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初探

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初探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五个层次的划分是以中国社会的特点为基点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特别是超过两年以上的学习生活,在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时必然会受到中国独特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差序格局”,事实上是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特征。

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初探

施 虹 邱理萌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语言学习。一部分学生参加一周至一个学期的短期语言培训;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进行一学期至数年不等的系统的语言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边在某个院系修读专业课学分,一边参加语言培训。无论哪一种情况,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与社会接触,主动或被动地体验文化。大部分院校和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因为这是学生有所收获的保障。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常常要解决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以致影响语言学习。这种“不稳定”的成因非常复杂,如特定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征,所学语言的难度,语言环境的变化,饮食习惯与生活条件的改变,由家庭问题造成的各种心理压力等等。来自家庭的压力或困扰往往是学生生活中原本存在的问题,而其他的心理问题,则大部分可以归结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轻则使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重则造成厌学或各种极端行为。因此,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对帮助留学生顺利地在中国完成学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只有引导留学生解决各自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一、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维度

对社会文化适应内在结构的讨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Spradley & Phil-ips(1970)认为食物、服装、语言、娱乐方式、生活节奏、人们表现出友爱与客气的程度等与社会文化适应相关[1]。到了80年代,Furnham & Bochner(1983)使用社会情境问卷将研究推进了一步,结论是应对紧密的人际关系,被不同社会地位的当地人评价,形成友谊,参加公共活动和处理一般事件等构成了社会文化适应[2]。10年之后,Crano & Crano(1993)根据对美国的南美学生的分析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即留学生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的内在结构有六个维度:教育因素(与学习有关),当地家庭因素(与学生和所居住的当地家庭的关系有关),语言因素(与语言困难有关),问题因素(与生活中体验到的困难有关),人际关系因素(与当地人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有关)以及社会因素(与社会交往有关)[3]

社会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同一文化中不同人群的适应差异,同一人群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差异等。与此同时,社会文化适应的共同点也非常明确,即饮食、语言、社会交往和文化冲突等等。

在考察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维度时,需要与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一些特点相结合,如人口的稠密程度、公共设施、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方面特有的价值观念、传统生活习惯等等。因此,从理论层面上,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维度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生活适应。包括对气候、饮食、汉语和生活节奏差异的适应。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生活适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个别学生存在始终不能适应的问题。

第二,公德意识适应。也就是价值观念层面适应的一个方面。中国历史悠久,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公德意识。在改革开放以后,新的观念对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社会公德意识正处在调整和变动的过程中。留学生在国外对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了解有些是客观的,有些不免失之偏颇,这些使留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德意识感到难以把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第三,交往适应。这是价值观念层面适应的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人在沟通、交往和社会生活方面具有一些独有的价值观念,对于部分亚洲国家的留学生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但对很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说,理解这些价值观念需要一段时间;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顺.的沟通,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大部分留学生都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本国价值观念的差异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相关的课程和书籍少之又少,造成了留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困惑和不解。

第四,社会环境适应。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宏观社会环境,如前文提到的中国人口的稠密程度、公共设施的配备等等。学生初到时通常会对社会环境感到新奇,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使他们感到新奇的特征,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情绪。

第五,当地人生活习惯适应。中国人一些相对特殊的生活习惯或风俗,会使留学生产生适应的问题。学生有时候会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对这些习惯的不解,而另外一些学生只是在跟来自同一国家的学生交流时谈到,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困惑情绪对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分析自己情绪波动的原因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以上五个层次的划分是以中国社会的特点为基点的。我们的调查问卷按照这五个层次依次展开,力求深入考查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于问卷的具体设计,将在下文中详述。

二、社会文化适应中的价值观念冲突

社会文化适应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特别是超过两年以上的学习生活,在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时必然会受到中国独特价值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留学生在来华前已经有成形的价值观念,而其社会交往方式与行为方式也都受到价值观念的制约。当学生发现当地的交往与行为方式与自己原来的文化背景不同,往往会认为当地人的行为很奇怪,不当或者无理(这种困惑也体现在语言学习中,如果将汉语直译为其他语言,有时会令留学生觉得缺乏礼貌,但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表达方式是非常正常的)。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适应中国的社会生活,就要首先理清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总体特征,也就是“差序格局”、自我方式的看待、交际方式和情景中心。

