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上述实证研究的述评

对上述实证研究的述评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的研究与德国、英国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以德英两国为代表的西方研究方法是站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标准化对国家GDP贡献的计量模型,并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得出标准化贡献率的相关指标,而中国还仅仅停留在对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的微观层面上。由此可见,中国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对上述实证研究的述评

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的研究与德国、英国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以德英两国为代表的西方研究方法是站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标准化对国家GDP贡献的计量模型,并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得出标准化贡献率的相关指标,而中国还仅仅停留在对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的微观层面上。

比较德英两国的研究,可以说德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英国以德国的研究为基础,对计量模型作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也更为详尽,但二者也有一定差异,德国是直接计算出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这一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其方法比较直接,而英国并未对标准在促进生产率增长方面的独立作用进行讨论,而是把标准总数的增长和维持看作是一个“连接器”。一端连接着生产率提高的深层驱动力——人力资本创新以及知识、规模经济的发展等,另一端连接着市场的有序发展以及不同劳动分工的相应发展。从它们的联系中可以看出标准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而中国在标准化经济效果方面的评价标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以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这一背景,这一评价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其不足表现在:

(一)缺乏对标准化作用的系统考虑

标准不应当被看做一种独立的促进因素。根据中国GB/T 3533.1-1983,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等于标准化有用效果减去标准化劳动耗费,即实施标准化获得的节约减去标准化投资费用之差。尽管该计算方法较为直观、简便,但却无法反映和区分标准与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这是因为,标准往往是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把取得的效益简单地归因为标准的贡献。此外,该计算方法详细且单独列举了17大类的节约因素,但是,这些节约因素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容易导致重复计算,不恰当地扩大标准化所产生的节约效果。更重要的是,该标准中对于标准化所实现的节约主要只考虑了产品设计及实现的各阶段,而忽视了标准化不仅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所有阶段,而且标准对于企业的外部关系也具有潜在影响。

(二)指标体系不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GB/T3533.1-1983针对标准化有用效果和标准化劳动耗费,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指标体系。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这一指标体系已经无法体现当代管理和生产技术现状。

第一,该计算方法中,标准化的有用效果主要为获得的各类成本节约,缺乏标准对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的考虑。前文已经讲述,标准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而这一效益不仅仅体现在节约上,更多地是体现在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上,这一方面的效益就无法根据传统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第二,该计算方法中,对标准化投资费用仅考虑了制定和贯彻标准的成本。然而,对于企业根据高标准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的产品所相应提高的成本,缺乏足够的考虑,容易低估贯彻标准的成本。

第三,该计算方法落后于现代技术发展。由于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其中部分节约因素已经不再适合作为考虑对象。例如,企业如果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无须再考虑有关图纸节约的因素(或可忽略不计)。此外,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所颁布的国家标准,它是建立在当时的产业技术基础上的。虽然对于传统产业,该标准还稍具适用性,但是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标准制定和修订速度快的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则不再适用。

第四,中国GB/T 3533.1-1983中所提出的主要考虑因素已经落后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例如,要求将出口产品标准化与进口产品标准化审查分为两类应考虑的因素,显然就不能满足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实施标准的国民待遇要求。

(三)缺乏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考量

首先,该计算方法缺乏对标准在企业外部环境中所发挥作用的考虑。标准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不仅仅直接在节省费用或利润增加上得到体现,要充分评价标准的效益,还必须考虑到企业能够通过标准来获得无形的市场优势。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标准来增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拓宽销售市场,降低与买家之间的交易成本,扩大供应商的选择面进而减少检验成本以及简化企业间合作形式等。这些因素在这一模型中均未得到体现。

其次,该标准也未考虑到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调查显示,标准化专业机构能够为企业带来五类效益:第一,保证所采用标准的现行有效性,避免因使用作废标准而带来不必要损失;第二,为制定企业标准提供参考;第三,使企业了解行业内发展趋势以供研发时参考;第四,在制造过程中作为依据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第五,在产品出口时提供参考信息。

(四)忽视对经济效益定性分析的详细描述

尽管该标准以大量的计算公式详尽列举了如何定量计算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但是,定量分析必须建立在详细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在使用标准的过程中,有些标准的效益不能单纯以价格或货币单位来衡量,但这些效益确实对决策过程有影响,并决定了标准是否被采用以及标准采用的程度。因此,这时就要对这些效益进行定性说明。

(五)缺乏对标准在公共管理中所发挥效益的评价方法

事实上,标准不仅仅对于经济、技术及企业个体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在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公共管理中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标准化是一种基于市场需求的过程,而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就是公共管理机构,它们可以借助标准来执行政策或法律,规定产品必须符合的技术规则,从而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标准具有公众认可的基础和较强的技术性,能够为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但是,中国GB/T 3533.1-1983仅涉及标准化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说明如何计算标准化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所产生的效益,因此也无法评估制定和贯彻标准对公共管理的作用大小。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标准化上升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而中国还停留在将标准化作为技术基础的层面上。随着国外先进知识和经验的传入,全社会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这都为缩短中国在该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提供了机会。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应紧紧抓住机遇,深入开展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化效益评价研究,站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从而为制定中国标准化的战略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1.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6.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8.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9.

[5]克努特·布德林.标准经济学.杜邢晔,等,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9.

[6]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盛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3-11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6.

[8]WTO/SPS协议中的国际标准主要是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兽疫防治局(OIE)、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所制定发布的标准、准则

[9]滞后三个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