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生成问题”创造教育时机

巧用“生成问题”创造教育时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生成问题。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成问题,把握教育好时机,有利于课堂教学增值增效。当然,正视问题并不是意味着老师必须针对每一个课堂生成问题拓展开去。这一过程,表面看似在解决生成问题,其实同时也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可谓一举两得。除了不可预测的课堂偶发事件外,有时候教师还会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创造出一些看似偶发的生成问题,提高课堂实效。

巧用“生成问题”创造教育时机

王晓岚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生成问题。如果放任或回避这些问题,也许就会错过难得的教育好时机。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成问题,把握教育好时机,有利于课堂教学增值增效。

一、预料之外的偶发事件

[案例1]《游戏有规则》(二上)

在复习上节课沙包游戏的基础上,设计沙包游戏的不同玩法和具体规则。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沙包的制作方法,请大家拿出制作好的沙包。

学生拿出沙包。

师:谁来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玩沙包?

生1:可以踢沙包、掷沙包、沙包投篮。

生2:还可以传沙包、顶沙包。

生3:还能吹沙包。

有学生反驳,指出沙包太重吹不动。有学生支持这个想法。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师:我们请支持这个建议的同学,来说说吹沙包的玩法和规则。

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几人一小组,把沙包挨个叠起来,然后用嘴吹,能把沙包吹下或吹倒的就获胜。游戏时,只能用嘴吹,身体其他部位不能帮忙。

师:我们根据这个规则来试着玩一玩吧。

学生分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没有人可以用嘴把沙包吹倒。有两个小组的沙包虽然倒下了,但原因是由于堆叠不稳,不是嘴吹的效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吹沙包的游戏可能做不到。但是,有两个小组却发现了新的玩法——叠沙包。我们请这两个小组的代表来介绍一下。

学生谈游戏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设计叠沙包游戏的具体玩法和规则。

[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师预料不到的突发性问题。一旦出现了突发的问题,教师不应刻意去回避。如果一味回避问题,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打击和抹杀。应该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发展。当然,课堂教学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切勿为了解决问题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这样就有些舍本逐末了。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课堂平等氛围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出“吹沙包”的构想。根据教师的认知水平,这一种玩法似乎不切合实际,无法开展。但是,这一构想毕竟是学生用心思考的结果。如果教师一口否定,对于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负面效应。基于这些考虑,教师并没有立刻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先针对学生的思考行为进行了肯定,再引导学生共同实践,来探究这一想法的可行性。这样的做法,既鼓励了学生大胆思考、主动参与,也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无形中营造出了一种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针对问题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形成感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学生提供的游戏规则分组活动,让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来亲身实践一下,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体验和感悟,探究该游戏的可行性。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的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3.教师具备目标意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当然,正视问题并不是意味着老师必须针对每一个课堂生成问题拓展开去。如果这样的话,不仅没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而且会让课堂教学显得散漫无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具备目标意识,尽可能地把课堂偶发事件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并遵循规则有序游戏。在解决吹沙包是否可行这一问题时,教师让学生尝试着制定游戏的规则,并且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这一过程,表面看似在解决生成问题,其实同时也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二、精心设计的“生成问题”

[案例2]《交流学习好方法》(二下)

师利用媒体介绍小沙子的“快速过水法”。

师: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召开,许多各具特色的展馆在世博园区纷纷建造起来。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快速过水法”一起来学习、认识一下这些展馆吧。

师利用媒体出示四个国家馆的图片及资料,学生快速浏览学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世博展馆?

学生交流。

师:谁来具体说说丹麦馆的特点呢?

生:……(无法回答。)

师:为什么小朋友说不出来呢?

生1:时间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看。

生2:看得太快了,不够仔细,所以记不住。

师:所以啊,虽然快速过水法可以让我们快速地学到很多知识,但是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用这种方法可能很难做到。这时候就需要用另外一种方法了。

媒体继续出示教材上的故事,介绍小海绵的“海绵吸水法”。

[案例分析]

除了不可预测的课堂偶发事件外,有时候教师还会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创造出一些看似偶发的生成问题,提高课堂实效。

本课教材上通过大海学校的故事,介绍了两种学习方法:快速过水法和海绵吸水法。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方法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加入了一些独特而精心的设计,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生用快速过水法学习多个世博展馆的概况,这个活动符合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得比较顺利。接下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某个世博展馆的具体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都认为时间太短、速度太快,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从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教师的一个教学失误,实则是教师刻意为之的精心设计。通过这个活动,暴露出学生已有知识和可能发展的知识之间的差距,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第二种学习好方法(海绵吸水法)的兴趣与欲望,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在进行两种方法的教学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通过媒体的声音、图片效果,让学生了解,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世博展馆的知识,既与世博有机结合起来,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快速过水法进行学习,体会方法的好处和特点。接下来,再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学习困难,从而意识到快速过水法的缺点和局限,在此时自然引出海绵吸水法,就显得非常自然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细化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个人档案:

王晓岚,中学二级教师,品德与社会教研组长,区新长征突击手,获2011年《品德与社会》(科教版)全市教学大赛二等奖、区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比赛一等奖。教育格言: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