费孝通在1948年初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国乡村“差序格局”的特点,“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波,一圈圈地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4]。这种“差序格局”,事实上是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特征。很多留学生常提到“关系”,他们认为中国人看重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待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不熟悉的人往往比较冷淡。当他们试图与中国学生交流时,往往认为中国学生不愿意讲述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一面,而把重点放在探寻国外生活上。事实上,除了出于自尊心,中国学生多是因为把留学生看成“外人”而不愿意在交往的开始过多地谈论自己。认识到这种“差序格局”在社会交往中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才能知道如何跟中国人打交道。其实,在很多国家的文化有类似的特点(例如有一句美国谚语,大意是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谁),只是这种特点在中国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

自我方式的看待,也就是中国人对“人”这一概念的理解。中国人有较强的群体观念,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较为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肯定常常是建立在他人肯定的前提下,因此可能会为了获得他人肯定而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服从大多数人意见的倾向。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这在社会交往中是较为常见的。很多留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接触的一些中国人“很不坦率”,因而误认为对方对自己不满意,造成了一些误解。

交际方式,主要指的是中国人对待朋友的方式。注重回报与关注隐私是中国人交际方式中较为明显的两个特征。这里要阐明的是,对回报的注重,事实上是对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尊重的关注。大部分中国人认为“互相”帮助体现出的是相互间的尊重。而关注隐私,除了人类共有的好奇心作怪之外,更多的是出于进一步了解的需要。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与对方交往。因此,一些留学生反感中国人打听家庭状况和个人信息、认为中国人不尊重他们,是一种较为偏激的看法。

情景中心,也就是对待人、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许烺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提出的,“中国人是以情景为中心处世的”[5]。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很注重灵活和变通,没有严格的公平和法制观念,往往会先考量具体情况,再决定如何处理。情况发生变化,处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很多留学生觉得难以适应。例如,很多学生抱怨,由于他们是外国人,购物时的花费比中国人多得多。又如,他们认为中国缺少规章制度,办事的时候觉得很混乱。而他们的这些感受,正是情景中心的体现。

正确地认识、理解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以便融入当地生活,对留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价值观念本身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不能因为与自己原本的价值观念相悖就加以否定。

三、调查的设计思路

针对目前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过程的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本信息,主要收集学生的性别、年龄段、国籍、学习汉语的时间等与社会文化适应程度相关的信息;二是社会篇,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熟悉程度、接触渠道,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认识,与社会接触的方式等;三是校园篇,集中考察学生的学习目的,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常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基本信息部分共9个问题,社会篇部分共20个问题,校园篇部分也是20个问题。问卷使用的语言为中文,共发放105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个别学生没有回答全部问题)。

填写问卷的学生中,49人来自韩国,10人来自日本,3人来自亚洲其他国家,14人来自欧洲,2人来自北美洲,5人来自大洋洲,1人来自非洲。就国家和地区而言,以亚洲学生为主。

其中,26人第一次来华,29人第二次来华,26人第三次来华。应该说,接受调查的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从年龄段看,20岁以下的为5人,20~30岁的为71人,30~40岁的为5人,40岁以上的为2人。20~30岁的学生,已经有较为固定的价值观念,而对新的外来价值观念又较为敏感,这对调查来说是有益的。

从学生来华前的学历背景看,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为46人,大学本科学历的为29人,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为6人。可以说,各个学历层次的学生都有。

我们的目的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找出他们在中国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最感到困惑的问题,了解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文化,帮助他们适应留学生活,并且力图使他们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接触中更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从更深层次理解留学生适应问题的需要。

四、两个代表性的数据

分析调查结果,从中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对今后开展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课程和活动有建设性的意义。这里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数据进行说明,从留学生与教育者两个方面分析学生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现状。

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社会篇”的第五题,题目为“你主要是怎么了解中国文化的”,备选项分别为“A.上课;B.课后跟老师们打交道;C.课后和中国朋友打交道;D.和其他朋友打交道;E.其他办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表1。

表1 关于问卷第二部分第五题的调查数据分析

img49

*:一人未选择。

从表中可以看出,很少有学生采用与教师在课后交流的方式(仅5.95%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其他方式的采用率总体来说相差不大,跟中国朋友交流占29.76%,从课堂获取占25%,和其他朋友交流占20.24%,其他方法占19.05%。D项中的“其他朋友”基本局限于留学生圈子之内,而E项“其他方法”所占的比例与D项非常接近。从学生提供的E项内容看,以从书本、电视、日常生活和旅行中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为主。可见,除了中国朋友和课堂之外,学生最常利用的资源还是书、电视等传媒,日常生活也是途径之一。

