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世界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为了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需要把握、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论是BTEC,还是TAFE、CBE、双元制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样,职业教育的性质就由“终结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第一节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世界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世界正在走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将决定效率。为了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需要把握、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终身性、开放式的职业教育体系

不少研究证明,现代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职业生涯的易变性愈显明显,人们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那些“一次性的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1995年的《关于生计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原则建议》中提出:“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都正朝着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单位内部的变化步伐较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频繁促使每个人必须随时学习。”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大会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都要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德国政府在《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中也指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职业继续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钥匙。”无论是BTEC,还是TAFE、CBE、双元制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对人的工作素质要求的变化,不仅是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所以,要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应单纯地针对职业岗位,而应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这样,职业教育的性质就由“终结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高职教育需要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时间上,强调从终结性的职教体系向终身职教体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为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在空间上,强调从封闭的职教体系向开放的职教体系发展,利用各种场所、一切教育资源,以开放灵活的方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目标

职业技术教育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所以,持续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和适应能力及自我创业能力,将职业教育扩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单纯的职前教育和培训。

为了增强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用全民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模式取代集中于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模式,使职业技术教育面实现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5年美国国家职教研究中心联邦政府提出学员学习“不仅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和职业的各个方面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可见,职业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明日需求,还要考虑到行业职业的各个方面,即职教课程应顾及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德国政府为使技术应用性人才能够灵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引起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某一种职业资格的受训者需要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这种职业资格观实现了将“为从事现有的工作做准备”和“对尚未想出的工作培养适应能力”两个目标协调起来。

三、设置综合化的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只具有单一知识的毕业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到满意且合适的职位。为适应经济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达到吸引更具有高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心甘情愿来高职院校就读,各国的职校通过国际及内部的组合拓宽专业方向,即呈现课程和专业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另外,社会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快节奏变化导致已就业员工的职业流动和职业替换频繁,这也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的综合化,例如对目前产业部类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调整主要体现在两大类:一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科技的进步导致与农业相关的职业不断出现,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具备新的职业资格能力观,设置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食品加工和农业市场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种植和养殖类。二是对工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课程的调整。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引起的工业职业结构的变化,工业职业教育把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与此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德国已经将12种工业电子专业的职业学徒合并为4种,以增强受训者的职业综合适应能力。

四、培养模式趋于融合化、能力本位化

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各司其职,各具特色。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各种模式如CBE、TAFE、BTEC、双元制等趋于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逐步进入统一的教学模式库。这些培养模式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性强,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类似,除了在学校实施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的学习外,大多数专业理论和实践性知识是在企业内学习的,在实际职业岗位和实际生产线上获得操作技能的训练。

不论哪种培养模式,都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因为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特征。各种培养模式均是以现实的职业分析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这四种能力组成职业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必需的能力。许多国家认识到培养学员能力的重要性,纷纷采用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进行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处理好职业岗位的直接要求和教育规律的长远要求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趋于模块化,将一定性质类似、能力水平相近、学习时间相当的专业归成群集,形成职业群,以此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再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作为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人才培养模式被视为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其操作程序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为使用者使用培养模式提供具体指导。如TAFE推行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在该认证体系内,各级证书和文凭之间的连续关系全国认可。其培训体系采用课程开发系统,在确定了能力标准体系后,由各行业企业人员制定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培训包,这是制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课程、教学计划、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依据。

五、扩大规模,推进全民职业教育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以知识经济、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知识技术更新变化速度加快,新型劳动力需求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方式和规模适应这种特征。

首先,现代社会需求的非全日制学生和高学历人员增加;转岗培训、专业培训、继续学习再就业需求增加;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就业压力增加,这要求职业教育面向非正规、非学历的成人职业培训。这种变化趋势可以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统计数据和改革措施中清楚地看到,2002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中,有15%的学员是在职人员,约50%的学员年龄为30岁左右。美国社区学院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接收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比重下降,平均年龄增加,高学历人员的培训频率增加,知识、技术更新,转岗、专业培训已经成为社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

其次,从各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国家为弱势群体提供高职教育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完成学业。其主要表现为:①美国社区教育和日本针对学习困难者、差生提供补偿教育,强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②针对残障群体的特殊职业技术教育;③针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和青少年无业者的职业培训;④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的职业培训,如德国政府作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承诺,经常拨款帮助改善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⑤针对妇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有的国家把高职教育从实体推向网络化和虚拟化,同样拓展了生源市场,扩大了高职规模和受益面,也为高职的空间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了前提条件。

六、重视与办学有关各方的合作

从各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特别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中学、各类本科院校、同类学校的合作。如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2004—2010)中指出,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发展。借助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的能力,把地方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或者行业企业联合成一体,支持地方改革和发展。

职业国际化的潮流也日渐明显,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办学模式、互相承认资格证书,全球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德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企业驻地移往劳动力便宜、生产成本底的国家,这势必要求雇员必须具备在国外,特别是企业驻地所在国家的实习经历。为适应这一趋势,德国成立了一些国际化的专业,积极开展外交,与外国的高校结成姐妹学校,如企业经济系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有两年是在外国度过的。同时,在保留德国传统的学位体制下,引进欧洲学分转换制,方便学生在欧洲范围内转学。这种国际教育合作模式逐渐趋于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