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量

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量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比较清楚的量化概念,才可能对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心中有数,未雨绸缪。调查显示,有上老年大学愿望的老人比例远大于在学的老年人。目前各老年大学对这些准老年人是敞开大门的,调查显示,老年大学60岁以下的准老年人占学员总数的36.4%,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了。也就是说,不了解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44.4%。

第二节 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量

根据以上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当前老年群体中不同层次人群对老年教育的需求量,同时根据调查内容和有关数据,可以获知老年人对老年教育需求有很大的潜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便可大致预测到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际,城市老年教育的需求量。有了比较清楚的量化概念,才可能对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一、当前社会需求量

在上述各项调查中,涉及当前需求量的调查有:50岁以上社会人群教育需求调查、“老年需求与供给”的调查、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调查(1999年)。

(一)在学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极小

通过1999年对市区500户城镇居民家庭中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调查显示,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是2.7%。2002年“老年需求与供给”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的比例也是2.7%,这个比例只是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除此以外,天津市区还有大约4%~5%的老年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区群众性的老年教育活动,未做调查。另外,这一比例较之全国平均在学率虽然高出一倍多,但就整个老年群体来讲是极少数。只有部分老年教育先进的城市在学率较高,达到甚至超过了10%。

(二)60岁以上老年人的当前需求量

调查显示,有上老年大学愿望的老人比例远大于在学的老年人。50岁以上老年人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在问及“退休后您最想做什么”问题时,调查的709人中回答“上老年大学”的人有132人,占18.6%;在问及“退休后您想不想上老年大学学习”回答“想上”和“非常想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102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24.8%。而2002年“老年需求与供给”调查中显示,想学新技能的老年人占10.9%。鉴于前面分析的两种问卷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可以判断,天津市区60岁以上老人当前教育需求量最低也在10.9%以上,一般地讲应当超过这一比例。结合先进城市的实践,这种判断是有代表性的。

(三)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量

国际上通行的老年人年龄标准是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我国法律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我们采用60岁及以上标准。那么,50~59岁年龄段的应该算是准老年人。按照我国退休制度的规定,女职工应在55岁退休(女干部55岁、工人50岁),同时考虑到当前实际上有不少提前退休、内退、下岗等情况,所以在准老年人中,有不少人已经离开工作岗位,有了闲暇时间,也有一定的教育需求量。目前各老年大学对这些准老年人是敞开大门的,调查显示,老年大学60岁以下的准老年人占学员总数的36.4%,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了。杭州、四川、武汉等地调查情况也大体相同。

由于准老年人的参与,使老年大学的教育对象扩大了,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准老年人。因此,老年教育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具体增加多少还无法精确计算出来,但如果按在校的准老年人比例推算,目前准老年人大体占在校学员的l/3左右,那么其教育需求数量大体为60岁以上老年人需求量的1/3左右,即最低也要有相当于老年人口3.6%的数量。这样,把老年人和准老年人两项合计起来,最低需求量约为城市老年人口数14.5%以上。

二、社会需求的潜在性

事实上,老年教育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显性方面,还存在隐性方面,老年教育需求有潜在性。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许多老年人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教育需求表现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养老观、教育观和消费观等方面。

1.对老有所养观念认识的局限性

传统的养老观念重物质养老、轻精神赡养。认为对于离退休老人,社会能提供生活、医疗保障就算尽到职了,至于精神赡养则考虑很少。许多老年人自身也受传统养老观的制约,认为退休回家首先是休闲养老,没必要上什么老年大学,看看电视、玩玩麻将也就可以了。更有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为事业、为工作辛苦半辈子了,如今退休了,可该好好享受了,上老年大学免不了要受约束。在50岁以上社会人群教育需求的调查中,问及“退休后最想做什么”的问题,回答结果统计如表7所示:

表7 “退休后最想做什么”统计结果排序表

img8

由表7显示,退休后最想做的事排在首位的是:看电视、读书报、听广播,占49.4%;“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只占18.6%,排在第7位。由此可见,近半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方式选择比较单一。如果对老年人广泛宣传健康积极的养老观,宣传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使老年人摆脱旧养老观的束缚,选择新的养老方式,还会有更多老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欲望和要求。

2.旧的教育观念和对老年大学缺乏了解认识

传统观念讲的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认为受教育只是青少年的事。老年大学出现还不到20年,老年人上学往往还被看作是“新闻”。终身教育理念也提出也不久,在广大人民中间,还没有深入人心。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还将是长期的任务。