由于接受调查的女性多于男性(52∶30),因此我们从女性和男性更倾向于哪个选项的角度来分析。选择A至E项的男性比例依次为30%、3.33%、26.67%、20%、20%;选择A至E项的女性比例依次为21.15%、7.69%、30.77%、21.15%、19.23%。可见,男性更倾向于从课堂获取信息,而女性更倾向于从中国朋友那里获取信息。有意思的是,选择C项的男性比选择A项的仅少3.33%,而选择C项的女性比选择A项的多9.62%。女性似乎更容易与当地人接触。

从国籍方面看,尽管接受调查的亚洲学生与欧洲学生数量差异较大(62∶14),结果仍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特征。亚洲学生喜欢“C.与中国朋友交流”(33.87%),“A.从课堂上学习”(30.65%),“D.和来自同一国家的学生交流”(22.58%),而欧洲学生则更多地采用“E.其他办法”(64.29%)。可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欧洲学生想要融入当地生活,还是较为困难的。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大洋洲的学生只有5人,选择较为分散,除了E,其他各项均有人选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肯定很复杂,包括地缘因素的影响等等。但由于数据有限,这个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从教育背景看,初高中留学生的选择更为丰富,各选项之间的比例差异很小,而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学生反而更依赖于中国朋友、课堂和来自同一国家的朋友,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常用(仅为11.11%,而初高中学生的这一比例为16.32%)。可能是由于在课堂和跟朋友的交流更为直接有效,所以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学生较少通过书和电视等其他渠道了解中国。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部分“校园篇”的第六个问题,“你常常参加班级或者学院集体活动吗”,答案为“A.有活动基本都参加;B.有时候;C.从不”。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表2。

表2 关于问卷第三部分第六题的调查数据

img50

*:一人未选择。

从表2可以看出,15.48%的学生从不参加集体活动,52.38%的学生有时候参加,30.95%的学生每次都参加。如果仅看参加过活动的学生的数据,会产生班级或学院组织的活动较受欢迎的错觉。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时候”参加活动的学生,实际参加的次数是很少的。当然,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每次都参加活动,这个数字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只是这一数字同时也说明,活动的内容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从性别看,A、B、C三个选项跟性别的相关度不高(男女比例分别为30%∶32.69%,53.33%∶53.84%,16.67%∶13.46%)。从国别看,37.10%的亚洲学生经常参加活动,而欧洲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14.29%,可能还是与文化传统和活动的内容不够吸引人有关。

从前述的表1、表2可以看出,造成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不适应的原因至少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习与生活环境能够提供给他们的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渠道有限(课堂教学往往集中于语言点的阐释),二是学生本身没有努力地利用各种机会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

五、结 语

以上仅是我们通过对这一课题的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希望今后更进一步地研究与分析,来揭示当下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不够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机制。目前呈现的还只是我们的思路和设计,更多的数据和结论会在之后的深入研究中得以发掘和总结。

附录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中文姓名英文姓名

性别 A.男     B.女

年龄 A.20岁以下  B.20~30岁  C.30~40岁   D.40岁以上

国籍 A.东亚:A1韩国  A2日本

B.亚洲其他地区:

C.欧洲:

D.美洲:D1美国,加拿大   D2美洲其他地区

E.大洋洲:

F.非洲:

所在班级:A.初级班(1,2班) B.中级班(3,4班) C.高级班(5,6,7班) D.本科

最高学历:A.初中或高中  B.大学本科毕业  C.硕士或博士

是否有过工作经验:A.没有    B.有:

这是第几次来中国?A.第一次 B.第二次:前一次来中国 (多久)(目的)C.第三次(以上)

二、社会篇

1.你觉得中国社会和你以前想象的一样吗?哪儿最不一样?

A.一样/差不多  B.不一样:

2.你觉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A.比自己国家低  B.跟自己国家差不多  C.比本国低

3.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吗?哪方面?

A.不感兴趣  B.一般  C.感兴趣:

4.你觉得中国的文化怎么样?

A.和自己国家的文化一样优秀

B.比自己国家的文化优秀

C.比自己国家的文化低劣

5.你主要是怎么了解中国文化的?

A.上课  B.课后跟老师们打交道  C.课后和中国朋友打交道

D.和其他朋友打交道  E.其他办法:

6.(你接受中国的饮食吗?)你大部分时候吃什么?

A.中国饮食  B.本国饮食  C.各国饮食  D.其他

7.你觉得中国服装怎么样?买中国的服装吗?

A.好看,不但买中国传统服装,也买其他的

B.只买传统服装,如旗袍等

C.只买外国名牌的服装

D.其他

8.你了解中国政府或人民对你的祖国的态度和两国互相的交流活动吗?从哪里知道?

