方法简明有序,数学趣味无穷),改革考试方法,因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经管类学生,推行模块式教学改革,精讲多练,使数学课程不成为他们学习的拦路虎。对于理工类学生则要让他们懂得“工程研究有多深,取决于数学基础有多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严格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设深度不同的课程,组织课外研究活动,使他们各得其所。一位文科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数学以前在我印象中是枯燥的东西,来到大学后,重新接触数学,我感觉它不像以前那样乏味,而显得那么有趣。我想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让生动的数字在我的生活中发光发亮。”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兴趣,把具有共同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分别建立若干小组,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以重点培养。外语学部采取分级分层教学、小班教学、开发自主学习课程、构建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教育。城市建设工程学部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工程方案的设计和竞标,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5.设置潜能导师

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学院决定设置潜能导师。潜能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潜能导师由学院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部分行政人员以及聘请的校外成功人士担任。学院专门成立了“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潜能导师试行办法》,编印了《潜能导师工作手册》。2009年,聘请了首批177名潜能导师,指导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初步尝试,2011年起在全院推行。

首批潜能导师以高度的责任感,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规划大学学习和人生。潜能导师的帮助,激发了学生兴趣,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增强了自信,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导师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测试(包括“我是谁”、多元智能、职业兴趣等);个别交流,集体沟通;QQ、博客交流;制订学习规划、生涯发展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建立个人档案袋;写中文日记、英文日记;“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等。

四、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在美国,围绕“大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80年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大学对学生的影响,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二是融入学校所提供的氛围。可见,环境氛围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泡菜理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等,都是对环境氛围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一些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你自觉不自觉都在成长。”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平等、和谐、每一个学生都敢质疑的氛围,让学生从中学习、感受、感悟,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完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要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1.要让全体师生认同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自2005年起,学院通过报告会、研讨会、学习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探索个性化教育。2009年暑期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研讨个性化教育。讨论认为,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文华学院创建办学特色过程中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境界、理想,是一种追求、精神,也是一种责任。开展个性化教育是“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的体现,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领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院发展的要求。实施个性化教育时,要着重把握几个关键点:生命的独特性,尊重每个独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潜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个性化思维方式;自信的根基性,有了自信才能促进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研讨会一致赞同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现在,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教师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职工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工作,学生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学习、发展。

2.创建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一种治学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育人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良好学风,是学院的宝贵财富,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学风建设十分重要。学院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风建设。

以优良的师德和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学院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品德影响学生;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吸引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一批优秀教师按照学院的要求身体力行,受到学生好评。

加强考试管理。考试作弊在我国已成为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加强学风建设要从严肃考风考纪抓起,维护教育考试的公平、公信和诚信的学术环境,切实加强考试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纪律,对违反考场纪律的作弊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例如,2008年学院对10名代考学生和1名两次作弊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理,对37名作弊学生分别作出了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处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既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学院通过抓“三早”(早起床、早锻炼、早学习)“四率”(早晚自习率、到课率、作业完成率、成绩通过率)和周日晚点名、开展文明寝室建设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这类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而制度恢复之时,一切也就恢复。”制度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要制定制度,更要执行制度。文华学院一方面根据个性化教育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一方面加大力度,严格执行制度。

3.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开展个性化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心境,生活快乐,因此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学院除重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实训大楼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以外,还经常听取学生意见,改进生活设施和学生生活服务。例如,针对开水房、澡堂存在的问题,学院领导亲自走访有关高校,指导设计,在每栋学生公寓一楼设置开水房,配备刷卡式电热水器,提供24小时开水供应。按照单人单间标准,对澡堂进行全面改造,确保澡堂全天候开放。经过学生组织调查,多数学生对开水供应、澡堂改造、食堂服务表示满意。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辅助单位及后勤服务部门,根据个性化教育要求,主动开展个性化服务,根据每个师生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适应和满足师生员工的需求。

4.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

为鼓励教职工在实施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营造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学院决定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个性化教育创新奖”项目旨在对帮助学生发掘个人优势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方面,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措施,在实践检验中具有显著的成效,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2010年,学院进行了首次“个性化教育创新奖”评选,表彰7个先进集体和5名先进个人,并以多种方式宣传他们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认识、做法、经验和体会,对学院个性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7年的探索,但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教育理念、模式、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开展个性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系文华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1]贺红.特殊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特殊教育管理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43-44.

[2]弗罗姆.弗罗姆文集[M].冯川,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3]何旭明.从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看创新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0(4):65-69.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郝德.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0-14.

[6]刘彦文,袁桂林.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论,2000(4):17-19.

[7]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J].教育研究,1994(10):33-36.

[8]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9]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