目前社会上许多老年人并不了解老年大学,因此,有些人对上老年大学抱有“上不上无所谓”的态度。在对50岁以上社会群体调查中,问及“您知道老年大学吗”,回答“听说过”的206人,占35.5%,回答“不知道”的52人,占8.9%。也就是说,不了解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44.4%。在问及“退休后您想不想上老年大学学习”,回答“上不上无所谓”的有200人,占30.3%。在对社会各界不同年龄的人群的调查中,不了解老年大学的占29.3%,稍有了解的占42%。

由于对老年教育认识不足、了解不够,致使一部分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表现不甚明显,事实上其中有很大的潜在性。老年大学十几年的办学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潜在性。如每年招生时,总有一些不太了解老年大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报名,而参加了学习,了解了老年大学,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了就不想走。因此,如果加大宣传力度,使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意义有所了解,对老年大学也有了比较直观地认识,那么老年教育的潜在需求就会显现出来。

3.消费观念上存在误区

在对50岁以上社会群体的调查中,“听说过”和“知道”上老年大学要交学费的人有458人,占72.2%,而由于“经济困难”妨碍上老年大学的,仅占12.7%。实际上老年大学收费很低廉,每年不过一二百元钱。即使经济相当拮据的老年人,一般的也能支付得起学费。调查显示,目前老年大学学员中尚有7.5%的人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经济上相当困难,但因为上老年大学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所以就能挤出钱来。因此,对一般老人来讲,主要问题不是支付能力,消费观念的落后才是制约教育欲望的真正因素。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数一生艰苦惯了,有钱也舍不得消费。认为只有吃饭、穿衣才是必须花的钱,而对自己的教育投资往往认为不是生活之必需。有些老人为了儿孙花个万儿八千在所不惜,却舍不得自己上学花一二百元。也有的老年人认为,单位报销还可以,自己花钱上学就不值了。凡此种种,落后的消费观念抑制了一部分老年教育需求。如果随着经济增长,老年人逐渐改变了落后的、单一的消费观念,代之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放的消费观念,把教育消费看成是生活消费的一部分,积极主动地投入,老年教育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教育方式的不适应

在我们对老年大学学员教育需求调查中了解到,老年学员反映“上老年大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校离家太远,交通不方便”。在给出的十一种困难中,选择这一项的人数最多,有155人,占被调查者的25.9%,其次是“家务太多”,占11.9%。

在50岁以上社会群体教育需求调查中,问及“什么事情妨碍您上老年大学”,选择人数最多的项目是“家务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占41.2%,选择“老年大学离家太远”一项的人占10.4%。在同一项调查中显示,老年人“最想选择的学校”是“离家较近的社区老年学校”,选择这一项的人数是369人,所占比例高达52.0%。排在选项的第一位,其次是“电视老年大学”和“网上老年学校”的选项,分别占31.2%和13.3%。

由此可见,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长体衰,不适合“长途跋涉”,不愿挤车、倒车去上学。另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家务繁多,不便离家时间太长。此外,还有一些老年人或疾病缠身、或年事已高,不方便出门上学。但是,他们仍然有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如果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比较普及,能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上学的要求,那么老年教育的需求量将会更大。这一点在一些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开展得好的城市和地区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如天津市和平区积极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群众性的老年教育活动,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地参加学习,吸引了2万余位老人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老年教育活动,占全区老年人总数的28.3%。(《跨世纪的中国老年教育》第351页,《老年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2000年增刊。)再比如,上海市运用现代电视传媒举办“空中老年大学”,通过市、区(县)、街道(镇)、居委会(社区)四级网络中的各级老年教育组织,采取各种方式组织集体收看、集中收看,或分散在家收看。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入学,就连敬老院及居家行走不便的老年人也获得了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不少高龄、病残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不出家门就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仅参加集体收视和有组织峻视的老年人,就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10.5%,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老年教育研究文集》第38页,《老年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2001年增刊。)

三、社会需求量的预测

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这个目标,作为其中重要组成内容的老年教育事业也必将日益壮大、迅速发展。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一些。

(一)需求量将随老年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而快速增长

天津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显示,自1990年到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46.74%,年平均增长率为3.78%。2000年以后,老年人口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并于2035年达到最大规模,60岁以上人口为337.49万。如表8所示:

