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尔文与王木匠

达尔文与王木匠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以达尔文与王木匠作对比,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但是,达尔文与王木匠有个最大的不同点:王木匠把知识化成技能,达尔文则用技能产生知识。反之,“倘使达尔文停止在观察生物的技能上,而不能用它去发现天择学说,那么,终达尔文之身,也不过是王木匠的兄弟罢了。”陶师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事体。

二、达尔文与王木匠

许多人不愿意上职业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误认为在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只是技能型的,得不到什么学问。这是办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职业院校能否真正培养出“能思索、能建设”、“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全人”,完全取决于办学的方针、办学的水平与能力。有人曾向陶行知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是否太偏重技能而忽略了知识?陶师回答说:“技能与知识是分不开的。把大家教成铁匠、木匠一样,实未足以尽教育之能事。一因为中国的一般铁匠、木匠实在是有一部分教错了。因为他们劳力而不劳心,所以技能与知识都不能充分发达。二因为他们除了呆板的职业训练以外,其余关于人生需要的教育都被漠视了。”(Ⅱ,29)实际上,如果中国的铁匠、木匠都做得不错,学的不错,能在劳力上劳心,而且各方面的生活都照顾到,那么,铁匠、木匠所受的教育,便是人人应受的教育了。

陶行知以达尔文与王木匠作对比,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王木匠和达尔文都要有技能与知识,这是他们最初的共同之处。王木匠没有欧几里得几何知识,便要做出七斜八歪的桌子来;达尔文没有辨别物种变异的技能,便不能发现天择的学说。但是,达尔文与王木匠有个最大的不同点:王木匠把知识化成技能,达尔文则用技能产生知识。前者,把仅有的一点知识化为技能,后者,用技能产生知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陶师评价说:“王木匠倘使能用知识所变成的技能进一步去产生新知识,那么,王木匠亦成为达尔文一流的人物了。”反之,“倘使达尔文停止在观察生物的技能上,而不能用它去发现天择学说,那么,终达尔文之身,也不过是王木匠的兄弟罢了。”(Ⅱ,29)

技能和知识的关系,谁都知道,第一他们是分不开的,第二他们之间存在转化的关系。如果把有限的知识转化成技能后,不再求进步,学问也就止步了。铁匠、木匠师傅,只会把徒弟教成一成不变的铁匠和木匠,一式一样,而且永久不知变化。

这是实未足以尽教育之能事:

第一,中国一般铁匠、木匠,有一部分是教错了。错在哪里?陶师认为:“他们只知‘劳力’而不会‘劳心’。以致技能与知识都不能充分发展,形成不进则退的病症,长此以往将焉能与这二十世纪物质文明的时代相角胜?”(Ⅺ,316)

第二,中国的铁匠、木匠,除了呆板的职业训练以外,其余关于人生需要的教育都被漠视了,人生应具的ABC知识,都被遗弃。陶师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事体。

所以,陶师特别提出办职业教育应有之“事业之境界。”陶师提出此事业之境界有三:

第一种境界,须登高而远望一切。陶师当时(1926)在评论“大职业教育主义”时认为“今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亦有此种境界”,站得高,看得远。所以陶师提出“若囿于职业,不能办好职业教育;囿于教育,亦办不好职业教育。”(Ⅺ,251)这是陶师关于职业教育的真知灼见,有深刻的内涵。其基本的意思是我们办职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职业”二字,切不要摒弃“教育”二字,漠视人生的ABC。

第二种境界,必须要有永恒的事业心。

第三种境界,必须找到适合中国之职业教育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