A.不了解  B.了解:从

9.你了解中国人民对“非典”、伊拉克战争、东南亚海啸等事件的看法吗?从哪里知道?

A.不了解  B.了解:从

10.你喜欢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

A.人民热情  B.优秀的历史文化  C.物价便宜  D.生活轻松

E.其他:

11.你不喜欢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

A.贪污受贿走关系  B.官僚,浪费  C.人多不排队

D.卫生习惯  E.其他

12.对于在中国公共场合里的礼节,比如排队、让座、照顾老人等,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

A.在本国时很礼貌,在中国可以随便  B.在本国很礼貌,在中国也一样

C.在本国时不做,但是在中国应该很礼貌  D.在本国和在中国都不做

13.你觉得在中国有必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吗?

A.严格遵守  B.大部分应该遵守,但外国人应该有更多自由

C.不必遵守

14.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

A.金钱与生活水平  B.个人精神与思想上的追求  C.宗教

D.其他

15.在中国办事,有没有困难?比如在机场、在旅馆、在商店等。一般怎么解决?

A.没有困难  B.有困难:(请在下列中选择填写)

B1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B2被动地等待别人帮忙 B3主动找解决

16.在中国生活最让你担心的是:

A.安全问题  B.医疗问题  C.学习问题  D.心理问题

E.其他

17.在中国,你最常使用的语言是:

A.自己的母语  B.汉语  C.其他

18.在中国,你最喜欢和谁在一起?

A.自己国家的同学  B.其他国家的同学  C.老师  D.中国学生

E.其他的中国人,如商店店员、司机等  F.其他人:

19.来中国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学好汉语  B.感受中国生活和文化  C.旅游  D.买中国商品

E.其他

20.来中国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A.去中国人的家  B.旅行  C.快学好汉语  D.其他

三、校园篇

1.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目的:

A.为毕业以后找到好工作  B.对中国及汉语感兴趣

C.父母或学校要求     D.其他

2.你觉得你习惯现在的校园生活吗?有什么困难?一般找谁帮忙?

A.习惯,没有问题  B.有小问题,自己解决  C.有困难找帮忙

D.给家人打电话  E.其他情况

3.在这里的生活最让你烦恼的是:

A.生活条件问题  B.没有朋友  C.学习问题  D.祖国文化缺失

E.其他

4.你觉得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行政部门工作怎么样?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5.你觉得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生活学习设施怎么样?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6.你常常参加班级或者学院集体活动吗?

A.有活动基本都参加  B.有时候  C.从不

7.如果你觉得学校和学院的活动不好,你有兴趣自己和同学组织一些活动吗?

A.很有兴趣   B.比较有兴趣,需要老师帮助  C.没有兴趣

8.你现在的娱乐方式主要是什么?

A.基本没有  B.和朋友去唱歌跳舞  C.本地和外地旅行

D.其他

9.你住在哪里?对住宿条件满意吗?哪些方面?

A.满意:B.不满意:

10.如果你对住宿条件不满意,怎么解决?

A.忍着 B.求自己朋友帮忙 C.求行政工作人员帮忙 D.找老师帮忙

11.你在这里的朋友大部分是:

A.本国的同胞  B.中国朋友  C.国际朋友

D.这里没有特别好的朋友  E.其他

12.和同学有矛盾时,一般怎么解决?

A.给家人打电话  B.求自己朋友帮忙  C.找老师谈话

D.其他

13.你认为现在的学习难吗?如果遇到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怎么解决?

A.不难,可以自己解决  B.难,尽量自己解决  C.找中国人帮忙

D.找老师帮忙

E.其他办法(首选第二选择)

14.无法解决在中国的困难时,你会想:

A.忍耐  B.自杀  C.与学院和学校交流  D.找大使馆

E.其他

15.听到其他留学生在中国的恶劣行为,比如打架等事件,态度如何?

A.反对  B.虽然不好,但可以理解  C.如果有机会,我可能也会

16.你的活动范围,除了你所居住的校区及上课地点以外,主要在:

A.校区附近的地区  B.杭州很多别的地方  C.外地

D.其他

17.你在中国的身体状况:

A.比在自己国家差,容易生病  B.跟以前一样  C.比在本国好

18.你在这里常常锻炼身体吗?

A.常常    B.有时候  C.从不

19.你打算学完汉语以后做什么?

A.在中国找工作  B.回国找跟中国有关系的工作

C.到别的地方做不一定跟中国有关系的工作

20.你希望在中国的学习能让你在哪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A.语言  B.心理适应力  C.文化  D.身体健康  E.其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