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国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已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0年要力争达到40%的目标。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高职精品专业建设、高职学生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国家和学校主管部门按照1∶1的比例投入配套基金。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建设精品专业和重点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的领导和政策支持,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起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

第二节 国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加快教育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的可靠保证,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增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变化的出现,都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经济发展能力的机会。分析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依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预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将继续适度扩大

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发展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中包含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提高高职教育内涵的内容。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学习型社会,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会持续增加。

教育部已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0年要力争达到40%的目标。高等教育的扩张,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必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教育在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同时,还要面向社会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大批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因而,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导力量必然是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总体规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由于国家相继实施了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项目等重大工程,全国高职院校的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将取得明显进展。高职教育将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会出现多元化特色,年龄跨度加大;学制趋于灵活化、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政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取向。因此,高职院校基础建设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体现在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进行学校师资、经费、设施资源的配置,如院校之间师资互通有无、校企股份合作等多方筹措办学经费、面向社会、主动与社会合作办学等。这样不仅节省教学资源,拓宽信息来源,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随着经济国际化,尤其是“入世”以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企业家、技术人员需要更新知识,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使适龄市民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读完普高之后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现象也很普遍,为了满足终身职业学习的要求而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要扩大高职教育的概念范畴,把高职教育和生产一线人员的继续教育统筹起来考虑,在坚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下,把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艺性人才列入高职教育与培训的范畴,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社会化服务性功能。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转向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转变。在办学主体上,从“学校独立办学”转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办学新体制”;在培养目标上,将从“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转向“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在学制方面,从“以学校为核心,以全日制教学为主”转向“校企合作,实施弹性学制”;在教学内容方面,从“注重学校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转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在证书制度方面,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在学习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理论和技能”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在师资上,从“单一来源的理论型专职教师”转向“强调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一部分行业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在学历层次上,从“高中后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历”转向“强调开放化、弹性化、多元化的多层次学历体系,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体系”;在教学评估上,从“重考试成绩、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社会评价”;[2]在管理上,从“单一的目标管理”转向“多元的过程管理”。

四、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将进一步凸现

当前高职教育各级部门都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要向提高质量、办出鲜明特色方向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注重其内涵建设,加快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高职精品专业建设、高职学生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国家和学校主管部门按照1∶1的比例投入配套基金。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建设精品专业和重点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的领导和政策支持,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起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试行学分制管理,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措施。在科学、规范的教学规划下,试用弹性学制、试行学分制,实现课程的校级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学分互认,做到学生自由选课,实现课程和专业选择的灵活性。但在学分制条件下,需要提高实践课所占学分比例。这样既能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工作和创业的时间,由此对应的弹性学制也能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高职教育开通信息高速公路,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高职教育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为依据,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大规模的学生只能使用统一的教材、进度、时间,不能因人而异,不能因材施教,灵活性差,这势必要求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乃至教育体系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要高职院校明确校园网功能,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远程教育课件,以网上模拟训练和模拟实验教学为重点开展远程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的办学进一步发展。还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多媒体形式提供教学界面,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双向性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试题库等。

五、高职教育纳入职教体系一体化方向发展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它的建立与发展在我国的时间并不长,既没有完善的实践经验,又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持,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办学模式没有一致的认识和表述,许多理论研究还处于表面认识,理论研究的滞后可能会导致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最终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所以,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的完善,构建职教体系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迫在眉睫。

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各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其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其三是职教管理体制从宏观上趋于一体化,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化,中专、技校、职高等各类职校培养目标趋同,各职校的行政主管关系将逐步淡化,教育管理部门和办学业务指导管理部门两者的职能逐步明确化,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最后是根据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将形成培养各种层次技能人才的初、中、高一体化的职教体系。[3]

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借鉴普教中一些成熟和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这需要加强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深入细致地分析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微观和中观的各个因素,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国际比较,总结近20年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问题,形成对高职教育客观、系统、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吸取国外高职的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背景和特点,深入综合地研究高职教育规律并掌握市场准确可靠的信息,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大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