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教育为部分。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事,为生利之教授法。既能生产事物,即不失职业教育之本旨。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这样自能把一个穷的中国变成一个富的中国。若囿于职业,不能办好职业教育;囿于教育,亦办不好职业教育。例如现有美国之职业教育,德国之职业教育,须寻得中国所需始可。

索引19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职业之生活,即有关职业之教育;有关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教育为部分。(12)

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13)

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

不特此也,能生利之人即能得生活上一部分之幸福;而一衣一食亦自能措置裕如。不能生利之人,则虽有安富尊荣亦难长守。故惟患不能生利,不患不得生活之幸福与温饱。(14)

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之人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盖已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教育人生利者……无治病之经验者,不可以教医;无贸易之经验者,不可以教商。凡百职业,莫不皆然。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

然职业教师不徒负养成生利人物之责,且负有改良所产事物之责。欲求事物之改良,则非于经验之外别具生利之学识不可。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故步自封,不求进取。吾国农业数千年来所以少改良者,亦以徒有经验而无学识以操纵之耳。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

兼有生利之经验、学识,尚不足以尽职业教师之能事。盖教授生利之法,随业而异……为职业教师自宜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能浃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事,为生利之教授法。(15)

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盖无学术而有经验,则教师尚不失为生利之人物,纵无进取良法,然学生自能仪型教师所为,以生产事物。既能生产事物,即不失职业教育之本旨。如无经验,则教授法无由精密,纵学术高尚,断不能教学生之生利。既不能生利,则失职业教育之本旨矣。是故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具之要事,然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16)

生利主义之职业设备……

生利主义之职业课程……

结论 职业学校有生利之师资、设备、课程、则教之事备;学生有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前者足以教生利,后者足以学生利:教与学咸得其宜,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19)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918年1月)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民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出路!(100)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调查毕业生之出路,为职业教育设施之最要根据。盖知毕业生之出路,然后方可依据最需要而学校能为力者开办之。(265)

此诚最要,譬如旧时商业簿记,计算之法甚繁,今之学校须能力娇其弊,使之简易,然后可以诏之教育。盖学校之兴不特为造就人才而已,亦所改良人才能使社会因之而发达。不然,则职业学校可以不设矣。

盖人必乐为,然后可为之不倦,终身行之不强勉,自能与职业为一体。

有经验而无学识之农工,若使之补习学识,恐难收效。盖其目不识丁,从何输以学识?且彼以己之经验为可恃,方且轻视学识,意者补习学校特设模范农工场,使农工产物丰盛优美,百倍于无识之农工所产者,则无识之农工必羡慕而欲效,然后聚伊等讲演善诱之,则必得其信仰,必得卓效。(267)

(《在职业教育设施法的讨论会上的发言》,1918年5月)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倘若有一个人没有能力,则此人必分大家的利,而造成社会的恐慌了!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363)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1921年夏)

我们在教育部和别方面的统计里得到了一些惊人的事实。

“从民国十七年八月至十八年七月:全国公私立大学、专门学校,以已经立案的为限,有学校八六所,教职员六九八五人,学生五三四一〇人,支出经费是三千六百七十九万元;全国公私立中等学校,未立案的都算在内,有学校一三三九所,教职员三〇三四八一一人,支出经费二千四百六十万元。”

大学生个人用费每年约三百元,总起来便是一千六百零二万元。中学生个人用费每年每人约一百五十元,总起来便是三千五百二十二万元。将个人费用加上办学费用,大学、专门学校八六所一年消费国力五千二百八十二万元,中等学校一三三九所,一年消费国力一万一千二百六十四万元。……我们办这些不事生产的学校,简直是叫人坐吃山空。假使大家转过念头,学校变成工学团,这一年一万一千二百六十四万元的消耗,便一跃而变成生产的资本,三万七千教师和二十八万八千学生都从高等游民一跃而变为生产的工人。八十六所大学,每所六十万资本,便是一个中等工厂。一千三百三十九所中学,每所有资本四万六千,是一个小工厂。……这样自能把一个穷的中国变成一个富的中国。若是念头不转,必至人财两空,一起呜呼哀哉!中华民族,这念头要快快的转呀!

