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种理解,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教学导向的活动过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坚持“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和以具备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求“能力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个性。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依据。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同,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是多要素参与的集体劳动成果。各要素之间和集体成员之间如何组织、怎样运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特征和风格,决定了不同的组织效率和工作效率。

基于这种理解,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教学导向的活动过程。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观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着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它着力培养的是具有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导思想,注意发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模式的作用,建立以“能力本位”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点的质量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等都是实践“能力本位”理论的典型案例。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包括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和决策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以及能把决策者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不能涵盖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全部,各个专业应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能够将研究型、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技术技能操作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各种信息,能够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等。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理论适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理论技术型人才,与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以经验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不同。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及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施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实融合,理论性学习服务于实践性学习。

高职教育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与学习方面,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以专精新颖为标向、以使学生具有整合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目标,强调理论知识的选择和学习必须能为专业实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效的服务。其教学内容要求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新颖元素,引进市场最新技术,在分析和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高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按照适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安排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构建适合于高职生的“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而不必强调基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高职教育侧重于实践教学,以使学生具备从业所必需的能力结构为目标。高职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对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以单元的形式把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学习。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之一,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要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是并重的,理论主要是为培养综合和专项的职业技能服务的,实践课程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随着教育理论的完善和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我们应该试图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新体系,形成新的理实融合的课程系统。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除了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提高质量的基本途径。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这一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尤其是在学习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时,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真实的场所通过亲手做才能获得,如一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是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所以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和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只有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手办学才能实现。特别是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面临着资金、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的约束时,更应该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和境内外资源,使办学模式趋于开放化、多元化,努力探索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模式,弥补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形成学校与企业、社会联合办学的多赢局面。

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评价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坚持“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和以具备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求“能力本位”的实践评价体系与之相对应,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检测实施的培养过程、采取的培养途径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评价体系包括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方面。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办学要求和改革举措系统地设计成了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不仅仅以最后一次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考核标准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如“学生80%以上取得双证书”,通过多种考核方法检测毕业生是否具备了高职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评价体系要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以实践能力的掌握为重心,以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特征为评价体系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注释】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蔡炎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7—40.

[3]张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8):9—10.

[4]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当代教育论坛,2005(3):28—29.

[5]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