表8 天津市老年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单位:万人)

img9

资料来源:引自原新《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

表8中显示,到2010年,天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69.32万人,比目前的127万增加40多万,到2020年,则猛增到273.26万,为目前的2.15倍,按照一般规律推算,老年人口的成倍增长,老年教育的需求也将随之成倍增长。但是,按照我们的预测,老年教育需求不仅仅是成倍增长,而是增长得更多,会大大超过老年人口增长的数率。

(二)需求量将随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那时,全国人均GDP可能超过3000美元。十六大还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发展快一点的大中城市,到那时人均GDP就会接近或者超过10 000美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最先进城市的人均GDP水平,有可能接近200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尽管20年后,我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居后位,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尤其是大中城市较现在会有较大提高。由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将稳定地生活在“殷实”的小康社会中。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在有保障的前提下,会持续稳定地逐步提高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这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朝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参与需求方面发展,而老年教育正是老年人学习高层次文化知识的场所和积极参与社会的途径之一。因此,老年教育的需求一定会不断增长。

(三)需求量将随老年人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大量增长

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智力水平,更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放的教育观念以及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因此,他们会更积极主动的上老年大学。

未来20年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正是现在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他们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当他们步入老年行列,会使老年教育的需求量大幅增长。据我们对社会各阶层和各年龄段群体的调查显示,各年龄段群体表示退休后想上老年大学的要求,大体保持在60%左右。如表9所示:

表9 各年龄段群体老年教育需求统计数据

img10

“老年需求与供给”的调查也显示,目前老年群体在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科技能力、收入水平、健康水平上都落后于子代群体。也就是说,目前的“子代群体”正是现在的中青年人,他们要比现在的老年人文化素质有大幅度提高,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会更加强烈,必然促使老年教育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

(四)需求量会随教育观念的更新而高涨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和知识社会的形成,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会越来越重视,追求知识和接受教育的风气将更加浓重,完善自我、挑战自我也会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努力目标。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的普及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将极大地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和面貌,特别是老年教育在成人教育和整个教育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相当大的份额。受到终身教育思想熏陶的社会意识,会更看重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送老人去学习将成为子女孝敬父母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将推动全体人民,包括老年人的学习热潮,也将推动整个教育需求,包括老年教育需求的空前高涨。

(五)需求量随闲暇时间的增多而有所增加

尽管2l世纪初期天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猛增加,但18~59岁劳动适龄人口并未减少,社会劳动就业压力仍未降低。老年职工退休年龄不易后延,老年人口的在业率比现在也不会有大的提高。“老年需求与供给”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现在仍就业的比重很低,仅占老年人总数的3.6%,老年人想就业的比重也不高,只达到6.8%。在老年大学学员的调查中,参加老年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技能以便再就业或创业”的老年人,仅占3.0%。

今后在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老年人从心理上不愿意与年轻人竞争,加上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的完善,老年人更倾向于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比重增加,也是社会富裕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如何使闲暇时间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仍是大多数老年人需要解决的课题,老年大学自然是重要的去处。

(六)需求量随空巢家庭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空巢家庭是指老人不与子女同居,而是单身独居或夫妻偶居。“老年需求与供给”的调查表明,目前空巢老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4%,其中单身独居的空巢老人占13%,夫妻偶居的占49.4%。对50岁以上社会群体的调查也表明,空巢家庭占49.4%;对老年大学学员的调查显示,空巢家庭占59.1%。各项调查都表明,空巢家庭在社会上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老年需求与供给”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天津市城乡老年人基本需求调查”结果相比,空巢老人的数量增长很快。1998年调查时,城市空巢老人占54%,而2002年调查时空巢老人已占62.4%。近5年间增长了8.4%。预测10年之后,天津市区的空巢老人将占有老人家庭的90%左右。其原因一是10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绝大多数迈入老年行列;二是两代人将拥有各自的住房,可以分开居住;三是城市市民居住心理调查显示,90%的父代愿意单住,95%的子代愿意单住。

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城市老年人最鲜明的生活特征之一。对于大多数空巢准老年人和低龄老人而言,他们身体尚好、精力充沛,而空巢家庭负担相对减少,家务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也降低了许多,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和完善自己。一些独居的空巢老人,更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转移到学习和社会参与中来。老年大学将成为空巢老人的心理寄托。90%的空巢老人中将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老年大学这种形式来充实完善自己,满足交友、解除寂寞和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预测20年后老年人的教育需求绝不仅仅只随老年人口增长而增长,需求会逐渐旺盛,甚至呈许多倍的增长。如果加上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宣传工作、办学质量、办学方式等各方面工作的改进,被发掘出来的潜在的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量将会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