吾人须注意所谓事业之境界。第一种境界,须登高而远望一切,今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亦有此种境界。若囿于职业,不能办好职业教育;囿于教育,亦办不好职业教育。第二种境界,须有依永心(久)纪念事业之精神。第三、须极力寻觅所欲达之目的,不得不止。例如现有美国之职业教育,德国之职业教育,须寻得中国所需始可。(251)

(《事业之境界》,1926年5月)

今日我国家之病,在于贫;人民之病,在于无知,无生产之学识与技能的知;贫与无知托出呈现于社会表面者,乃为混乱,为骚扰,为种种之天灾与人祸。故今日教育之任务,不在于徒搬东洋西洋不合我国情之教育原理、主义、学制,重演于我国,亦不在于造出少数出类拔萃、装饰体面之人物,而在于授予人民以实际适合生存之学识与技术,使个人能持以为生,国家与社会能赖以进入建设与进化之途。然而今日教育之所表现者,大学教育徒为少数富裕子弟之装饰品,徒为富裕子弟转入仕途猎取功名利禄之阶梯……至于中学,则绝无其独立性,似乎纯为升入大学之准备。惟其纯为准备升学,故所学与实际生活隔离,而纯为书本上之装饰知识。惟其无独立性,故除少数富裕子弟能得升入大学,以完成其装饰门面与猎取功名之美梦外,多数无力升学学生,遂流为一无所能一无所用之高等游民,强者乃铤而走险,弱者遂厌世自杀。曾有人批评二十年以来之教育,为改“土八股”为“洋八股”,改“土科举”为“洋科举”,为小姐少爷之装饰品,缙绅先生之娱乐品,与一般人不发生关系,即与受教育者本身生活,亦毫无关系……质言之,今日之教育,为拉青年出社会,与实际生活分离,而非引青年入社会,以解决其本身及社会一切问题,为提高青年生活之欲望,走入奢靡无能无用之绝境,而非导青年走入生产与建设之坦途。故愈教而国愈贫,社会秩序愈乱,人民乃愈苦痛!

应切实使教育中国化,应求其合于我国之国民经济力,合于我国之社会状况,合于我民族与社会之切实要求。

近十余年来,我国教育上的最大缺点,即为侈谈主义,竞尚欧化美化,而不注重实际的“应用”与实际的“做”。教者留声机似的叫,学者木偶似的学,机械似的混过几年,学者便算毕业,教者便算了事。教育与社会不求配合,学校所教,社会不得其用。因之学生一离开死的学校踏入活的社会,便茫然无所措手足,一无所能。大学如是,中学如是,即小学亦如是。教育者尽管办教育,而知识依旧低落,人民依旧无知无能。教育的成绩,只是养成一些博士学士,政客官僚的候补者,充其量亦不过养成一般记定理背死书的书痴。如此教育,……哪能望其推进我国家与民族臻于强盛之境域呢?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是新的、活的、应用的。中小学生正是纯洁的青年,天真的孩提,应该教育成为新时代、新宇宙的创造者,不要教育为旧时代的承继者。应时时引导其走上建设、生产、改革之新轨。应趁其幼小,养成其创造的思想与精神,使其成为未来时代开辟新宇宙的一代崭新工人。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三种条件:一是科学的头脑;二是劳动的身手;三是改造社会的精神。(338)

(《今后教育上基本问题之讨论》,1931年8月)

当前教育之使命为何?吾人认为第一应为生产的,第二应为向上的。

何以言之?过去之教育,如不故为文过饰非,则不能不承认其为漫无目标,复茫无方针。青年一入学校,即成为一种特殊阶级,生活日益奢靡,欲望日益提高,其生活之优裕,殆十倍甚至百倍于劳苦大众。教育既不能解决其本身及其四周之一切问题,反拉青年出社会,使其日与社会相隔离,日与大众相隔离。侈谈主义,空言理论,若为美国化,若为欧洲化,而不顾及我国之实际情形。于是在学者既毫无目的,而毕业以后,更一无所能,一无所用。教育既不能与社会打成一片,既不能导使青年走上生产与建设之坦途,而反为社会造游民。因之愈教而国愈贫,社会秩序愈乱。教育徒为种恶因,徒为种痼疾,则今日之食此果,宁非应然。故今日之教育,吾人必确定其使命为生产为建设为创造,应使每一青年都能发挥其聪明才力。能受充分之政治训练,能与社会打成一片,能刻苦,能耐劳,而又富有创造新时代新社会之精神。(527)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933年1月)

学校宜改称工学团,工为生产,学是学习,团乃集团生活。先生宜改称工师,意即教人做工之师也。观念既改,职业教育,乃有新希望。(529)

职教师资,希望用手的人与书生合而为一。(530)

(《学校宜改称工学团》,1933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